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城诗文集-文情诗韵系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中国古城诗文集-文情诗韵系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璧山,一名翠屏山,在府城后,层峦叠嶂,林木翁郁,野竹沿山,四时苍翠,俨若图绘。”灵璧山的山麓,就是会泽的石城。马鞍山麓乌龙慕的旧城,现在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了,但当地老百姓还可以指出城的范围及城中的土府衙门遗址。石城于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开工,到雍正十年十月竣工,共一年半的时间,用工37万多个,耗银31425两。

中国古城诗文集-文情诗韵系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灵璧山,一名翠屏山,在府城后,层峦叠嶂,林木翁郁,野竹沿山,四时苍翠,俨若图绘。”灵璧山的山麓,就是会泽的石城。在建石城之前,会泽还建过四城,即金钟坝子西南面马鞍山下的旧城,坝子西北万额山麓的水城及东南的土城,以及现在县城所在地的土城。

《新纂云南通志》载:“堂琅废县,在城西南,汉置。”郦道元水经注》云:“朱提郡(昭通)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体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顷侧荥回,下临绝壑,行者板缘,牵缘绳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这则记载是说,郦道元所述的道路险阻、山川雄奇的堂琅县,西汉设置,其县治在现在县城的西南方,为堂琅废除的旧城。《明史·地理志》载:“东川军民府,西南有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寻移万额山南。”《读史方舆纪要》说:“东川府,即府治,府旧无城,洪武初建治于马鞍山。”根据以上史料可以说: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于今马鞍山下的乌龙慕建堂琅县,当时的治所无城。到明朝洪武初,于原址建城,后来府城又迁到万额山南,即今水城所在地。马鞍山麓乌龙慕的旧城,现在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了,但当地老百姓还可以指出城的范围及城中的土府衙门遗址。现存一块发现于乌龙慕水井边的彝文碑,是洪武初建城的奠基碑,上面的彝文为“抱金鸡,守财源”,亦可佐证这段建城的历史

东川府城移到万额山(今金钟水城村后的山峦称万额山)南,是明朝洪武后的事,《四川总志》卷之十四载:“府治,洪武中建于马鞍山,后移于万额山南,去旧址十里,正统间,土官知府普得重修。”可见,把东川府治从乌龙慕移到水城,是明朝洪武以后的事,《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的水城府治的情况是“伐木为栅,以卫府城”,可见,当时的府城是十分简陋的。到明正统年间,东川的土知府普得才进行修葺。到明朝嘉靖年间,东川彝族禄氏一族取代了普姓统治。其后,两个儿子分家,又于今县城所在地及金钟乡土城村两地修筑城堡,形成三角之势,其金钟乡土城村的土城一名,一直沿袭至今;县城所在地筑的城堡,因是泥土筑就,也称土城。到康熙三十八年,东川献土设流后,第一任流官王永玺在原土城的基础上,又重建土城。到康熙四十年,知府肖星拱因土城空旷难守,乃于东门截筑土城城墙,比原址退了三十余丈,基本固定了土城府的格局。(www.xing528.com)

雍正九年,崔乃镛到东川担任知府。崔到任后,当年三月即踏勘城址,决定以旧城的西城为基点,将南、北、东向内收缩,使之成为方形,并将方案上报,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及云南巡抚张允随认为石城太浪费,在崔乃镛的据理力争之下,鄂尔泰、张允随最后只好批准了建石城的方案。

石城于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开工,到雍正十年十月竣工,共一年半的时间,用工37万多个,耗银31425两。石城内从东到西214丈6尺,从南到北120多丈,方圆712.3丈,城墙全部用五面石砌成,高、宽各1丈2尺,内外城墙的中间底层筑土,中间垒草皮11层,用以滤水,并在外城上加砌城垛,垛高六尺,城周围垛口共1372个,筑炮台8座,在东西南北筑城门4座,四门鼓楼各方二层,高二丈七尺,东、南、西三面城门各宽二丈九尺,高一丈四尺,唯北门地势较低,宽三丈二尺,高一丈六尺,与三门同高。崔乃镛乃于四门城楼题词,东门“绥宁”,西门“丰昌”,南门“藩甸”,北门“罗乌”,四方城名,虽只用了四个词语,但皆有典所据,其意是:石城建成后,其地安抚使之安宁和平,丰建昌盛,作寻甸之屏藩,为乌蒙(昭通)之罗网,既看到了它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表达了这位府官的良好心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