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思想方式,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匈牙利]贝拉·巴拉兹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从而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自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播放《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短片以来,电影早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依据表达内容可以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欣赏电影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从了解电影的基本语言、构成形式及综合艺术特征等切入,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电影艺术的欣赏方法,进而在不断提升中徜徉其间,得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电影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法国学者马塞尔·马尔丹有一本专著《电影语言》,从十三个方面对电影语言进行了专业且详细的阐述,这些方面分别是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电影摄影机的创造作用、电影的非独特元素、省略、联接、隐喻和象征、音响效果、蒙太奇、景深、对话、叙事的辅助手法、空间、时间。(26)在这里,马塞尔·马尔丹说的是广义的电影语言。
电影的基本语言首先是画面与声音。人们欣赏一部电影的过程,最基本的就是一个看画面和听声音的过程。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或者谈论起看过的电影,脑海里浮现的必定是那些画面和声音。声音和画面共同创造着电影艺术的意境。电影艺术家正是以这种独特的语言和观众交流,表达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发现、讴歌和批判。
画面语言的第一个层次包括:环境造型,环境及景物的选择、创造和运用,人物形象造型,人和空间关系的造型。第二个层次则包括:影片整体的造型形式和造型风格,即光影、色彩、构图和动向等的基调、个性和韵味。
电影声音,由人声、动作音调、环境音响、音乐和主观处理的无声片段组合而成。声音的意义在于给画面以补充和渲染,强化画面的感染力和时空蕴含,以达到直接参与剧情、形成节奏感和创造意境的目的。
其次,要注重掌握电影的构成形式蒙太奇。二十世纪早期,蒙太奇作为一种剪辑理论,被从建筑领域引入电影艺术领域之中。在中国,许南明等学者主编的《电影艺术词典》是这样描述蒙太奇的:“镜头的组合是电影艺术感染力之源,两个镜头的并列形成新特质,产生新含义。蒙太奇思维符合思维的辩证法,即: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感性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质。”(27)
电影中的蒙太奇,涵盖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
再次是注意把握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尽管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它兼收并蓄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类艺术,并在融会贯通之后形成了综合性的审美特征。
在每一个电影片场,你都能发现一个庞大的摄制班子,从编剧、导演,到演员、摄影、照明、美术、置景、化妆、服装、道具、录音,再加上作曲、拟音、剪辑、特技、制片等。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成果,就是这些人将上述种种手段和技巧融汇到银幕上而获得了新的艺术,成为新的电影文学、电影表演艺术、电影摄影艺术、电影美术和电影音乐……
至于电影表达的内容,著名学者史蒂夫·马丁说:“所有人生的谜语,都可以从电影找到答案。”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1994年的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与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的埃利斯成为了朋友,安迪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该片于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七项提名。自上映以来,该片一直和《教父》争夺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第一的位置。
影片讲述的故事,其背景和故事脉络有“出埃及记”的印迹。“出埃及记”讲述的是以色列全族在饥荒时逃难到了埃及,却在埃及为奴430年,直到摩西依靠耶和华,降下十种灾难,才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回到了迦南地。
影片开始,有三个不容忽视的象征:(1)安迪被冤入狱,象征无罪之身进入黑暗之地;(2)肖申克监狱,象征封闭城堡,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3)安迪购买鹤嘴锄,象征开启他的救赎之路,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从故事线索看,1948年,安迪入狱;1950年,他进入图书馆,帮助典狱长洗钱;1963年,他发现真凶,要求翻案,被典狱长拒绝;1967年,他挖通了逃生通路;1975年,他越狱成功。
影片的深刻之处,首先在于《肖申克的救赎》之“救赎”。
肖申克是有形的监狱,是罪犯所在之处。这里也是无形的监狱,这里是一个社会、一个体制,有各种纪律、时间、习惯等。这里也是人性与权力交织的地方,正义在此处缺位,监狱中人性的灰暗与权力的妄为无所不在。
