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整体、局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章第一节“二、语言工具性教学中以语言自身功能为本的语言阅读教学本真途径”的语言体悟方式,文本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已经比较完整。
以下是文本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及分析。
《我心归去》课堂实录
(该授课获得2015年四川省高中语文赛课特等奖)
执教者:成都树德中学 袁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语言的形象性和哲思性。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体会文字中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故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故园之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教师点拨法。
学习步骤:
一、导入
师:(上课、起立)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无论是辽阔的空间,抑或是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湖南籍作家韩少功的一篇散文,它的标题叫作——《我心归去》(生齐读)。
我们来看看《说文解字》中对心的解释:
(屏显文字图画、齐读)
二、初步感知:从何处归
1.师:此时韩少功身在何处?从何处归?
生齐:法国。
2.师:很好。文章中从第一段到哪一段在写法国的生活?
生齐:1~4段。
3.师:文章开头作者说在法国有一个为时一个月的“家”,“我”的生活状况如何?(屏显)大家来找一找。
(师板书:家)
生1:我拥有很多,拥有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的优美景色……
师:你刚才通过品读数量词了解了“家”的状况。(板书:“家”雅静、繁华、静谧[物质的优裕])
生2:还可以从精神方面来说,第2段第一句,“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反射出当时人情的冷漠,反射出“我”在法国感受到内心的孤寂、空虚、冷清。
(师总结并板书:冷清孤独、空虚[内心的孤独])
生3:“我”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的落寞。
师:你从哪里读到了落寞?
生3:第3段——“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师:好,宋代有个人叫林景熙,他在无聊时曾“闲坐数流萤”,韩少功则在数吊灯,并研究了六次或六十次,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你再来感受下。
生3:就是一种很闲适的状态。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来交流下?
生4:我从第2段“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中“监狱”这个词看出他在法国的日子非常难熬。第2段最后一句“只有虚空”,我把握住“虚空”一词,可以看出他在法国的日子是很茫然的。
师:你通过“虚空”这个词,抓住比喻,把这样的生活比作“监狱”,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4读:“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师:这句连用3个法语,能不能删除2个?
生4:不能,连用3个法语,表达一种强调。
师:强调,3个强调这是一种反复(师板书:反复),用这种反复传达出?
生4:传达出作者在法国日子的难熬、孤寂。
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谈谈对这个句子的品析?
生5:从这个句子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空虚。在第2段最后一句“不会有任何光影,只有虚空”,可见当时在法国的生活十分的空虚、冷清。
师:前面提到了物质的优裕,和这里的虚空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板书:对比)
师:我想对这个句子进行改动,在3个“法语”中加上逗号,可以吗?
生1:可以。3个法语语气增强,感情增强,但不加逗号感情更强烈,能表达出一种环境冷清对心中的束缚。(师板书:束缚)
师:很好,你点评出了一种“束缚”,请带着这种束缚再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读,掌声)
师:你的朗读非常好,传达出了韩少功的心声,请坐。
师:初中有篇课文《最后一课》,其中说到,韩麦尔先生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那为什么面对这么美的语言,韩少功却认为这是一种束缚,倍感冷清呢?
生1:因为法语不是他的母语,母语是最可爱的。
三、归向何处
师:母语是人类的心灵家园,古诗中说过“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由此可见语言的隔阂。物质的富裕、环境的雅静,并不能填满作者心灵的虚空,身在法国,心却不止一次地偷偷归去。李白说:“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我们一起来进入韩少功的灵魂驿站,看看韩少功的心要归往何处。
生齐:自己的家,故乡。
(师板书:家,故乡)
师: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的家,请齐读第5段。
(配乐齐读)
师:韩少功有一句话打湿了我所有的情感。作者说他在异乡“守候她们睡到天明”,我读到的是一个辗转难眠的作者。其实岂止是作者在守望亲人,作者的父亲也在守望着他。他的父亲在他13岁就离开了他,但韩少功说:我断定父亲还活着,就在某个神秘的角落注视着自己的家人。守望中我读出了无量的亲情。
师:在5~9段中找出4句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话,来谈谈故乡是什么。(屏显)
(学生阅读并思考)
生1:第7段的第一句,“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说明故乡是成长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血液的一部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眷顾之情。
师:你的关键词是?
生1:故乡是生命的一部分。
师:很好(板书:生命)(www.xing528.com)
生2:第6段“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生2深情朗读),这句话说明故乡是最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命中,它最朴实;“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说明它也是很真实的。
师:你读文本很好,你读出了故乡朴素、朴实,那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小羊、犁头,这是农村生活的画面。还有第8自然段“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2深情朗读)虽然故乡浮粪、车厢拥挤,但这些是作者对故乡发出的爱。
师(板书:爱):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提到小羊是农村经常出现的动物,大家想想,我们还可以在农村见到哪些小动物?
生齐:鸡鸭猪狗……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而写一只小羊呢?
