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民俗信仰中的海神,这样一尊海神,却供到了万山丛中的会泽县城,这一文化现象是耐人寻味的。
会泽的妈祖庙称天后宫,坐落于会泽一中校门右侧,占地2290平方米,建于清代乾隆初叶。天后宫现山门已毁,仅存中殿和后殿。殿堂巍峨,层高不同于一般的庙宇,是典型的闽式风格。妈祖庙坐落于灵壁山麓,坐南朝北,沿中轴线由北向南纵深布局。妈祖庙最先映入人眼帘的是一八字形的照壁,进去是门楼戏台,东是钟楼,西是鼓楼,一殿为观音殿,中塑观音大士,两侧为沙观、水观。第二殿为妈祖殿,中塑妈祖,左右各为女娲和九天玄女。第三殿圣宫圣母殿,塑的是妈祖的父母亲。其余均可配道教传说中的神祇。
妈祖原名叫林默,福建蒲田县湄州岛人,生于公元960年的唐宪宗时期。传说中林默最大的本事,是对海事有着超乎寻常的“天灵感应”。林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乘船渡海,凭着一身好水性,多次救护遇难的渔民和商人,被称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林默为救遇险船民,不幸被台风卷去,年仅28岁。当地老百姓不愿承认神女林默死去,便说她“升仙”去了,并编出了林女升仙的一些神迹,蒲田百姓还修了个祠堂来纪念她,这就是最早的海神庙。
此后,常有在海上遇险而得默娘“显灵”保佑的传闻,甚至传说神女驾风帮官兵剿灭海寇。自宋朝到清,皇帝亲自册封这位海神多达40余次。林默的地位也由当初的林姑娘而升为夫人、妃、天妃、圣妃,至高到清康熙时被册封为天后。祭祀也由民间逐渐升为朝廷派大臣祭祀,并载入国家祀典。(www.xing528.com)
今天,妈祖信仰早已冲破国界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华民族向海外发展的一种象征,妈祖已成为了国际性的航海女神。而处于万山丛中的会泽县城的天后宫,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就不同一般了。
县城的天后宫还因是会泽早期地下党秘密活动地和负责人刘文明的被捕地而名噪一时。两百多年来历尽沧桑,史料十分缺乏,但我们从县城一家早年迁居会泽的福建莆田籍的林熙传家,可以追寻到一些此庙的历史痕迹。林熙传祖籍福建莆田,原不姓林,姓复姓比干,因在朝廷做臣相的人出了事,遭灭九族之灾,四处逃命,躲到森林中,改比干为林,从此才有了林姓。林姓的谱系排列是“世从纯学列首宣传培祖智德祺四本昌”十六个字。雍正八年,会泽改土归流,当时的彝族统治者依山而叛,情况十分危急,清廷从外省调集人马进行镇压,林家的开命祖林世杰被召来到会泽,叛乱平息后,就于蔓海的东北方五虎串羊住了下来,并买了一座山称林家山,作为祖业,后移居灵壁山麓的石婆婆处。雍正十三年,石城建毕,又从石婆婆处迁到县城里,成为了南门街第一户居民。林世杰因平叛有功,受到朝廷嘉奖,于乾隆十七年之前建了天后宫,作为林氏家庙,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为妈祖得道升天日,是该庙的庙会,林氏一族率子孙到此进行祭祀。林家到清末,已是子孙繁衍。光绪四年,林学朝曾中进士,故现在林熙传家还悬挂“进士”牌匾,以示先祖的荣耀。林氏一族传到现今,已经是第十代了。林氏所居的南内街31号小屋,也已经有270多年的历史。供桌上所供的牌位,为“天后妈祖神位”,说明了会泽林姓与福建莆田的信仰及传承关系。
天后宫为林氏一族所建,最先具有家庙的性质,后福建迁居会泽的人多了,它就带有一定的会馆色彩。把天后宫与林氏家族放于同一视角上,是我们研究戍边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也可看出内地汉文化进入边陲的情况,这一切,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林熙传家的供桌两边有这样一幅对联:“江湖浪静秋水无波,海思恩深阳春有脚”,可以说是福建莆田到云南戍边文化最好的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