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是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学习与思考、体验范围的扩大与延伸。它以课本的内涵与表达形式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内涵、文本属性及育人功能,进一步多角度、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及表现形式的艺术价值,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等进行多层面的理解、运用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能力点的掌握,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实践能力迁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认知发散能力,从而培养其语文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的人文属性、育人功能,通过文化理解、迁移拓展,学习、剖析文化现象,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多元文化,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维结构,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想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能发挥文本内含的多功能育人价值,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要遵循的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与手段,它对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素养培育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把握不好就要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偏离学科特点。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拓展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自然延续的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是课本学习空间的扩展,是对教材内容、形式理解的辅助与强化,所以应该建立在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自然关联的基础上,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节外生枝。要很好地运用拓展,就应该在学习课文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让它的某“点”或者某“面”自然延伸,或者让内容纵向或横向地自然拓展,这样的拓展就会贴近教材学习与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2.适度性原则
课堂教学拓展是以课本为范例,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所以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与学生的知识面产生太大距离,教师应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适度的开发和利用,将拓展变成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否则就主次颠倒了。
3.以思考与发现、丰富与提升为核心
由于拓展不是基本教学内容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产生相关的联想和认识,从而拓宽感受和思维的面、深度为目的,所以拓展不仅用在课后,还用在课中,思考与发现、丰富与提升是实施拓展的核心。
(二)课堂教学拓展的主要行动策略和范式
1.内容、思想拓展
(1)补充性拓展
即将文中的内容做补充,或补充细节,或补充分论点,或补充论据,或补充结局,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丰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完成课文的一般学习后,请同学展开联想,描述中英两国在香港交接仪式结束后,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踏上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时的心情。如学习了《项链》后,引导学生对文中叙事做顺延发展的拓展:在课文结尾,玛蒂尔德知道借的项链是假的时,表情会怎样?以后的命运会怎样?路瓦栽夫人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2)比照式拓展
即把作品的某一特征作为出发点产生相似性的联想;或者从反面去展开联想,通过对比,加深作品内容、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或者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两种不同看法对比起来分析;或者将自己与课文内容、思想的关联性进行比较,从而拓展思维空间。
①相似性拓展
即让学生以作品的某一特征为出发点产生相似性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内容的深刻感受和理解,深入影响心智的拓展。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要求学生或寻求与作者构思、语言、塑造的意境相似的作品,或从古代诗词中寻求相似联想,或谈谈自己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自己心灵的栖息、对自然的态度等。
②相反性拓展
即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从反面去展开联想,通过对比,加深作品内容、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学习《小狗包弟》时可以这样展开联想:如果巴金不把狗送到医院,他和狗的命运会怎样?如果送医院之前,有人愿意收留包弟,包弟的命运会怎样?
③对比式拓展
即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两种不同看法对比起来分析,或者将自己与文中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如《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在启发学生对荆轲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把不同的看法罗列出来,供学生思考。比如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苏洵《嘉祐集·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等。到底应该怎么看荆轲,对比性材料会给学生很多启发。
④反思式拓展
即在学习课文时,对自己与课文内容、思想的关联性做拓展。比如,阿Q在受了气无从排遣时转过身来就掐了一把小尼姑的脸蛋。请问当你遭人欺凌时,你也这样欺负过弱小吗?
(3)多角度理解拓展
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多角度理解把握作品主旨。比如学习《项链》时,可对“《项链》的主旨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如下挖掘、发散:第一,写玛蒂尔德是一个很爱慕虚荣的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嘲笑虚荣。第二,写她的诚信。第三,揭示事实和外表之间的差异。第四,写小人物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第五,写她是一个物质欲望比较强烈的人,小说的主题和欲望有关。第六,写玛蒂尔德的悲惨命运,作者流露出一种悲观的宿命观。这些问题会引发学生对相关具体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主旨的准确、深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挖掘、比较、筛选文章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把握主次的能力。(www.xing528.com)
(4)实质性探究拓展
即对背景、实质特征、作用等进行广泛性、深入性、创新性的探究性拓展。
①背景拓展
这是一种使学生学会挖掘特征产生的深远背景,学会联系地分析背景与作品特征的关系、深入把握作品特征的方法。它是对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文化思想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文本中涉及的人物或故事等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学了李白的《蜀道难》后,可要求学生了解李白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其作品创作的阶段及特征、心理背景等,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进行广泛性、探究性、创新性的拓展,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②作用拓展
即通过对作品产生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例如学习了《氓》,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性格特征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作为当代女性,应该怎样来处理男女关系,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③评价式拓展
即要求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进行实质性探究与评价的拓展,从而深入把握作品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表达的能力。比如学完《琵琶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命运深层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该作品的特征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白居易的行为?
