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文字字体的演变开始,讲述构成

从文字字体的演变开始,讲述构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汉代,《周礼·地官·保氏》《汉书·艺文志》中都提及了造字之法“六书”,但许慎是说得最详尽、明白的,并举了每一种造字、用字方法的例子。“六书”造字法的基础是象形,画成其物,以象其形,作为逻辑起点,处理的是象形之文与客观存在的物体形象的关系,依类象形之文,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的直接概括和描画。所以,会意是由象形相联系构成的故事,仍然是形象的,但有了结构。

从文字字体的演变开始,讲述构成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和书法爱好者而言,书法教育就是要为他们讲好汉字文化故事。从哪里开讲呢?首先要讲好三个故事:一是甲骨文发现的故事。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开创了汉字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殷商甲骨文,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中华民族进入信史时代的一个已知的标志,也为汉字的构成特点及传承提供了新的依据。二是许慎写作《说文解字》。鲁恭王坏孔子壁,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典籍,皆古文字,时人已不能尽识。针对当时解经释文的自以为是现象,许慎以小篆为体,参照古文,逐一说解,历二十载,做成了《说文解字》。始料不及的是,这本针对解经释文混乱现象欲以澄清的字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开创性的字书。许慎不仅收录了9353个字,加重文1163个,计10516字,分为540部,还在《说文解字·叙》中对文字发展的源流进行了叙录,并详细指明和论例了古人的造字方法,即“六书”。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其创作《说文解字》时,已逾甲骨文的时代1300多年。三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国的汉字是谁造的呢?据战国时期文献荀子·解蔽》篇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专者,一也。”意思是说喜欢和从事造字的有许多人,因为仓颉这个人“独专”,有独到之处,始终不懈,成绩较大,所以人们就把造字这件大功劳记在他的头上了。晚于《荀子》的《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文献,都讲到了仓颉造字。《世本》记载是“沮诵、仓颉作书”。可见在历史传说中,造字者本非一人,只是仓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所以仓颉作书便成了共识。仓颉是什么人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原来他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比之我们今天常说的“四大发明”,要深刻得多,影响久远得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发明创造。所以,到了汉代,仓颉开始被神化了,《淮南子》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在山东沂南的汉代古墓中发现的仓颉画像,有四只眼睛。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有仓颉庙,据言始建于汉代,庙内古柏参天,有仓颉鸟迹书碑,碑文的十八字,本于宋《淳化阁帖》。还有人推出了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66年至前4596年,等等。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功归一圣,亦凭臆之说。”[34]又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35]人民大众在劳动实践中根据记事的需要创造了文字,史官采集整理,便把造字的功劳归到了史官仓颉的名头上,这是合于历史发展逻辑的。仓颉传为黄帝时代的人,据我们所见的甲骨文,还有数千年的时间间隔,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怎样才形成了殷商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系统?人们仍在不懈地探索。从1991年在山东邹平丁公村发现的有别于甲骨文的11个丁公陶文到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舞阳县的贾湖文化中与甲骨文同出一辙的刻在龟甲上的单一“目”字,从《尚书·多士》中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推断已有典册,已有对殷革夏命的记载,到汉字史前阶段、初文阶段的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中的数以千计的符号,仓颉造字的故事,既有太多的谜团,又是历史传说留给我们的一条重要线索。

为什么要让中小学生首先了解这些故事呢?

一是了解汉字之源,才能增强学习者的文化理性,自觉地走向历史深处。汉字的创造与产生、发展,历史地看,绝不仅仅是生存、生活需要,也不仅仅是采取什么方法、形成什么样式的问题。汉字的本质,体现的是中华先民面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基本态度、观念,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因此也是民族基本精神的体现。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36]法天形地,山川鸟兽,自身外物,八卦垂宪。这种以天地自然和世间万物为造字之本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占主流地位的自然价值观,而人,仅仅是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既以人为本,又崇尚自然,最终成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人认为八卦与文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八卦是以垂宪象的符号,文字也是表现和反映自然的符号,只是更加丰富、细致、周备而已。只有让书法学习者明白了文字产生的源泉,明白了其中隐含的基本理念,才能理性、深邃地理解我国的汉字。

