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文化及科学的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西方文化及科学的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风小学的前身爱国小学堂及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从创建始,一直是西方文化及科学的传播之地。中国的新式教育,是西方应用科学传入我国,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后的产物。西方的先进科学和先进文化在清末民初的暮霭中穿行。中西方文化,就这样在这所学校的教堂融合了。

西方文化及科学的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东风小学的前身爱国小学堂及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从创建始,一直是西方文化科学的传播之地。爱国小学堂的创始人刘盛堂,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西方文化及思想的传播,尽管在19世纪90年代的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可最终这种文化还是被古城人民所接受。

东风小学原教堂

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的创始人柏格理,早年因家境贫寒而失学,所以非常重视教育,在主持西南地区的工作及布道期间,就开始把西方科学文化及现代教育引入这一地区,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央民族大学胡绍华在《在未知的中国》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以石门坎为中心的黔、滇、川毗邻地区循道公会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大成功的创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的创立及开办找到十分生动的范例。

男女同校。中国的新式教育,是西方应用科学传入我国,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后的产物。其中对女孩子的入学问题,一直到1907年所颁布的《女子小学章程》才有明确的规定,女子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修业各4年,与男校分设,不得混合,此为我国女子教育之始。会泽县城的女子小学,创办于清朝末年,沿袭到民国年间,其地址为老滇剧团的剧场处。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先生任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时,除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外,在女孩子入学问题上,首次倡导男女同校,这对全国而言,的确是开时代之风尚,成了那个时代倡导民主的最强音。可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在创办之初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就在县城首次提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并实行男女同校的办学原则,故学校冠以“男女两级小学校”,学校除招收男孩子外,也招收女孩子,成了近代我国为数不多的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学校之一,比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男女同校早了整整4年。

西方民主倡导的平等之光,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第一次照亮了清末的县城,比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民主”早了11年。

历史的瞬间虽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但当我们百年回首这一瞬间时,却感到了它深远的价值。

2006年,笔者曾到台湾探亲。出生于台湾的小妹发现了一个问题,在1949年到达台湾的同龄大陆老人中,20年代末就读于兴华小学的母亲却鹤立鸡群,她老人家比起那些裹过小脚、识字不多的同龄老太太来说,不但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凭着一双大脚和简单的英语对话,走南闯北,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确少见。由于她的重视,兄弟姐妹都学有所成。小妹认为,处于边陲的云南会泽比起全国来,教育就这样先进吗?她的疑窦,倒使我一下豁然了。我的母亲,正是就读于倡导男女同校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是旧时较早接受教育的女孩子,由于她所接受的教育,不但奠定了她一生的道路,也给一个家庭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所不觉察的。

作者的母亲在外国人家当家庭教师

只有跨越时空,才能发现教育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www.xing528.com)

双语教学。基督教传教之初,正值晚清选派留日学生,当时会泽县的唐继尧、李佩衡等人将赴日留学英国的传教士柏格理、邵慕廉等发挥了他们的优势,给这部分留日学生补习英语,会泽人从此事懂得了英语的重要。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成立后,与县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除汉语外,还开设英语教学,每周1~2节,到高年级时增设为4节,最初由英国牧师担任教学工作,到临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改由中国籍教师担任,这种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做法,可谓开曲靖市教育之先河。

科学常识。柏格理于会泽开办的这所教会学校,贯穿了现代教育的思想,西方先进的科学常识和先进的教育手段也随着传教士而进入这所学校,如通过地球仪讲授哥白尼的日心说及日食月食等现代天文知识;音乐五线谱正式在音乐课中开设;现代先进医学及卫生常识通过卫生课在学生中普及,种牛痘预防天花,疾病是因细菌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等科学常识,第一次由这所学校传播到县城。西方的先进科学和先进文化在清末民初的暮霭中穿行。

作者母亲1941年于会泽中学12班毕业时的合影
(右起四排第三人)