(5)经历变换式拓展
即将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空等做变换,或将自己融入作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内容的拓展。比如将《孔雀东南飞》中的叙事做时空改变,让学生想象“刘兰芝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怎样?”。再比如,学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在招待所狭隘的报复以及精神胜利法常被学生笑话,但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体味这个情景,如果你是陈奂生,你又会怎样呢?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人物言行合理性的认识,减少对陈奂生的很多不良看法,多一些对人物的同情。
(6)文化意义的探寻
即对文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做深入的探讨与拓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能力,使之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①原点式文化探寻
原点思维是从事物的原点出发,从而找出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对荆轲形象的探究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这三人的看法集中为一点就是:这是一个有江湖义气的人,报一时信任、重托之恩,极别人“豢养”之情,滥杀他人,这是江湖人粗鄙的文化特征,当然不值一提。可是更多的人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是值得称道的。千百年来,荆轲被受压迫的人敬仰,其原因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坚守承诺、不畏强敌、临危不惧的英勇精神,体现出的是勇于牺牲、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
②纵式文化探寻
即对文化现象进行纵向的比较、思考,获得对文化脉络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死生亦大矣” 的生命意识。从这种思想的变化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还能看出有着深厚儒学修养的文人,儒学思想占据着思想的主流。
③横式文化探寻
即对不同文化特质进行横向探寻。比如学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挖掘潜藏在作品中的文化思想时,就有必要去探寻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文化特质。杜甫是一个入世很深的儒学追随者,一身与现实苦难相伴,依旧忧国忧民。而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有入世、建功立业之心的很多,同时也有不少作品流露出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对两者进行比较,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结构,就可以探寻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会有不同的作品出现这一道理。
④综合式文化探寻
即以文本文化思想为基础,进行纵向、横向的文化探寻。比如,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授奖仪式上,杨振宁做了充满激情的演讲。他在演讲结尾时说,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文时就应该去探究是哪些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给了杨振宁帮助,他前后的思想和人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纵横结合的探寻,从中会发现中西文化各自的长处,以及它们对创造力的影响等,从而帮助学生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拓宽思想的境界。
2.技巧应用式拓展
凡是课本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都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思维方式、构思方式、表现手法与技巧等,都可以在拓展中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如《药》的其中一部分描写:听说红眼睛阿义在狱中给了夏瑜两个嘴巴,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一会儿后,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跟着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这些语言把当时那些闲散的普通人的冷漠、愚昧、趋炎附势、自以为是的特点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学了这篇文章,可给学生提供一次拓展训练:写一段揭示当今中国部分人自私、狡黠、冷漠特征的文字,要求用几个典型人物的典型对话以及他们的细节描写、情景描写来体现。这次训练,不仅从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提高了学生理解生活情景、情境中的语言,以及根据具体情景锤炼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既有浓浓的“语文味”,也融入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3.活动式拓展
即通过活动去培养学生兴趣和加强能力培养的拓展。这种拓展常与写作或口头表达交流的训练配合进行。比如,学习完现代诗歌单元,可以开展“少年情怀都是诗”的拓展活动,要求学生赏诗、写诗、评诗、诵诗,形成系列活动;学了《梳理与探究·奇妙的对联》,可以开展读对联—写对联—赏对联—改对联的系列活动;学了小说单元,可展开写故事—说故事—评故事的系列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实现能力迁移,扩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