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笔画与结构的关系:如何教授书法技法与能力

笔画与结构的关系:如何教授书法技法与能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画和结构,是书法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两个基础性问题,是技法,也是能力。结构的问题,东汉蔡邕就已注意到了。这就是结构的难点,也是结构的美学意义所在,更是结构对于笔画的制约关系。用今天的话说,结法是笔画之间的联系,构法是笔画构成的空间关系。即使在一个笔画之中,也有结构关系,起伏显谧的,运动过程是结,低昂巨细的,形态是构。

笔画与结构的关系:如何教授书法技法与能力

笔画和结构,是书法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两个基础性问题,是技法,也是能力。笔画的问题,自“永字八法”出现后,历代相因,论者甚众,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付诸文字,不但把笔画技巧上升到了法的高度,而且趋向于全面深入,细致精微。比如,清人程瑶田在《九势碎事》中这样说:“昔人传八法,言点画之变形有其八也。问者曰:‘止于八乎?’曰:‘止是尔,非惟此于是。’又损之则二法而已。二法者,阴阳也。尝试论之:点画者生于手者,手挽之而向于身,点画之属阴者也;手推之而麾诸外,点画之属乎阳者也。一推一挽,手之能为点画者如是,舍是则非其所能也。”[13]他将八种笔画的用笔方式分为内挽和外推两类,可谓至论。当代人评“二王”,常言羲之用擫笔,献之用拓笔,今人多不解,须大费口舌。其实擫笔就是内挽,拓笔就是外推。八法的不同笔画如何分别呢?他继而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此天地之化,消息之道也。文字得之而为顿挫焉。……尝试论之。侧、弩、掠、啄,点画之属乎阴者也,而必始于阳,阳顿而阴折也。勒、趯、策、磔,点画之属乎阳者也,而必始于阴,阴顿而阳折也。有弩与趯相连者,有弩与勒相连者,先阴而后阳也,阴顿之而阳折之。有勒与啄相连者,有勒与弩相连者,先阳而后阴也,阳顿之而阴折之。”[14]他除了举“永字八法”笔画的例子外,还说“弩与趯相连者,即今之竖钩;弩与勒相连者,即今之竖折;勒与啄相连者,即今之横钩;勒与弩相连者,即今之横折;或始于阳而阳顿阴折,或始于阴而阴顿阳折”。这种两画连成一笔的擫拓笔法,阴阳变化,研究体悟之细,对今天的书法教学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笔画的学习,在教学中是以笔法的内容呈现的,旨在解决用笔能力、书写能力提高的问题。在书法教学中,笔画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就笔画说笔法,就笔法说笔力,而是把笔画放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字中去学习,即因画成字,以字解画。而这个字,又是从法帖中选取的。于是形成了入帖、临字、说笔画的套路。把笔画的技巧、写法、质量、形态、形象、气势、神采等,一下子淹没在了具体的文字之中,往往因此把注意力和侧重点也一下子放在了字上,放在了整体规范上,既束缚了书写时的胆气和舒放,也对笔画的学习产生了淡化的作用,还容易把笔画学死。所以,什么时候入帖,入帖前是否先解决了笔画的书写问题,成为书法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结构的问题,东汉蔡邕就已注意到了。他在《九势》中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至唐,传有欧阳询《三十六法》,明人李淳作《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人黄自元在此基础上书《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历代书论中,散论者众多。结构的问题,就是结字布局的问题,是把不同的笔画,按字的写法组织在一起的过程和技巧。所以,没有笔画就没有结构,笔画是材料,结构是成字。没有结构无所谓笔画,零散的笔画是没有意义的。需要讨论的是,文字是规范的,笔画是现成的,是否把笔画按字的规范结合在一起就完成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同样的横、竖、撇、捺、折、钩、提、点,不同的组合方式,能产生和形成不同的形态、气象、韵味、神采。有的组合是美的,有的组合是丑的;有的组合是大将军,有的组合是懦夫;有的组合风雅蕴藉,有的组合粗俗浅白;有的组合成为法书样板,历代流传,有的组合则被世人遗忘,弃之如敝履。何以差别如此之大?要之,结构是一门艺术,是使用相同的笔画材料可以显示不同风格色彩的艺术创作。何以为此呢?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说:“作书当悟波折之法。盖点画长短各有分寸,随其体而结之,不能泥于成见。倘字本用长,而长者不安,则就其短而施之;字本用短,而短者不足,则就其长而满之。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终不能参以活法活用,必致如《书谱》所云‘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矣。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15]结构与笔画的关系,这一段话讲得再透彻不过了。结构无成见,笔画无定形,参悟之法,尽在一个“活”字。活字的核心要义是变化,根据文字和书写的需要变化而变化。字不变而形可变、态可变、体可变、势可变,笔画则无不随变而变。这就是结构的难点,也是结构的美学意义所在,更是结构对于笔画的制约关系。(www.xing528.com)

