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目的出发的设计是以目的为线索在时间框架内的目标设计,那么,从内容出发的设计,则是以内容为依据,在时间框架内的重点安排。课程的时间安排,对内容的取舍、增减、主次、详略及侧重点起到了制约性的作用。如何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是这一出发点设计的关键。
内容取舍依据的是重要性、必要性原则。在时间安排充裕的条件下,取舍的问题不突出。但在时间紧缺的情况下,对应讲、应教乃至应学、应会的内容,就要有取舍的问题了。在有固定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教材的某些提示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进行取舍;在没有固定、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则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取舍。就中小学的书法教育而言,一般都要包括执笔、笔画、偏旁练习、结构安排等内容。笔画有28个,最常用的偏旁部首也要超过40个;独体结构5类;合体结构不少于21式。这些内容都是重要的,如果一次课讲解一个问题,就需要90多次课了。中小学每周一次书法课,每学期不足20次课,就要占到5个学期,从三年级一直到五年级。如果需要取舍,就必须在这些内容中选取必讲的,舍弃可讲可不讲或者可以顺带的。如结构中的独体字,就可以与偏旁部首结合起来讲;讲上下、左右结构,可以顺带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等。在内容的量与时间发生矛盾时,取舍是随时发生的。
内容增减的依据,主要考虑是必要性。所谓增与减,减是在一个已有的内容框架中进行的,取舍已经涉及,关键是增。即使已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增加内容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这种增加内容的必要性是由教师直接把握的。在中小学书法教材中,理论是一个弱项,甚至是缺项,但有时增加一些理论引导,对于迅速提高学员对书法这门课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至关重要。如讲解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审美常识以及书法史、书学故事等。增加在内容安排中是一个变量,是一个能动项、机动项。不增不减,可能不妨碍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但在设计中增加了必要的内容,减去了次要的、不必要的内容,对于教学效果,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次和详略是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的。主要内容在取舍的过程中一定会选择保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详细、深入,分配较多的时间。次要则略。在主次的认定上,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常说“金钩银点”,指的是钩的写法、技巧和点的写法、技巧在笔画中的地位。这之间的规律是什么呢?一是钩比点样式多,形态写法更复杂;二是点比钩更富于变化。但一个合格的、掌握了书写规律的教师,不会在点的书写技巧上下太多功夫,耗费太多时间,因为任何一种点都是笔画的起始部分。掌握了不同笔画的写法技巧,就学会了不同点的写法技巧,这就是规律。再如钩,横钩为一式,竖钩为一式,竖弯钩为一式,斜钩为一式。弯钩可以在竖钩教学中体现,卧钩可以在斜钩中体现,何为主何为次,何处详何处略,已经不言而喻了。(www.xing528.com)
侧重是教学设计中的主观安排,即教学重点的设计。好的教学重点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两个维度:一是就内容而言,重点一定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本身是一个系统,即不可缺少某种要素,不同要素在内容的系统结构中又有不同的位置和作用。把那些位置和作用重要的作为重点,是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笔画的内容和偏旁部首哪个地位更高,作用更大?当然是笔画,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要下功夫,练到位。二是就教学实际而言,重点一般是较难的。在书法的笔画教学中,“捺”即“磔”的写法就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仅体现在与其他笔画教学的比较中,还体现在大多数初学者的身上。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为内容的重点。但从书写运用的角度看,用得最多的还是横与竖,这是笔画的位置和作用决定的,也可以设计为学习重点。其他笔画不重要吗?学习中不会成为难点吗?当然不是。所以,重点的设计取决于教师对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是经验式的,既带有主观性,又体现规律性,还具有随机性。
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是以任务的形式体现的。讲好与学会,是任务完成的基本形式,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