文体活动。笔者童年常听外婆跟我说,每到冬天,柏牧师和巴牧师总是带着穿得很少的小孩在雪中行走,以此锻炼增强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我这位外婆,如果健在的话,她将是107岁的老人了,老人家的亲闻亲见,应该是十分真实的,它说明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东西方由于观念不同,所采取的方法的差异。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开办后,按现代教育的理念,开展了多方面的体育和文艺活动,他们认为,文体活动不单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教会用于改良旧习俗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学校的体育课,一些现代体育项目进入了乌蒙山区的古县城,如团体操、田径、登山、篮球等,学校还建了篮球场,这在民国初年的县城,是其他学校没有或不能开展的。这所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最火爆的,还是文艺演出。20年代初,由于恩泽圣堂的建盖,教堂除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外,也进行演出活动播放电影。笔者的母亲是19世纪20年代末进入这所学校的,老人家每当回忆起她童年时代的学校演出时,经常眉飞色舞,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最使老人不能忘怀的是在一部大型外国歌剧中,她的同学扮演葡萄仙子,她扮演“老鹊雀”,老人家也因此在同学中多了一个雅名。老人家常说,她们当时的演出是“整本整本”的,可见当时学校的演出活动,已经是一些大型的歌剧了。恩泽圣堂舞台的演出,最有意思的是外国牧师和中国籍教师的演出活动,据说学校有一次搞活动,学校的中国老师决定演出滇剧《战长沙》,剧中的主角如关羽曹操由中国教师担任,跑龙套的配角则由英国牧师扮演,演出时,不同肤色的演员,不同声腔的角色,高鼻子、蓝眼睛、黑头发的人同台献艺,其景、其情是何等的融洽与和谐,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中西合璧的活动,在县城传为佳话,流传至今。这其中,不但说明了学校搞得如火如荼的文艺活动,也折射了英国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中西方文化,就这样在这所学校的教堂融合了。到20世纪30年代,会泽的基督教把西方的电影引入会泽,恩泽圣堂成了会泽最早放映电影之地,银幕上的人会来回走动,传为县城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幼年时曾有幸跟随外婆到恩泽圣堂看过一次电影,夜幕中,漆黑的恩泽圣堂唯有一束光亮,银幕上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声画不同步,将门推开后,过一会才听到吱嘎的响声,人张大嘴巴讲话,过一会儿才听到讲话的声音。可见我当时看的影片是无声电影,声音是另外配制的,故显得不是那么协调。有意思的是,第二天邻居问外婆:“唐大娘,昨晚耶稣堂看电影,好看不好看?”外婆当时的回答,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好看,人在布上会动,你说奇不奇怪?只是太春了。”“春”为会泽方言,这里指当时所上映的外国片子中一些接吻的镜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了一些“情色”镜头。当时这些,对于一位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老人来说,当然是难以接受的。西方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就是通过这所学校无声无息地进入这座县城,西方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就通过这所学校影响着古城的市民。

开办诊所。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地区的传教布道,除了开办学校外,他们还把西方先进的医学及一些卫生常识引入了这一地区。处于清末民初的乌蒙山区,即便是汉族聚居的会泽县城,除几家中药店和流动的江湖郎中外,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柏格理和邵慕廉初到滇东北时,几次差点被病魔夺去生命。

柏格理在昭通传教期间,因妻子埃玛音本身从事护士工作,于是在昭通的住所给人治病,成立了滇东北第一家不挂牌的西医诊所。柏格理也在下乡的过程中一边传教,一边行医。一路上,柏格理始终随身携带一口药箱,各种各样的疾患病痛在那些小村寨中甚为普遍,但在云南府集市上能够得到的药品,乡里人则难以获得,有时他一次发药竟高达200份之多。

除给人治病外,柏格理到威宁石门坎后,还为当地苗、彝少数民族培养了大量的医务人员,并将优秀的学生远送到医学院学习,为苗族彝族同胞培养了4名医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