所有的师者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问,老师答;学生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前进,老师指路。所传之道是书法文化之道,是书法与历史、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生、与未来、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所授之业是书法之业,是法度,是技巧,是规范,是规律,是精神,是品格,是境界。所解之惑是如何做,为什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及做的过程、程度、分寸、结果、问题、方法、途径等。所以,知识与写得如何不是一回事,写得好不一定完全源于知识,不等于有知识,至于获过什么奖,参过什么展,都不是一回事。知识与名气大小也不是一回事,不管身上有多少头衔,是官方的主席还是民间的、自封的人物,不说明知识水平。知识与有多少学生不相关,即便有大红大紫的学生、名声大噪的学生、成群结队的学生,也都不是知识的标志,倒显得几分江湖。知识与师承不同等,动辄出自某门,传承几代,师尊何者,兄弟声望,以至于谁的博士、硕士,谁的师弟、师侄,都不能说明知识水平、储备如何。
什么可以称为有知识呢?一曰理论功底。理论是有体系的,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升华,也可以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指导实践。老师没有理论基础,便是教书匠、土包子,便达不到历史的高度。二曰通晓常识。见识要广,眼界须宽,仅限于会写,不懂碑帖之学,不问当今现状,不晓同行所尚,不明发展趋势,便会成孤陋寡闻、远离时代的人。知识面要宽,书法之外,工具器物、文房清供、文字文学、诗词曲赋、历史传承、书闻逸事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要有所了解,才能丰富书法艺术,涵养书学情趣及精神。认识要到位,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不是人云亦云,对书道书艺书技有自己的体悟,对历史、现实的书作有自己的认知评价,对纷繁复杂的书法发展现实有明确的方向和定力。这些,都属于日常所处,随时感发,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正确对待的平常内容。三曰成果丰硕。最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果是一个好先生的现实标志,通过成果也可以反观理念、水准、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四曰治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因为自己是先生便耻于不知。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向书本学、实践学、社会学、同道学。勇于探索,不耻下问,包括自己的学生。敬畏传统、崇尚经典、师严道尊、教学相长。(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