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修金鼎碑记:云南金殿的历史与文化

重修金鼎碑记:云南金殿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送不断——重修鸡足山金鼎碑记在云南,现在还有两座用铜铸造的上千斤重的“金殿”,一座就是位于昆明东隅鹦鹉山的“金殿”,一座就是位于大理宾川鸡足山的“金殿”。这样两座屹立于不同山顶的金殿,都带有明朝万历三十年东川(今会泽)府之铜所铸“金殿”的影子呢!嘉靖三十九年,朝廷调兵5万征剿东川,夷族人民大遭屠杀。

重修金鼎碑记:云南金殿的历史与文化

金殿空中香雾迷

十里松风送不断

——重修鸡足山金鼎碑记

在云南,现在还有两座用铜铸造的上千斤重的“金殿”,一座就是位于昆明东隅鹦鹉山的“金殿”,一座就是位于大理宾川鸡足山的“金殿”。这样两座屹立于不同山顶的金殿,都带有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东川(今会泽)府之铜所铸“金殿”的影子呢!

东川府产铜,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从商朝晚期的公元前13世纪开始,到明朝,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到了明代,东川府划归四川管辖,产铜的情况多见于史书,《四川总续卷之十四》载:“东川府,土产:铜、铁、毡、毡衫……”当时铜的开采有两个厂,《新纂云南通志》载:“汤丹厂,属东川府,在巧家西北汤丹山,前明即开。”《滇南矿厂图略》载:“禄劝狮子尾厂,东川汤丹厂,均系明时开采。”《清代云南铜政志》:“狮子尾厂,明代开采地处禄劝县,东川府经营”。明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工部上奏:“东川府会川卫所属山川,内产青丝银铜诸矿,军民往往潜取,其地与云南武定军民府金沙江及外夷接境,恐生边患,宜令四川、云南三司巡禁。”上述记载的会川卫,从它与武定接壤分析,应是今汤丹等地。从以上记载分析可以看出,明朝年间东川铜矿的开采,并没有停止,从开采到外运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1987年第7期的《考古》刊物上,曾刊登了《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一四),有一采自东川铜矿汤丹矿区古代烧碴堆积层中木炭的C14测定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上限最早为宣德十年(1435年)的东川铜矿,明代就已大规模的开采。

到16世纪中叶,明王朝已深感云南货币与内地十分不统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弘治十六年即开始于云南铸造“弘治通宝”,嘉靖年间加大了铸币的力度,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命云南铸造“嘉靖通宝”钱发放民间。《世宗嘉靖实录,卷四二一》所载:“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为便”,无疑就形成了云南铸币的滥殇。《云南行政纪实》载“东川铜矿久负盛名,元以前史无详考,明嘉靖三十四年诏滇铸三千三百万文……为滇省造钱之始”。

当时的东川,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划归为四川管辖,但当时的东川府与云南地域十分接近,加之在历史上都属云南管辖,与云南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实录》载:“嘉靖三年十一月,因东川府离四川行省治署较远,云南镇巡官奏诸:‘云南委派兵备副使一员,整饬曲靖寻甸、马龙等地,并兼管东川等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令云南鼓铸造币。东川府因其丰富的铜矿资源,符合“即山鼓铸”诏令的精神。当时,东川府利用自身的铜矿资源以及多年冶炼及鼓铸的技术,开始设炉制币,当时为了纪念这样一个具有钱范作用又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纪念币,首先铸造了一枚重41.5公斤、直径58厘米、厚3.7厘米,铸有“嘉靖通宝”四个字的开炉纪念币,经化验该币含铜90.81%,铅0.584%,铁3%,锌0.532%,银每吨含640克。该币问世后,虽历经沧桑,却一直保留至今,2002年进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了最能代表会泽历史文化的物品。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开炉铸币后,事隔4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于东川土知府禄庆死亡,其子年幼,东川营长阿得革放火烧了府治,夺走了府印。此事,祸蔓三省。嘉靖三十九年,朝廷调兵5万征剿东川,夷族人民大遭屠杀。嘉靖四十一年,朝廷重铸“四川东川府印”,明确了土府的继承人,东川“阿堂之乱”终于平息。自至,东川的经济陷入了极端的危机之中,矿山受到破坏,开采的铜矿因道路阻隔,运不到府城造币,堆积如山。到了明朝后期,统治云南的沐氏江河日下,家运日衰,他把政场失利、家道衰微的颓势归结于所造“金殿”之上,认为“铜乃西方之属,金能克木(沐),竟将其败势归咎于鹦鹉山东川之铜所铸的铜殿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将这座铜殿迁到大理宾川鸡足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昆明金殿的铜殿是明末清初西平王吴三桂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求助于神道庇佑,在康熙十年(1671年)铸造的。

