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商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

铜商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会泽,历史上称为“东川”,历来以盛产铜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有名的“铜都”。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泽县第一部《会泽县志》,成绩斐然。分析了这些因素后,现任政协副主席尹正祥与名研会的会长卞伯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铜商文化”这一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因准确、全面地概括总结了会泽三千多年的文化现象,得到了媒体及专家的认可。“铜商文化”第一次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一直流传到今。

铜商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

古代的会泽,历史上称为“东川”,历来以盛产铜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有名的“铜都”。“滇蜀之间,富产五金,东川为最”,“郡产铜,滇省所产之半”。但从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崔乃镛所修《东川府志》及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方桂所修的《东川府志》,以及成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冯誉骢增修的《东川府续志》分析,在重人文经济封建社会,对东川产铜这一特征,史书记载很少,故不能对东川产铜这一经济现象,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总结。只是在方桂所修的《东川府志》中,分别单列了“厂课”“铜运”“鼓铸”三章,对东川铜的开采、鼓铸、京运作了介绍,也正因为如此,方桂所修的《东川府志》,成了全省较为有名的方志之一。

民国时期,会泽没有修纂志书,也就无法看到对会泽铜的记载以及对铜在整个会泽历史上所产生的文化现象进行总结。(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盛世修志”的风潮中,会泽县委及县人民政府,组织了一大批人才,准备纂修《会泽县志》。当时,不仅成立了县志编纂委员会,由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领导此项工作,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修志小组。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泽县第一部《会泽县志》,成绩斐然。但是,对待绵延3000多年因铜而兴盛的文化,因采取“厚今薄古”的实用主义,记载寥寥,也就谈不上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了。1995年,会泽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是说,这座城市是因它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使人把眼光投向绵亘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当时的县委因势利导,组建了“会泽县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研究会”(下文简称民研会),作为专门对会泽历史文化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组织。民研会在对会泽历史上绵延三千多年铜的开采、冶炼、鼓铸、京运进行研究时,深感对会泽历史上因铜而兴旺的历史不能以人们习惯而不能涵盖这一文化现象的“铜文化”这一概念来进行概括和总结。会泽以铜为主的这种文化,历史悠久,锦亘三千多年,且代代传承,创造了会泽历史上多次的辉煌,因直接影响到历代皇朝的金融及财政,成为了皇朝一次十分重要的“铜政”,用“上下三千年,纵横一万里”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分析了这些因素后,现任政协副主席尹正祥与名研会的会长卞伯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铜商文化”这一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因准确、全面地概括总结了会泽三千多年的文化现象,得到了媒体及专家的认可。事隔不久,云南省在给曲靖地区的贺信中曾说:“曲靖历来以两爨文化及铜商文化著称于世。”“铜商文化”第一次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一直流传到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