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作文审题高阶策略:基于学科本质创新实践

语文作文审题高阶策略:基于学科本质创新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明题义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一)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策略命题作文的审题是所有题目类型审题立意的基础。在给材料作文审题的主题出现以后,主题就成了一个有待再次审辩的命题,如果这时对主题把握不准,文章就会写偏。所以,要高度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学习。比如偏正式文题,审这类文题,必须把握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这类作文题目,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组成,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语文作文审题高阶策略:基于学科本质创新实践

审明题义、发散思维找素材、确立主题应当是考试作文的写作活动中重要的前期准备。审明题义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策略

命题作文的审题是所有题目类型审题立意的基础。比如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命题。在给材料作文审题的主题出现以后,主题就成了一个有待再次审辩的命题,如果这时对主题把握不准,文章就会写偏。所以,要高度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学习

1.析词法

所谓析词法,即是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个词,弄清它们的准确含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一般意义联系。

(1)准确把握作文题目词语的基本含义

比如“诚信”,它是诚实讲信用的意思,与真诚、信任、信心、诚实、诚心、诚恳、义气等有别;“责任”与“任务”有别。又如,“这也是课堂”在审题时就不能忽略副词“也”的含义。有了这个“也”字,这里就要求学生不是写平时老师在教室里上课的这个课堂,而是写另一个让人获得和在教室里上课一样收益的氛围。

(2)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在审题需注意两点:①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②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比如题目“肩膀”。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3)注意词语表意在题目中的地位

比如题目是主谓式,这类题目一般就是文章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主语往往就是阐述的对象,谓语部分则是阐述的重要观点,或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时又是决定文章内容的题眼,而其他的修饰成分就是题目规定的取材范围。其中谓语里的支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以作文题目“我想握着你的手”为例,谓语部分“想握着你的手”就是要阐述的重要观点,“想”是文章内容的题眼,阐述的主动者是“我”,主动者的对象范围是“你的手”,中心词是“手”。我们一旦辨明主谓式句子里的关系,文章的写作就不易偏离主题。

比如偏正式文题,审这类文题,必须把握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例如题目“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学生的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重点修饰语“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又如“‘0’的启示”,中心词是“启示”,它表明文章要用论说的方式来表达,而“0”则是修饰词,它是“启示”的对象。

再比如动宾式文题,要抓住最能体现观点的动词,然后扣住宾语,重点阐述“为什么”“怎么办”这一些问题。例如“提倡能者为师”中的动词是“提倡”,宾语是“能者为师”,文章的重点就是阐述为什么要提倡能者为师……主要是正面立论,如果再深入一层,还可阐述“怎么办”,即怎样提倡能者为师。这种分析综合,既有利于把握题目要求,也有利于写作中展开论述和突出中心。

(4)注意词语的文体暗示

一般地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要求写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要求写记叙抒情类,比如“路”“那一阵风”。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一般是要求写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说明文。当然,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习惯”“榜样”等。

2.辨明关系法

我们通常可以看见作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美与丑”“自由与纪律”“发光与沾光”“‘我要学’与‘要我学’”等对立因素组合,“鱼与水”“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时髦与创新”等因果关联关系,“自信·自负·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三元因素关系等等。这类作文题目,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组成,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譬如要想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文章的观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来确立主题:“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确立观点:“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确立观点:“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确立观点:“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

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确立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读书·成才”,两者为条件关系,文章主要应阐明读书与成才的辩证关系,而不能把两者分别来论述;又如“奉献·索取·责任”,前两个词为对立关系,前两个词与第三个词为选择关系,文中就要阐明“我们的责任是奉献,而不是索取”的道理。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也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列举的三种关系虽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题目做具体的分析。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策略

材料作文的审题较为复杂。一般来讲,材料作文的题目中没有明确的主题暗示,要求作者从材料中概括、提炼主题。在阅卷场,笔者常常看见学生的优秀作文因主题提炼不当,导致文章偏题或混乱等。

1.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2)多向性原则

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是:①服从整体材料;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2.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准确、单一