到万历年间,福建晋江人进士陈用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陈用宾“抚滇之三年”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即在距离昆明城约10公里的鸣凤山上建筑了环翠宫道观,用于供奉道家祖师爷吕洞宾。环翠宫建成后,陈用宾撰写了一幅楹联,其联曰:(www.xing528.com)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整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可以看出撰联者憧憬鸡鸣紫陌的道家生活,却难逃出马踏红尘的军旅仕途,虽然来自遥远的福建,却希望能见到吕洞宾仙人,共饮六诏的茗茶。

到七年后的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鹦鹉山环翠宫道长徐正元的呈请下,经云南巡抚陈用宾,会同黔国公沐朝弼之子沐昌祚、右都督沐睿,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之铜殿式样,将东川闲置的铜建铜殿一座,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命名太和宫。于是动用人力、物力上千人及数千两银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成。铜殿建成之时,如横空出世,辉煌无比,金光耀眼,号称“金殿”。此殿建成后,西面向着波光粼粼的滇池,真所谓碧鸡焕彩;东面依托呼马山秀丽景致,也成就了金马腾辉,当时就成了昆明的著名景点。

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宾川境内,因山顶耸西,尾掉东南,前有山峰,后拖一岭,形成鸡足状而得名。到明朝时期,因有40座奇山、30座险峰、34座崖壁、45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加之有寺36座、庵72个、108所寺院、僧人5000多而盛极一时。其鸡足有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白雪、洱海回岚、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岩返照、塔院秋月,在海内也颇负盛名,历来就有“鸡足奇秀甲天下”,故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此山后,发出感叹:“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耳”,故宾川鸡足山,历来就有云南三大佛教寺庙,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美誉。

鸡足山之金顶,海拔3240米。明朝末年,黔国公沐天波将昆明东郊鹦鹉山太和宫东川铜铸金殿迁至鸡足山天柱峰顶,并废普光殿,在其地址定金殿,至此,金顶寺因有铜铸“金殿”而得名,从此庙中香火兴盛。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殿阁遭火灾被毁,只有铜铸金殿与塔幸存,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贵总督范承勋、提督诺穆图所从山中僧人请求,拆除光明塔,建天一阁于观风楼旧址,取“天一生水”,为能防火灾之意。

站在鸡足山天柱峰顶,有“绝顶四观”,即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南观祥云,北眺玉龙。若站在金顶寺大门前的曙光台,不仅可凭栏远眺鸡足山壮丽的风光,还可以看到“八景之一”的“天柱佛光”,夏秋之交,风敛雨止,白云布满山腰,如银海晃耀,虚实相间。此时,白云之中偶然会出现一轮圆大光圈,外晕六七重,每重五色,中间虚如明境,观者举手投足,常在“镜”中毕现,俗称“投入身光”,为金鼎天柱峰一大奇观。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明朝万历三十年利用东川所积之铜铸造的金殿,在鹦鹉山屹立了35年之后,于明末的崇祯十年迁至宾川鸡足山山顶。这座铜鼎(殿)因做工精湛,金碧辉煌,的确给这座名山增辉不少。遗憾的是,东川之铜所铸的这座“金殿”,命运多舛,最终也逃不脱“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在1966年便毁于一旦。现在鸡足山顶的“金殿”是2006年而建,总算弥补了这一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