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俯拾皆是,但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即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方法问题,可以是普遍性的大问题,由大及小,也可以是个别性的小问题,以小见大。归根结底,是书法教师应该具有相当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第一个应该具备的条件是理论基础。对于书法教师来说,起码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书法理论的基础,二是书法教学论的基础,三是诸如哲学、文艺学、美学等其他公共理论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书法理论的核心是对书法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既可以用这些认识观照历史、现象、理念、书家及其作品,也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书法教学理论是一个书法教师必须有的理论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主要是指如何进行书法教学的规律方法的认识。用这些认识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其他的公共理论,则是更加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书法,完全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书法创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计白当黑。在书法创作中经常会有意留一些空白,创造空间感。这些白的存在,恰恰强化了那些墨迹的感染力、协调性和艺术效果。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辩证统一就是矛盾统一,大与小、方与圆、正与奇、疾与迟、避与犯、曲与直、连与断、静与动、疏与密等,在书法中,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比比皆是,都可以进入哲学的视野并加以研究。而文艺学、美学、美术学等理论,作为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基本原理,可以书法为对象直接进行理论研究。至于文字学、古代书论等一些基础,更应是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了。
研究能力必备的第二个条件是实践经验。书法教师要求会写,有书写的基本实践,因为可以在自己的书写过程中体验、体会、体悟诸如技法、规范、要求、效应一类的实际。文献记载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有的书家试了,鼠须笔根本不能用,可能就是硬毫笔。有了这个体验和体会,在指导教学时便会有话可说,不再人云亦云。如锥画沙,周汝昌先生在实践后认为,应该是在湿的沙地上画,而不应是干沙,但目的、要旨是笔在画中行,中锋用笔。他实践了,发现了干沙、湿沙对锥画沙理解的差异。给小学生上过毛笔书法课,就会发现通常的执笔方法对一些孩子不实用,所谓指实、掌虚、笔直,孩子执笔就是不实。因为有的孩子的手指细细的、软软的,纤弱而无力,就是拿不住、拿不稳这支笔。这时候就要另想办法,因为通常的方法可能不切实际了。实践对于书法教师自身而言,是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对于教学而言,则是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学习问题、实践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www.xing528.com)
研究能力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条件是掌握研究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明确指出,所有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历史的和逻辑的。历史的便是实证的,逻辑的便是分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就要用事实、数据、实例说话,可以证真,也可以证伪,还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论。对于书法教师而言,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分析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一个实例。沈阳市书法教师高级研训班共办了五期。第一期举行的时候,讲笔法讲了擫拓、提按、转折、推颤等笔法,在内容分量上是平均的,没有侧重。擫拓大家生疏,让大家熟悉;提按司空见惯,强调方式;转折本非一法,主要强调区别;推颤所用不多,举例说明。后来在学员的实践中发现,学员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提按。发现了问题,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根据学员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此后的教学中加大了这种笔法的讲解和训练,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分析这个过程不难看到,发现问题是第一位的。没有实践,不在实践中认真观察、归纳,就不能找准问题。找准问题之后,就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书法教师高研班的学员是经过提交作品、初评合格、现场书写、综合评定等环节选拔出来的,有较好的书写基础,许多是正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书法教师。但他们学习书法的经历,大多是爱好引发的兴趣,工作产生的需要,很少有人经过系统的书写训练。即便接受过一些老师的指点,也是零散的、肤浅的、不系统的。分析了这个原因后,结合学员的学书经历和书写实际,我们讲了笔画中的提按,转换笔锋时的提按、重新起笔时的提按以及提按的功能、作用及变换技巧,学员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研究,是对一些小问题的研究,但很实用,很解渴,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当然,还有一些宏观课题的研究,如北碑的风貌与地域特征,宋人尚意与时代特征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等等,这些题目就需要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