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造一方屋”,会泽传统式民居也是因矿冶业的兴旺,促进了县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规模的。总的来说,名城中的民居可分为联排式和合院式两类,两公里长的东西直街和南北直街,多为联排式民居;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丰乐街,则是合院民居集中之地。县城的合院式民居已远不只是满足建筑作为“庇护所”的需求,更多的是体现了房主一种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所以类型各异,风格不同,其中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重堂式、三间两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等,表现出一种相似而非相同的特点。
名城合院式民居在清代一朝,已形成相当数量的规模。各种不同类型的合院民居,已不下数百院,到目前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尚还存70多院,现择其几种较有代表性的介绍于下。
四合五天井,最具代表性的为现存丰乐街4号施姓一院和新市场14号及米市街27号。从大门进入后,为一大天井,迎面为三间正堂,两侧为厢房,大门两侧为对厅,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天井,大天井的四角,有四个小天井。主院是主人居家活动的主要场所,四角的小天井亦是私密的活动空间。这样的布局,使空间使用更加灵活。
三间两耳式,在县城的合院式民居中较为常见,进大门后,为一大天井,迎面是正房三间,正房两边各是一间耳房,耳房前各一小天井,故称三间两耳。大天井两侧为书房,大门两侧为对厅,这种结构,又有别于四合五天井式,显得更加紧凑,适合人口不多的家庭。
重堂式的前后两进院沿南北方向布置,用开敞的堂屋来连接两个方形的天井,若两个天井大小相当,则形成一个“日”字的平面图,若后一天井较小,则在两天井中做横向花台,形成两个“日”字,合则为“昌”字平型平面。前一天井为公共社交活动区,后一天井为主人私密活动区,其功能更能满足大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需要。
走马串阁楼,这一式样,多为二进院、三进院,其不同之处,即在主天井房屋四面楼层前设置通道,安上栏杆,形成上楼之后,可以从通道绕四面的房屋一周,进出楼层任何的空间,这一结构布局,被会泽人形象地称为走马串阁楼。现二道巷19号、4号都是这种结构的代表。
县城合院式民居其中一院十分特别,即丰乐街26号合院民居。该院为二进院,于主天井东侧还专门设有一个小戏台,小戏台像一座亭子,专供院主人观看戏剧演出。戏台四米见方,戏台周围仅可容纳三四十个观众,置身其中,仿佛可以感受到主人家当年以戏酬谢亲友的热闹动人场面。县城当时的戏剧活动的广泛性也可由此一斑而窥见其全貌了。
合院式民居最具规模的,当数现东内街148号原刘克升家住宅。该院为南北走向,五进院落,占地十分宽敞,是会泽合院式民居最集大成者,现还存部分建筑群体,这种于闹市中建合院民居,说明了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www.xing528.com)
会泽合院式民居最基本的功能是人们居住之地,但由于建造的时代不同,不同时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其间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十分有意义的。
县城所有的合院民居,其大门是十分讲究的,可以说十道大 门,十道不同,而且差异很大。这一定是合院的主人在建盖房屋时,根据自己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设计居家的大门,即使是有钱但没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其大门的设计也不会过于突出。突出了是会引起社会非议的。会泽的合院式民居的大门,是当时主人身份的最好标志,从中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的森严。我们现在可以从门的宽窄、高矮、繁简、做工的精细和拙朴去分析主人当时的情况。
迈进大门而迎来的“品”门,是由三道门组成,中间一道和侧边相对的两道的“腋门”,形成一个“品”字。县城的“品”门是很有考究的,也不是每座合院都设品门。凡主人家有大事,如红白喜事,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造访,开中门,其余时间均从与中门形成九十度角的侧门出入。这种设计,云南其他县还少见,会泽却为数不少,追寻传承,是可以找到其源流的。
每座合院设置的天井,其精神作用远胜于功能作用,除采光和通风外,合院的天井是住宅的主人与自然交流的通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儒家哲理。在天井的东西侧设有小花园。大天井和花园中都种植花木,主天井以金桂、银桂、玉兰、海棠为主,寓“金玉满堂”的文化含义,有的则种玉兰、海棠、牡丹和芍药,隐喻“玉堂富贵,竹报平安”的谐音。在主天井的四个花台和小花园里精心选栽不同季节开花的名品花木,是使建筑与自然对话交流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同时也升华为一种哲理。房屋建筑,它只是一种空间上的概念,天井和花园中四时的花卉,才是一种时间上的理念。春天玉兰洁白无瑕,海棠灿若云霞;夏天牡丹国色天香,绣球花团锦簇;秋天桂花飘香;冬天腊梅傲雪吐艳。这种花谢了,那种花又接着开放,说明了时间的推移,而且春花秋月,好景不长,由此感到人生的短促,佳景的短暂,从而激励院中的子孙,把握寸金光阴,珍惜似火年华,奋发向上。这种把固体的空间建筑与流动的时间巧妙地融合,时空交错而融于合院的建筑设计之中的做法,反映了会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哲理美。
合院式民居,特别是重堂式民居,其平面图则为一“日”字和“昌”字,暗喻“日丽中天,光耀门庭”和“福泽子孙,万事其昌”。四合五天井,中间的主天井和其余小天井显得有分有合,主次分明,取“星拱北辰,文运昌盛”之意。正屋是供奉祖先和招待贵宾之所,如人之首,与大门两侧对厅的关系,必须是对厅的高度乘以6寸,取六六大顺之意。这一切,都赋予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格。
不管是联排式民居与合院式民居,都有不少建筑细部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了不少的文化信息。其一是猫洞,即在屋脊上面两段瓦沟上用板瓦搭成拱形,其头部则为一高翘起的筒瓦,像猫的两只眼睛,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它除了采光通风外,实则是起避邪的作用;其二为猫拱墙,即房屋的两侧,为一段圆弧形的山墙,类似于两只弓着背的猫,圆弧形的山墙受力较均匀,地震时不易倒塌,最主要的是假如隔壁邻居失火,猫拱墙可以隔断相邻的火势,起到风火墙的作用。这些细微的建筑符号,象征了会泽多元文化交融的情况。在中原文化中,虎为猛兽,其中的白虎即是岁中凶神,也代表了一定的方位,与玄武、朱雀、青龙合称四灵,“以四灵正四方”白虎作为一种文化进入滇东北,是建国前后于昭通发现的“梁堆”,其石棺上的画象砖,内容就有表示四个方位的白虎等4种图像,可以说从东汉至南北朝时这一文化就传入了滇东北。会泽土著民族是彝族,其崇拜的图腾是虎,虎是彝族吉祥健康的象征。于是,以虎作为正四方之一的汉族移民与以虎为图腾的当地民族有了文化的交融点,变成了护佑百姓的神兽。猫、虎同类,于是供猫出入的“猫洞”实际上成为了会泽居民避免邪恶的门户,而“猫拱墙”像两只猫,保护居家住户的平安了。
会泽民居是会泽农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蕴藏了那个时期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墙体多用砖包夯土墙的“金包银”做法,墙体厚重,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在八省文化大融合的情况下,又能打破程式,发展得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死板单调,形成了“百屋百样”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