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难点,提升书法教学效果!

突破难点,提升书法教学效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要求把重点突出出来,弄清难点所在,加以克服。一般说来,教师不宜于制造疑点,而十分提倡学生质疑。因此,书法课堂要求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不意味不重视疑点,仅仅是疑点不应属于设计内容而已。需要说明的是,在书法教学中,许多重点是与难点重合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核心重点比难点要少。针对性原则关注的是难点问题,针对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既重视一般性的难点,也重视个别性的难点。

突破难点,提升书法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有三个“点”是不可回避的,通俗地讲,叫绕不过去,不可视而不见,不可敷衍塞责。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要求把重点突出出来,弄清难点所在,加以克服。同时,随时面对疑点,释疑解惑。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对全部内容考查、把握的结果,那些在整个内容体系中具有决定性位置和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基础性、根本性、贯穿在全部内容始终的,都可确立为重点。难点的参照系是实践,指那些难以掌握、学习过程中学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对于书法教育而言,难点不止一个,在不同的内容阶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难点。疑点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具有偶发性、个别性特征。有的人生疑的地方,有的人则不疑。疑点是学习者的思维结果,是批判性、否定性的,对公理、定论、成说、常识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因此,这种因人而异、随时发生的问题,在设计中难以预置,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化解。

先说书法教学的重点。一言以蔽之,书法教学重在能力培养,通过学习者的反复实践,把所学的内容转化成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传承能力。现实生活中书法教学的内容体系是一个技法体系,围绕着不同的法在教学,老师授人以法,学员入法得法;老师要授以活法,书法有法,法无定法。学生要把法学活、用活,变他法为我法。因此,在不同的法度、技巧教学中,那些基本的、根本的,都可以确定为重点。根据教学的阶段性内容,分解成许许多多的小节点,作为重点掌握,一环扣一环,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再说书法教学的难点。对于基础性的书法教学而言,难点有四:用笔的难点在活,运笔的难点在涩,结字的难点在得势,临帖的难点在出法。

什么是用笔的“活”呢?法不凝形曰活。所有的书写技法都是在不同形态的笔画中体现出来的,同样一种技法,可以写出丰富的、千变万化的形态。但如果一种技法、一种笔画固定化了,程式化了,模式化了,概念化了,这种技法便僵死了。所以,任何一种技法,不固定为一种笔画形态即是活。有人把笔法的活理解为书写过程中翻转恣肆、动作灵活,有的人把笔法的活理解为笔墨飞动、大开大阖,都是不正确的。要写一横,笔法从入笔到行笔、收笔,虽然方法相同,但有长短、粗细、方圆曲直、俯仰、擫拓等各种变化,可以根据文字结构的需要,写出各种形态样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性情感,表现出各种韵致。这才是活。所以,笔法的活,核心在于变,不是笔法之变,而是运用表现形态之变。也正是因此,才说心手两忘是用笔的最高境界,心无所想,笔有所用,不为法而法,而尽在法度之中。至于笔画形态,必然是人格表现和心性流露了。

什么是运笔的“涩”呢?所谓运笔,就是书写者驾驭笔、控制笔。欲进难行曰涩。笔要向前运行,但感到有阻力,有障碍,有一种反作用力在起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阻力、障碍和反作用,不仅是客观地以笔着纸的摩擦力形成的,还是一种主观作用的涩进,是作者人为制造出来的,不是慢,不是迟疑,不是拖沓,更不是停顿不前。本来是从左向右写一横,却时时感受着从右向左的力量,欲向右行进而时时感觉着阻碍。涩是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感受到的,没有足够量的实践训练难以达成。至于人为的造涩,都将沦为造作之病。(www.xing528.com)

什么是“得势”呢?就是利用一笔着纸之后形成的力量、趋向、形势,而形成下一个笔画,以至完成一字、多字。惯性所趋曰势。只要是认认真真地书写,以笔着纸,总是要用力、发力的,这个力既因为笔画的方向而产生方向性,也会因为力道的大小和曲劲的程度而影响到下一笔的入笔、安排、轻重、形态等,注意和利用了这种内在联系,便是取势、得势,反之则是离势、失势。取势的前提是对每一笔画运势的感觉清晰明确,对笔画的承续有利用惯性的意识,同时,又能妥帖地完成续写,不但完成了一个笔画,而且保持了力道、趋向的连续性、一致性、协调性。结构中笔势、体势直接表现为风格、韵味的一部分。书写无势,徒将笔画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则将失去书写的韵味。

什么是“出法”呢?出就是摆脱法帖的束缚,用其法度,用其势态,用其神采,而不拘泥于原帖、亦步亦趋。不拘体法曰出。临帖都要经过入帖、入法、出帖、出法的过程。出法不是丢弃,不是改弦易辙,而是以出为入,彻底消化了所临之帖的精神境界,变他法为我法。入帖、入法已经很难,出帖、出法就更难。在临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面貌,得法而不拘,得体而不趋,形成自家面目,是书法学习十分重要、困难的一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的书法展大多在临摹,虽然在自主书写,但并未走出法帖及古人的阴影,没有成一家面目。这个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更加说明了出法之难能可贵。

简单说一下教学的疑点。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设计的,疑点却是由学员产生的。一般说来,教师不宜于制造疑点,而十分提倡学生质疑。生疑、辨疑、解疑,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疑,意味着不确定、否定乃至批判,对于知识、史实、经验、做法、理论、理解以及定理、成说,都可以成为质疑的对象。疑点,就是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环节、逻辑、可靠性等提出问题和看法。在书法课堂上,初时对技法一类的内容很少质疑,即学员很难产生疑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学员悟入悟出程度的深入和提高,便会对许多内容产生疑问,从而提出质疑。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辨析、解疑。对于那些属于个体感悟性的内容,许多疑点教师仅仅是一个“疑义相与析”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讨论的人。

因此,书法课堂要求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不意味不重视疑点,仅仅是疑点不应属于设计内容而已。对于重点、难点的确定,则要求体现重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瓶颈突破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关注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重能力基础。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对于技能而言,基础性的往往是根本性的,因此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书法教学中,许多重点是与难点重合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核心重点比难点要少。针对性原则关注的是难点问题,针对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既重视一般性的难点,也重视个别性的难点。瓶颈突破性原则关注的是书法学习瓶颈期现象。瓶颈是什么?就是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学习者会突然感到不会写了,不进步了,甚至感觉自己在倒退,出现了困难期。困难期就是瓶颈期,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制约。瓶颈理论已经成为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之一,但用于书法教学,这些理论原则并不适用,不可生搬硬套。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制约的往往是学习者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中存在的短板。只要研究知识结构,找到能力短板,采取相应措施,补齐短板,就可以克服困难,走出瓶颈期,不断继续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