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广场位于古城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十分看好,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名城标志性的地方,故确立广场的文化主题十分重要,它像一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一经确立很多素材都将围绕这一主题及中心进行。有鉴于此,古城广场主题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到广场的命名、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
会泽历史文化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挖掘、研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以“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贯穿了会泽历史文化的始终,成了会泽历史文化的两大文脉。所谓“铜商文化”,是指以铜为主的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鼓铸、京运而形成的经济文化活动及其各种物质与精神的表现。会泽自有人类活动以来,远在3200年的商朝晚期,会泽的铜矿资源就得以开采,并运往河南安阳殷墟,作为铸造“妇好墓”陪葬品的主要原料。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会泽铜的开采、冶炼、鼓铸、外运一直尚未大规模中断,到清朝中叶,不管是开采、铸币、京运都达到了十分鼎盛时期,可以说,一部会泽史,就是一部铜的开采、冶炼、铸造史。
所谓“彝族祖源文化”,是指会泽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土著民族彝族,自3000多年前的“六祖分支”始,到康熙三十八年的献土设流止,由绝处逢生到逐渐强大,再由强大走向衰弱以及退出历史政治舞台的整个过程。这其中,自“六祖分支”后,六祖的第六个儿子穆齐齐在东川一带活动,并成了这一地域的酋长,这个支系经德阿施、勿阿克、阿芋德等84代传承后,到大唐初年,已达十分兴旺。其后到唐南诏国时,六祖的第四个儿子穆阿卧的后裔从曲靖一带迁到东川,取代了前一支系阿芋德的统治,号称“卢(禄)鹿”蛮部,到笃弹时,统治了整个东川及昭通,成为了有名的闷畔部,到元、明数百年的时间,已形成滇东北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时任东川土知府的人数就达20多人。清初彝族统治者为了争夺土知府的领导权,祸起萧墙,持续了30多年,形成了“遗骸遍野”的凄惨景象,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主动要求清政府委派“流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旗下人王永玺到东川任第一任知府,从此,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基本结束了彝族对这一地区数千年的统治。同时,也可以说,一部会泽史,就是一部彝族的兴衰史,一部彝族由发轫,由弱小到强大,再由强大到衰弱的历史。(www.xing528.com)
根据以上分析及阐述,古城广场的中心和主题应该是:会泽在3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为主要特点的两大文化,它像这座城市的两大文脉,贯穿于会泽历史文化的始终,成了这座城市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左右着整个会泽的历史进程,形成了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性及唯一性的“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应该就是古城广场的中心和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