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缺失,高阶策略创新实践

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缺失,高阶策略创新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缺失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提出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是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缺失,也是学生学术人品、研究能力、长远发展力的重要缺失。

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缺失,高阶策略创新实践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缺失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提出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它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要求是革命性的。一定程度上讲,它也是是否按课标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一种评价标准。可是,该标准实施至今,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与实践出现了诸多不足,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片面认识与处理,形式化的很多,影响了新课程推行的效果。这里谈谈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误区与肤浅的变革中的主要问题。

1.盲目“自主”

课程标准的自主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常被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是自由学习的个体或群体,学生产生的问题泛化,自我学习肤浅,学习进程缓慢、拖沓,缺少学生间的交流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常偏向于迁就、鼓励,缺少必要的引导和准确全面的认知,课堂重难点不是很突出,学习内容欠落实,课堂标高不够,课堂效率低,以至于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又恢复到过去一味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方法中去。李松林教授在《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中说:“课堂控制是学生自主的前提条件。”自主学习过程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间的探讨与促进作用,在目标情景的激发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问题,深入充分地让学生交流、碰撞,在师生间、学生间的活动中,充分地解决好学生问题,这是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合作”的浮泛

“合作”是一种启迪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交流能力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被教师当作是否进行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尺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抛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是否有充分的个人思考,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交流的欲望,教师一声令下,立即开展小组讨论。全组是否都参与了讨论,小组内协作得怎样,小组讨论的焦点和深浅度、完整度怎样,学习成果和新问题是什么,结论是否得到全面归结,小组成员间是否有效地合作,等等,都不是很明了,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很多。还有部分学校的学习小组长期围坐,由于班额大,教师课堂上有效调控的难度也大,时间一长,出现了学生开小差、聊天的现象,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由于“合作”的形式主义和浮躁风的干扰,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缺少深入学习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现象。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小学、初中语文得了“多动症”“浮躁症”,高中语文得了“假动症”。特别是在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求得“活跃”,动不动就合作,有时还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手段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可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肤浅的。这都是假合作学习以及浮泛的合作展示惹的祸。

3.探究的肤浅与牵强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对教学对象的探究,就一般形式上讲大多是能够做到的,但出现了以下典型问题。(www.xing528.com)

(1)探究肤浅

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解决,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深入碰撞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

(2)抓住教材某一点由此进行牵强附会的联想和讨论

比如,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究“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饮食”,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不同风味的小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究人生诸多的理想;课文里出现了“载道”,于是就探究玄妙高深的“道可道,非常道”;课文里出现了音乐家,于是就探究不同风格的音乐人生;课文里出现了《再别康桥》,于是就去探究徐志摩情感历程……语文探究课就变成了“生活指南课”“泛文化课”“语文人格教育课”“玄学课”“表演课”“侦探课”。这些现象是新课程推进中关于探究的常见弊端。

语文课里的探究必须紧扣文本这个本体,探究的对象必须和文本紧密相关,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定要走出探究肤浅与漫无边际、胡乱发散的误区。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

前面已经阐述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指导、监控不够的问题。教育部2001年就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权威阐述,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的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可是,现状通常是学校督促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研究活动面很宽或肤浅,流于形式的研究课题、四处抄袭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生真正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极少。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是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缺失,也是学生学术人品、研究能力、长远发展力的重要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