二是了解造字之法,欣赏汉字中凝结的文化智慧,从说文解字入手学习书法艺术。在汉代,《周礼·地官·保氏》《汉书·艺文志》中都提及了造字之法“六书”,但许慎是说得最详尽、明白的,并举了每一种造字、用字方法的例子。“六书”造字法的基础是象形,画成其物,以象其形,作为逻辑起点,处理的是象形之文与客观存在的物体形象的关系,依类象形之文,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的直接概括和描画。让学生了解这一造字逻辑基础的特别意义,在于对汉字源头、本源的体认。书画同源,中国的汉字是有形象的,是以简笔画为基础的。至于会意,则是形象加形象,是两个以上的形象的“比类合谊”。因为几个形象放在一起表达字义,所以可以描摹和表现的事物更加复杂,如场景、情境、仪式、过程等。所以,会意是由象形相联系构成的故事,仍然是形象的,但有了结构。指事的基础仍然是象形,是象形加指示符号,强调和突出物象某一部分以表意。符号的加入,把造字的方向引上了趋势化的道路。至于形声,则是以形象表意,以其他的字表音,从而开创了形加音的造字新天地,以至无限。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了。不难看到,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所以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37]古人造字的方法,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文化智慧,也因为象形的基础,为后来的艺术性品格打下了基础。所以,当汉字变成纯粹的笔画所组成的文字符号时,包含的形象基因并没有改变。

三是明确汉字构成,关注结构特点,发掘结构的形态意义和审美关系。汉字经过世代流传,从“随体诘诎”的描摹演变成了文字符号的笔画,原本的形象意义已经淹没和隐含在结构之中。明确汉字构成的取象特点,可以追问结构因素的原始关系,从文字学的角度理解汉字,以形见义;从形象的角度发掘汉字之美,因态见人;从书写者的特点审视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字符号化了,但原本的结构因素,大都保留在文字构成之中,有的一如象形之初的模样,虽加了一些圆转,多了一些方整,但架构并没有改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还可以把握组合变化的规律,更不会把“魚”字原是尾巴的四点当成“火”,把行书写法写作三点视为“水”,从而得出不能以火烤鱼、只能以水养鱼的荒谬结论,贻笑大方。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汉字构成中的象形因素,已经成为抽象的笔画,不可能再如文字创造之初直观形象了,但结构的变化和历史完成的抽象过程,赋予了书写者无数新的可能。当象形的意义转化为笔画形态的质量意韵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艺术超越。(www.xing528.com)

四是注重文字源流,实行古今对比,为文字学研究奠定基础。当代书家写大、小篆者众多,学习者有的也开始从篆书入手,但由于没有文字学的基础,所以大多是照猫画虎,不知源流。学习篆书者如此,学习隶、楷、行、草者更是如此。那些分不清“祭”字与“登”字顶部笔画的人,一定不明白“祭”字是以手执肉,而“登”字头是两只脚,至于在简体繁体转换时把美丑的“醜”字写成“丑”,把毛髮的“髮”字写成“发”,都与不知文字源流直接相关。对于从涂鸦开始学书的初学者而言,从所画的树中析出“木”字,从所画的鹿中转出甲骨文、大小篆再到隶,从所画的大象中演化出甲骨文的“象”字,再从今天的“象”字中找到那个长长的鼻子,这样的比较、抽象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对文字形态演化的深入理解,还可以激发探索汉字之源的兴趣,赋予汉字书写和书法艺术以历史感和形象性。

甲骨文到楷书的“祭”“登”字

综上,不论是先入为主,从感知、欣赏书法艺术开始还是放开手脚,让初学者尽情挥洒,从弄笔涂鸦开始,以至先以“六书”,讲述构成,从文字字体的演变开始,目的都在于增加、强化书法学习的感性认识,要认识书法,认识文字,认识书写工具,这些都不再生疏、神秘了,甚至感受到了其中的趣味、意义,再来深入学习,便有了感性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自觉。这些内容对书法教学的影响既是初始的,也是根本性的。就教学时间而言,不应该少于两个学期。就内容的布排而言,应该是穿插的、交互的、协调的。就教材的编写而言,则应是系统的、逻辑的、深入浅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