“准确”,就是要深入准确地挖掘出材料的蕴意。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要分析出材料的内涵或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中所潜在的实质问题,即一个观点或看法,是议论性的结论。

“单一”就是主题单一,不多元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认识最深刻、最能扬己之长的一个最佳主题。这也避免了学生在作文里一会儿谈这,一会而谈那,以致文章混乱的不良结果。

3.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的策略

(1)整体把握,提炼中心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全面把握材料,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这样去立意,是一种基本方法。比如材料: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直接昭示或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暗含观点的句子,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材料《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已。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材料中的“放下即实地”,这个评议性语句就是关键。

又如在一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中,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暗含材料所要求掌握的主题。这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把握住这一点,主题就容易确定下来。

(3)辨明关系

材料里,涉及的事物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和因果关系(如智慧与成功)、表里关系等等。辨明了这些关系,再从整体上去考虑,就能审好题,正确确定材料的立意。

①辨明事物间的关系

下面列举三种关系分析法。

<1>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比如: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并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第一,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会因此放弃忠诚;第二,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2>由果溯因

因果联系在材料中普遍存在。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如材料:

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妇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妇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妇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www.xing528.com)

从小女孩的琴拉得很好了这个结果,去逆溯产生的原因,除去勤奋,主要还是鼓励的作用,所以这则材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赞美的力量。

<3>表里关系

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这样一则材料:

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做了件扶贫实事,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

对这则材料,如果仅理解为山区村民好吃懒做,或者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等,都是较为肤浅的。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揭示的本质是:山区贫困的“根子”在于村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而扶贫工作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肯定是无效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等立意与命题了。

②综合分析事物关系

辨明了关系,有的材料还需综合分析事物关系,才能把握好主旨。例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明确褒贬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如材料: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5)多向辐射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明确的事物关系。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比如材料:

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纳奖”。三位获奖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第一,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第二,从获奖者都只有“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第三,从三位获奖者都只有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可以择优进行写作。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准确选择立意的角度。

4.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策略

多则材料作文题型是指题目中的材料有两则或两则以上。采用比较的方法是解决多则材料审题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辨别异同,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去确立主题。

(1)同中求异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例如材料:

①马克思23岁时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的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则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找主旨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例如材料: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的人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找主旨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可以先找出分歧点,再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例如材料: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三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所以都没水吃。可见这两则材料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例如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这两则材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则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5.漫画材料作文审题

什么是漫画?漫画是一种含有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漫画作文审图立意的步骤与方法如下。

(1)理解画面内容,寻求画面主旨

①看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进而得出观点。

比如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这幅漫画笔墨简括,形象突出,发人深思。画中的人全身缠裹,腰间捆着带子,只露着一张脸。从他的神态上看,显得很满足的样子。仅从这些特征,还不太容易看出漫画的寓意。然而,标题“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点出了这人的病态心理:因为惧怕摔跤,便甘愿“永不走路”。这是十足的逃避主义。因惧怕失败和磨难,就“因噎废食”,不敢去进取和抗争。所以说,从漫画标题入手,是把握漫画寓意的一个捷径。

②分析画面组成及特征

分析漫画的画面组成及特征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通常由人、物、景组成,要看人的外部特征,比如穿着、动作、神情、年龄等,体察心理,观察背景。漫画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首先,整体观察,看清画面由哪些形象构成,以什么为主。其次,局部观察,细致观察画面的细节部分,再是思考几个部分间的关系以及整体含蕴。

③看画中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④看夸张处

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予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联想类比

大多数漫画的审题,如上面几个方面的研读,就能得出漫画主旨。为了更好地把握很抽象的漫画,有利于审题立意上,联想类比这一环节是要有的。亦即根据题目内蕴的相关性要求,跳出画面思画外,由此及彼地联系社会实际,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漫画的创作动机,然后综合思辨,确立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的类型很多,审题的策略也很多,不必一一赘述。它的核心是,读懂材料和题目要求,在这基础上提取既符合材料主旨,又利于写作发挥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