生1:因为这只小羊还未归家,作者将小羊比作自己。
师:请带着对故乡的朴实的爱再读一读这句。
(生齐读)
师:作者通过这些朴实的意象、细节化的意象表达出对故乡的一种爱。我用这样一段话对同学们的发言做一个小结,一起来带着感情朗读。
(屏显)季羡林曾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韩少功说,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故乡是亲人,当杜甫在边秋雁声起,兄弟失散时,深念着:“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故乡美中含悲,当马致远骑一匹瘦马飘零天涯时,感喟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当二十年后鲁迅再忆故乡时,清晰地印记着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他的乐园,从__________到三味书屋。
四、归处如何?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师:在刚才的品读中,还有一些大家没有品读出来的故乡的文化内涵,作者蕴含的情感,老师摩挲这些文字时,读出了故乡对他而言是他的血地。韩少功曾说,故乡在我们的血液里悄悄地流动,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回头,它便涌上我们的心。在作者把异乡和故乡进行对比时,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血。它出现在第7段,大家一起读这个句子:
(屏显)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请同学点评同学们读得如何。
生1:没有读出感情。
师:请你示范读一下。
生1再读,师点评:一字一顿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请大家品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1: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和7~9自然段结合起来共同理解。首先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从故乡与旅游景区的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景区的美是一种浮夸的美,它少了一些东西,就是故乡所含有的东西,血、泪,还有汗水。第8自然段“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有着回忆与眷念。第9自然段,“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总之,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乡含有很多东西——血、泪、汗水,作者希望故乡能有更好的发展,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
师:你的思维、你的发言很好,可以通过前后文的联系来理解,请坐。那么,有没有同学持有不同观点或有所补充的?
生2: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情绪,是暂时的;但对故乡的失望,源自内心的挚爱,泪水源于对故乡深刻的爱,所以有血、泪、汗水。
师:你抓住了3个关键词——血、泪、汗水,你如何解读这3个关键词?
生2:故乡带着泪痕和血的悲欢离合,而旅游景区是供游人潇洒散心的,所以,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属于悲的东西。
生3:血浓于水,这是一脉相承的亲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纽带。泪,因作者人在法国,对故乡可望而不可即,有伤心之感。汗水,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在这段时间我们会奋斗,会付出,会奉献。
生4:这三个词写出了作者在故乡的经历,血是伤痛,泪是悲伤的事情。
师引导:泪有时是悲伤的泪,有时是幸福的泪,这是见证了悲欢的泪水。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血?血是人类的生命,如果给这3个词语加上修饰语,那么我加的是:给予了生命的血液,见证了悲欢的泪水,记录了奋斗的汗水。
师:我们看看韩少功是怎么说的。
(屏显)师生齐读:你没法重新选择……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师:血、泪、汗水见证了我们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与它分离。
请全班男同学齐读(屏显):“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请一名女同学点评并示范,师生再次齐读。
师:现在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问题:
1.为什么那种失望能滴血?
2.血沃之地能不能改为血流或血滴之地?
生1:“沃”含有肥沃的意思,这块土地被我们的血液和生命浇染,所以很肥沃。
师:有人说,这句话有语病。认为血沃之地只能长出金麦穗,不能长出赶车谣。你认为呢?
生1:不是语病,这是他家乡的特点,金麦穗是农民最喜欢的事物,而赶车谣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
师:那么这两个词语代表了什么?
生1:故乡的象征。
生2:金麦穗,秋天时才有;赶车谣,丰收赶车。收成大好才有金麦穗和赶车谣。
师:你的意思是说,金麦穗象征物质的丰收,赶车谣是一种……
生2:喜悦的心情,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的期望。
师总结:其实,作者在3个句子中用了同一个血、泪、汗水,这样的语言的丰富性表现出他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那种失望能滴血,正如同学所说,是因为他对故乡有一种爱,也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源于对故乡深刻的爱。这种失望含有一种爱,这种爱又含有一种期待。我们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人。
(屏显)汨罗是韩少功的血地,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韩少功初中毕业后就曾到湖南汨罗县(今汨罗市)农村插队,2000年从海南搬到汨罗市过上了隐居生活,2002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师:有一种血叫生命,有一种血叫失望,有一种血叫期待,有一种血叫爱。而故乡之于韩少功更是汨罗的那片江水的爱,两千多年后,汨罗人竟然在最喧嚣、最浮躁、最功利的时代,迎来了一位清醒的思考者和坚守者。韩少功初中毕业后就曾到湖南汨罗县农村插队,2000年从海南搬到汨罗市过上了隐居生活。韩少功成就了一种逆时代而行的生存美学,他转过身去,在汨罗这片土地上踩出了深深的凹痕,割草、种植、写作,他匍匐在汨罗这片土地上,做一位在汨罗江水中生长的民族精神之根的守望者。
五、归处如何?探析故乡的文化内涵:心灵的故乡。
师:其实,汨罗并不是韩少功的出生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下课铃响起)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其实我还有一些想和大家交流的东西。最后一段就能解读我们的问题,最后一段中的故乡,已经由地理意义的故乡变成了心灵的故乡。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当我们若干年后,离开我们的家乡的时候,我们要记得韩少功的这篇文章,也希望今天这节课能在大家的心里种上生命的希望。
(屏显)作业:小组合作,自选角度或从以下专题中任选一题展开探究,要求形成研究性小论文:
1.美的事物总是含着悲的。
2.出国热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韩少功的寻根文学?
3.《我心归去》人称变化之我见。
4.试论韩少功散文语言的犀利与温情。
(屏显)推荐阅读篇目:
柯灵《乡土情结》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阳台上的遗憾》《山南水北》
孔见《韩少功评传》
案例分析:走向文学、文化与心灵的深处,是语文教学的高地。这堂课就达到了这个境界。这堂课的格调与境界,除去与选文有直接关系,更主要的是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通过整体性、系统性提问与系统探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文本的整体价值高度融合。
教师通过“从何处归、归向何处、归处如何”这三个主问题以及在第一个主问题里的“在法国有一个为时一个月的‘家’,‘我’的生活状况如何”、第二个主问题里的“在5~9段中找出4句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话,来谈谈故乡是什么”、第三个主问题里的“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引出对这三者的理解等一系列枝干问题所组成的问题系统,顺乎文章逻辑,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现状,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有深度的文本内容体验,实现了文本的文学价值与学生心灵的谐步共振,并且在这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了系列文本阅读的重难点问题,是一次走向文学、文化深处的心灵之旅。在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每一个板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体验、探究等也较为充分、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