今人作书是多有程式的,一个国展,风致相同者甚多,取法一人者甚多,结构形式雷同者甚多,笔画凝滞者尤多,关键是有所能但未活所致。在什么环节上活呢?明人赵宦光《寒山帚谈》中说:“《书法》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正有不必拘者,如欧氏作“飛”字四点如一,作“靈”字八点无差,以至结构对偶,画画未尝改易,而亦未始不善。若虞氏作“書”字,则上二画下三画俱平,中三画抑左杨右,便符前法。此有得于王氏,作“三”字则二画相从,下画别出;作“佳”字其右“圭”上如“士”,下如重点,或上画先作,中二连绵,此下画仰承之法也。故知各有所取,无往不善,除是无学,不可与言虞、欧师徒也,故比量说之。’”[16]赵宦光举了欧阳询、虞世南王羲之的字例,既说了变与不变之理,也说了师承关系与因人因字变化的结构关系。再细言之,他说:“结构名义不可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谧纵衡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节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尚无腴也。故济以运笔,运笔晋人为最。”那什么是运笔呢?他接着说:“运笔者,一画之中结构也。低昂巨细是其构,起伏显谧是其结。书家不学而熟之者,亦能结;学而未熟者,但能构。构为意念,结为性情。有结无构则习俗,有构无结则粗疏。粗、俗都捐,近之矣,然无韵也。合须师古,师古晋人为最,羲之故善,又须去其似是而非者,黄、米诸家辨之详矣。”[17]把这段话做个概括,他说了什么呢?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结法就是笔画的负抱联络关系;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法就是笔画的疏谧纵衡关系。用今天的话说,结法是笔画之间的联系,构法是笔画构成的空间关系。所以他认为:“结为性情,构为意念。”即使在一个笔画之中,也有结构关系,起伏显谧的,运动过程是结,低昂巨细的,形态是构。对于书法而言,不能有结无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按照字的要求把笔画连起来就算完成了,这样必将流于习俗,字则不立。也不能只注重笔画所形成的空间关系,忽略了笔画的运笔过程和质量,这样就会流于粗疏,字则不圆备。什么是好的结构呢?应该是笔画联系与关系的统一,主观上的空间布置意念与笔画性情特点的统一。明了了这些,就不难明确,在笔画与结构的关系中,笔画必须服从结构关系,满足结构需要。所以,在笔画和结构的关系中,注重用笔固然重要,注重结构同样重要,从艺术性的角度说,也许更加重要。因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始于书写传达,终于美的创造。在书法教学选帖用帖的时候,提供的不是笔画的范本,而是为笔画的变化、安排找到范本和依据。入帖的目的,更多的是侧重结构而非笔画。

在书法教学中,笔画解决的是用笔能力,本质是书写能力问题;结构解决的是组合能力,本质是审美能力问题。如何在书法教学用书中既有侧重又互相兼顾,如何根据不同学段的内容进行科学编排,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