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是解决之道,训练是入道之法。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指导。所谓指导,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习者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时指导的是微观的、细节性的问题,有时则可能是方向性的问题,要区别对待。
比如,一种书写技巧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就是微观的、细节性的问题。一个朋友学习书法,自学,有模有样。一天,在工作室里喝茶、聊天时问:“我对那个竖钩怎么也写不好,给我点拨一下。”他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点拨。点就是指点,就是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拨就是指导,拨乱反正,把错的、不正确、不准确的引向对的、准确的。怎么点拨呢?他先写一遍,比如“永”字的竖钩,抑或“小”字的竖钩,“于”字的竖钩,“争” 字的竖钩,都可以,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他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告诉他问题出在哪里了。再后,点拨者做示范,尽可能用分解式的笔触把运笔的过程展示给他。他听懂了,看懂了,然后由他来写,再告诉他写法是否可行,让他自己感受用笔的过程和书写的效果,两三遍之后,他就觉得懂了、会了。这是小问题,不难解决。有的问题则不那么简单。沈阳市书法教师高研班的学员在交作业的时候,一位学员交了一份柳体楷书的作业,骨骼硬朗,行笔爽利自然,结构谨严,柳味十足。但这位同学进入高研班时提交的作品、平时练习的书体都不是柳体。讲评时得知,他练过很长时间的柳书,后来放下了。问为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感到吃惊:他说在历届国展中,柳体几乎没有入展的。而在他所有的作业中,柳体的功力最深,最扎实。问题来了,如何指导?一是不能为了国展而学书。诚然,如果柳体写到出神入化了,相信一定可以入国展。二是建议不要弃柳,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练下去,日久天长,必有收获。三是弃柳而习其他,柳书的功底基础仍然会起到基础的作用,要把这种基础体现在其他书体的学习、创作中,最好选择与柳书一脉相承的书体或柳书所从来的书体去学习,会更加得力。这也是指导,但与细节、笔画技巧的微观指导完全不同,而是方向性的、涉及审美取向的解决之道了。(www.xing528.com)
至于训练,应该是指导的内容之一。提供一种系统的训练方式,往往需要十分具体。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6]仔细玩味这段话,便会发现,其实说的是一个训练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对于所有的初学者来说,结字的第一阶段就是平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横平竖直。“但求”,就是不要想别的,什么风格呀,特色呀,自我呀,表现呀,通通不要想,能做到横平竖直,一字立稳,就是最初的训练尺度和准则。“结构平正曰稳。”等过了这一关,便可追求一点超越平常的内容了。孙过庭用了两个字—险绝。什么叫险呢?唐人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解释说:“不期而然曰险。”[7]用今天的话说,不期而然是意外,本来没想这样写,结果出乎意料,是写成了非意所有的样子。再说得通俗一点,险绝是超出了自己的意料,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笔该如何连续承接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把字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就是险绝。可以说,今天的绝大部分书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在孙过庭看来,“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才是正路。这一次的平正与初学所求的平正自然不是一个境界了,而是一次升华,是波澜不惊中有险象环生,是平稳之下的险绝。所以,孙过庭总结说:初时的平正是未及,是初级阶段求平正而达不到平正;到弄险的阶段,又弄过了头,过犹不及;只有到了最后的阶段,又回到了平正,才达到了“通会”的境界。所谓通会,就是贯通融合,就是无论平正、险绝,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故意为之,达到的艺术效果都是平正。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所谓“平淡乃绚烂之极”,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人书俱老”的境界。看看弘一法师书法的前后变化,对此便会有所体悟。
所以,先从横平竖直做起,打好一般性的基础,再追求个性,信马由缰,放纵跌宕,以期表现心性自我,最后归于平正,自然平和,简净豁达,这就是书法训练的大程序、三段论。而指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在训练过程中的方向指引和细节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