“肖申克监狱”还隐喻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制度化的社会环境,一切按部就班,习惯成自然,人在这里会无声无息地自我消亡。例如那个在此呆了50年的老布,对他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走出就意味着死亡。
何谓救赎?此处的“救赎”,指的是人内心只要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就能完成自我救赎。
第一层次,是对法律层面的“有罪”的救赎。肖申克所在的是一座监狱,里面都是罪犯,所有的改造行为,都是“救赎”。(www.xing528.com)
第二层次,是对灵魂层面的“有罪”的救赎。其背景是西方的罪感文化,这种文化认为人皆有“原罪”,都是罪人。人生,就是一个“救赎”的过程。其中有安迪的自我审视:自己对妻子的冷落、傲慢、嫉妒和暴怒,害了她。
第三层次,是在人性的、人生哲学层面上的救赎。有的人,在此激发生命活力,找到真正自我,如安迪;有的人,在此陷入罪恶泥潭,无法自拔,如典狱长;有的人,在此变成永远的囚徒,如出了监狱就无法生存的老布。
这也昭示了日常生存中的人生哲学,即一个人内在生命力的强弱会导致结局的迥异。有的人生活容易沉沦,习惯成自然,容易麻木,苟活于世。退一步看,自由是好事还是坏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反观众生,人是自己的囚徒,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洞穴”里,都是“坎井之蛙”;人都有一个很难摆脱的“监牢”,那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很难改变,以至于大部分人被自己囚禁了一生。深层原因在于,人总是被巨大的未知恐惧所包围,对未知的恐惧,会摧毁救赎,让人裹步不前,甚至在屈辱中苟且偷生。
这导致人只能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自我麻醉的生活,在麻木中得过且过,停在舒适区。影片中的安迪以自己的越狱行为冲出这个围城,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救赎”。安迪追求的自由,体现的人生智慧表现在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长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回归自由后的自律、进取、内敛和低调之上。
安迪的救赎,包括从进入肖申克那天起就开始的自我救赎;对他人的救赎,如对瑞德、汤米、海伍德、众狱友,对典狱长等人的行为;对整个监狱的救赎,如放音乐,建图书馆,教汤姆学习,唤起许多犯人对新生活的向往等。
安迪救赎的结果是他本人获得了自由;瑞德后来也获得自由,并找到了安迪留下的铁盒子,追随安迪到了那个小岛;典狱长山姆畏罪自杀,以自我了断救赎自己的罪恶;山姆的手下哈德利被捕入狱,迈进被救赎之门。
那么,影片告诉了我们谁是救赎者?是心中的信仰!真正能救赎你的,只有你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者。如果你放弃了自己,谁也救不了你。
影片中最能体现救赎精神和意识的台词是:“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在影片的尾声,重获自由的瑞德找到了安迪安放的铁盒子,读到了安迪留下的信:“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希望,就是心怀信念,反抗固有的牢笼和壁垒,奔向向往的乐土。
救赎之道,尽在其中!
以曾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和最佳剪辑奖的电影《敦刻尔克》为例。
该片导演诺兰作为独立电影人,有鲜明的电影主张——要做一名极具奇思妙想的电影人。在电影的创作实践上,他抛弃传统叙事模式,采用独到的,让故事更具张力的剧情处理方式。他的作品善于碎片化叙事,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
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有40万英法败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滩上,危在旦夕。英国政府紧急动员了大批军舰和民用船只,在德军眼皮底下救出了其中的30余万人。
该片在表现形式上最与众不同的,是从海堤上、海上、空中三条叙事线叙述战争过程。海堤上:士兵为了生存,为了等待回家,不放弃丝毫希望,努力挣扎。海上:父亲带着儿子们,乘坐一艘小船,希望能为祖国出一份力,途中营救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空中:三位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在燃料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影片的碎片化叙述表现在一小时、一天、一周这三个时间段,即空军飞行员法里尔的一小时;驾驶自家游艇前去海峡对岸救人的道森先生的一天;陆军士兵汤米苦苦煎熬等待救援的一周。
影片在叙述时,三条线的交错不是简单的插叙或倒叙,而是三条线同时行进,最终相遇于大撤退成功上。
观众看到的汤米、道森先生和法里尔三人拥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经历。他们互不认识,但都因为战争而被置于敦刻尔克这一场景中。诺兰对多元复杂的战争情形的概括力也就此被体现出来。
《敦刻尔克》带给人的领悟十分丰富。首先,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下,在悲剧性灾难下,生命被毁灭的时候,依然有人性的回归,有无论在怎样恶劣的境况下都无法泯灭的人类良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扬善避恶的信念和行动。
其次,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情感和心灵上的。战争没有胜者。无家可归的平民,拿枪的年轻战士,奔赴前方的后援团,都是在战争中苟延残喘。
再次,战争是一个镜像,促使人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敦刻尔克》让人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恐惧他们所恐惧的。而反战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