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人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文化人,总是让人敬佩的。”
可是,到底什么是有文化?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有文化有四个特征: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说到‘文化’二字,我时常深感忧伤。”梁晓声曾如此感慨。有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的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我们追求公平、正义,可是,环顾我们的现实,距离真正的有文化,实在还有差距。
以说话为例。咱们的某些同胞走到哪里都是闹哄哄,在机场、商场、餐厅、庙宇等处,几乎所有有人的地方都是闹哄哄的。偶尔有静下来的时刻,不是受惊了,就是被呵斥了,被镇住了。待这一刻过去,继续闹哄哄。停不下来,静不下来。
车子、房子、票子,张家长李家短,七大姑八大姨,谁发达了,谁倒霉了,谁窝囊了,谁剩女了,谁得病了。父母、公婆、孩子、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乃至衣服、包包、首饰,什么都可以随口戏谑调笑。
在家里说,在单位说,在外面说,在旅行中说。似乎不说话,自己就不存在了。两个人说,几个人说,一群人说。看似彼此一句接一句,此起彼伏,实则是在自言自语。
就是在山中,在海边,面前是峻岭深涧、竹林清溪,他们依旧喧哗不止,插科打诨,说说笑笑,开心取乐。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彼此极少互融。
许多时候,众人不知为什么要说,也不知说的是什么,大家也都那么说着。就像乱哄哄宴会上的热闹处,身处其中之人不顾是在公众场所,也不管是否干扰别人,是否影响别人,总之是一概不管!甚至,有些人压根儿就不知道吵闹就是干扰了别人这回事,也不知道这是没文化没修养的表现。
所以,请记得常常提醒自己:注意保持你有文化的样子!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的卷后留下了一句话,意思是: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够归于潜默。因为岁月越往前行,人越能承重,知道人活着有很多事情不能说,不必说,不该说。说了也没有用,甚至更糟。
很多人都是从侃侃而谈甚至口若悬河,渐渐走向沉默少语,惜字如金的。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但也有一些缺少悟性的人,自始至终口若悬河不改变。
期待人们在读书学习自我修养之后,能够具有这样有文化的样子:出门在外,不管是一两个人,还是一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更愿意和家人在外出的时候,能够安静并立,听落地的钟,滴答滴答;听马蹄敲着鹅卵石的深巷,房檐有疾风转过。或疾走于黄昏,或缓步于午夜,在星夜或雪落时,带着灰暗的身影无声行走。(www.xing528.com)
甚至愿意放弃庆生、结婚、死亡等常人都要去营造的各种花团锦簇,以及常人都爱参加的诸种喜怒哀乐场面和仪式,只因在心底清楚,这些其实不是幸乐,也不是慰藉,而是给外人看的枉然铺陈。
也期待在居家的琐碎里,能一起静默无言而不厌倦。亮灯时分,各自从外归来,有人在炉旁看火,有人在折叠刚收进来的衣裳,然后喝煲好的热汤,翻各自的旧书。余生都这样。
于人而言,只要真的沉浸在自然美景中,沉浸在放松的环境下,人就懒,懒就善,善就静,静就澄明。而人自由了,就会自然。不自然的时候,都是不自由的时候,受拘束的时候。
一个人和别人在一起时,滔滔不绝是一种本领。静默、和蔼、独立,却又融洽在场,则不只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支柱。就像哗哗行驶在海上的船的桅杆。此时如若还能带着微笑,则再好不过,它就是从诗经中褰裳涉水而来的青青子衿,带着古老的芹香。
因为淳厚真挚的友谊、爱情和亲情,到最后,都有智慧和情怀在支撑。犹如深怀一份信仰,笃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都是前世安排好的。静静面对,就会有大千世界向你走来。正如苏轼在他的《和黄龙清老三首》中所写的那样:“静默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
请牢记,静默是一种自我节制,更是一种教养。
木心说:“择友三试,试之以酒,试之以财,试之以同逛博物馆。”
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不熟悉的人是否有修养,常常有三个观测点:他笑的样子,他吃饭的样子,他谈天说地的样子。
人们的笑,有默默的、善意的、快乐的、嘲弄的、矜持的、爽朗的、故意的、挑衅的、尴尬的、害羞的、痛苦的,其背后都是这个人的天性、心地、处境和当下情绪。
吃东西的样子,则形成于家庭背景、自我修养、见识大小之上。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吃东西的样子,都带有私密性质和窗口意义。
谈天说地呢,则更是一个宽广的可考量的界域了。那种带着少年或少女气息而笑的人,大凡都有幸福有爱的童年,未被斩断翅膀的少年时代,成婚之后一直幸福的小日子,以及内心深处韧性十足的抵御世俗能力。幼年时拥有的来自亲人的呵护与疼爱,成年后来自爱侣的看护与互爱,都是一个人能否以暖、以爱回报他人的源泉。是否享受过宠爱或伤害,是否有一颗仁善柔软的本心,会奠定一个人一生看世事的底色。
鲁迅、张爱玲、尼采、卡夫卡,早年的灰色遭际,让他们笔下透着招招封喉,剑剑出血的犀利,而他们心中对尘世对人类的大爱,又让他们掩不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热心。
即便是同样显示苍凉,李清照的苍凉,是曾经十分柔暖而后来失去,在对比中体验出的苍凉,凉中含暖。张爱玲的苍凉,则是从未被暖过,心里骨子里的凉,凉中含冷。
豪门大户不一定就有暖,草根之家不一定就没有暖。卯榫处,就看家里有没有那种沁人心脾的爱。拥有锦衣玉食、豪车宝马,不一定就是拥有爱;只有粗茶淡饭、布衣草鞋,不一定就不被深爱。
一个人能够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善解人意,不伤人,这就是文化修养。上车自觉排队,在车上见到需要让座的人自觉让座,别人输付款密码的时候自觉回避,不小心碰到别人赶紧道歉,说话做事将心比心,竭力避免恶言恶语,在公共场所尽可能低语交谈,就餐时尽可能不发出声响,不影响别人,就是谦谦君子了。
尽管人情之中的春花秋月,古往今来无不短暂。物换星移中,贵贱贤愚,顺逆成败,多少翻腾绽放最终都以凋零收场。但是只要有一柱爱的定力还在,即使是草堂木屋,穷居乡野,也能持守得明窗净室,素屏虚榻,仰观山色,俯听流泉,一路从容,直至暮年。
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一种美好有无限魅力:你有文化的样子,一片青竹自成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