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基于一国数据,较为广泛的研究主要来源于IMF的COFER数据库。Chinn 和Frankel(2005)利用IMF 公布的1973—1998年七大主要货币(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日元、荷兰盾)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来考察全球外汇储备构成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前一期的币种结构影响了本期外币资产的构成。Papaioannou等(2006)研究发现一国外汇储备中某货币占比应至少能保证贸易结算、偿债及外汇市场干预等需求,贸易份额可作为占比参考。Eichengreen(2012)认为,一国金融市场规模越大,流动性越高,越容易成为储备货币。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提出除外债结构和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储备货币币种选择的重要因素。姜晶晶和孙科(2015)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经济规模、经常账户差额、财政稳健度、使用惯性等因素对储备货币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除与宏观基础有关外,使用惯性和外部性也是关键因素。徐永林、张志超(2010)回顾和评述关于储备货币构成问题的国际文献及其发展。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集中于在总量层次上分析全球和国家集团储备币种结构的决定因素与在国别层次上选择最优的储备货币比例问题。孔立平、富月(2017)基于因素分析法首先从各影响因素出发,分别测算最优的交易型外汇储备和最优的配置型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然后从外汇储备需求的角度考虑这些因素在外汇储备中的权重,从而确定出我国外汇储备最优币种结构,以纠正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币种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宿玉海、孙晓芹(2014)采用随机稀疏树模拟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将储备管理当局对外汇储备管理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纳入统一的目标函数,最终计算得到在不同投资偏好状态下外汇储备各资产的最优配置比,并得到在不同经济状态来临时,储备资产结构的调整趋势。朱孟楠(2016)首先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和资产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特点;接着在对外汇储备最优规模、最优比重结构和资产结构以及外汇储备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外汇储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总体设想。顾海峰、王倩(2014)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币种、股权、债券、贵金属、IMF特别提款权五个层面提出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科学路径,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策略。
综上所述,根据风险−收益模型可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结构,基于宏观经济因素和其他外部条件可确定币种选择偏好。但实际上,币种结构与测算的最优结构存在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差异更大,而货币选择方面,主要的四种货币仍占据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部分。因此,本章将四种主要货币发行国的宏观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包括经济规模(GDP)、实际有效汇率与货币发行国的利率水平,探究影响货币占比因素与货币之间的替代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