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缺少针对性,这是严重影响学生能力形成、语文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教学的针对性,涉及教学过程中是否面对学情,是否有合适标高以及教法的适应性、心灵的接近程度等问题。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教师把握不好合适的教学标高直接相关。
在日常教学中,屡屡看见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缺少生气,或者热闹浅陋,或者学生感觉到学与不学一个样等现象。其实,在笔者长期听课的过程中,就标高而言,很多高二的课高一的学生能跟着走,甚至初中学生也能跟着走,初一、初二的课小学五六年级也能跟着走。
下面分析缺少合适教学标高的案例。
一堂“经典教学”课[5]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很好的一个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www.xing528.com)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整堂课看似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这里还有一个在中国很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不适合学生的情况,不然,怎么会教师一提,学生就会答得很好呢?特级教师张富老师说得好,跳一跳可以摘果实,是最好的高度。很明显,教学过程中要有跳的过程。
从都市到乡村,许多教师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那么还有多少比这更糟糕的教学事实?
陈隆升博士曾在全国范围做了一次大型的语文学情调查: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仅占28.5%;78.3%的学生认为教师时常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自己学习已经懂了的内容。学生说,自己上了语文课和没上语文课一样,没有什么进步。“不上语文课,我是我自己;上过语文课后,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对于语文课,一直以来都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事,成绩一直是老样子。”[6]
这些数据和学生的感言,很明显地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教师的教学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让学生陪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