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士及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校: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进士及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校: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制度所培养的学究士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式学堂的需要,刘盛堂为选派前往日本留学,是根据新式学堂教师的需要而选派的“速成师范学生”,回国后担任新式学堂的教师,除此之外,刘盛堂还兼任考察日本学务的职责。克升先生留日回国后,曾出任过昆明贡院的督学。其次,他把留学期间筹款购回的经纬仪、动植物标本和人体解剖模型陈列于县高等小学内。

进士及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校: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翠屏小学,它是中国新旧教育制度交接及过渡的产物,它是会泽人心目中的骄子。

历史的镜头将聚焦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踌躇满志的会泽籍士子刘盛堂从日本留学返回会泽,这位已步入中年的洋学生,当他回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故土时,改革的豪情的确使他雄心勃勃,新式的西装下跳动着的是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刘盛堂,字克升,会泽县钟屏镇人。他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刘昭銮为前清举人。刘盛堂出生之时,大清帝国已由鼎盛走向衰败,各种矛盾交错,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爆发了波及全国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此时的会泽,汤丹厂的回族马二花揭竿而起,现新街乡的回族杨文兴也发起响应。同治元年,太平军途经会泽。刘盛堂就是伴随着这一帝国动荡的年月而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盛堂在乡试中中举,到京城应试,中了进士。当时,他仅29岁,后被派往广东,任开平县知县,任上因其秉公办事被解职回原籍。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清政府维新变法的改革中,云南巡抚林绍年决定选派云南士子赴日留学。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当时林绍年给朝廷的《巡抚林绍年为选派速成师范学生并续遣三批学生出洋游学片》中这样写到:

维兴学,原以储才教育,端在师范。滇处边瘠,民智未开,延聘教习,尤极不易,自上年开办学堂,虽中西兼授,而教习乏人,一切教法程度,亦未尽合式,各府厅州县,万难遍及,若不亟图培植师范,究无以宏造就而裨学业……兹选得进士刘盛堂等为四十一名……均属学裕品端,有志上进者,定为出洋速成师范学生,庶毕业归来,足以分派,并以刘盛堂等六名,兼充考察学务,其由滇起程者,计刘盛堂为二十三名,应需学费路费,每名各给银六百两,均由拟发各府直隶厅州中学堂津贴银两项下暂拨支用。

清朝晚期,清王朝深感列强欺辱的教训,在全国改革呼声的推动下,于是“废科举,兴学堂”,效法日本而对旧教育实行改革,废除了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以及八股文为本的封建教育制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命令各省、厅、州、县,将现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顾中、西学之学校,开始了对旧教育的改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晓谕各省,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书院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并增设蒙学堂。至同年十二月,令张白熙为管学大臣,拟订学堂章程,分为六级: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泽县城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小学堂,分高级、初级两级。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中学堂。私塾、义学改为乡、村初等小学堂或蒙学堂后,随之而出现的是师资问题。科举制度所培养的学究士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式学堂的需要,刘盛堂为选派前往日本留学,是根据新式学堂教师的需要而选派的“速成师范学生”,回国后担任新式学堂的教师,除此之外,刘盛堂还兼任考察日本学务的职责。

扶桑樱花等待着这位南蛮之地的学子的到来。

刘盛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的。三年的时间,他除了完成学业及考察学务外,还做了以下几件事情: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筹款购置了经纬仪、人体解剖模型等,为回国后开办新式学堂作准备;详细记录了留日期间的所见所闻,留下了一本类似“留日札记”的见闻录。笔者年轻时曾听会泽的贤达董敬缄说过此事,看过“留日札记”的董老还讲了书中的一个情节,即克升先生留日期间跟随日本友人到沐浴室洗澡,当时,日本友人曾叫一日本小姐给克升先生擦背,此举,克升先生感到十分不自然,甚至十分尴尬。可惜此书已经失传,无法找到。可以说,克升先生是云南第一位放眼看世界的人。

克升先生留日回国后,曾出任过昆明贡院的督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返回会泽,这位进士出身又接受西方理念熏陶的士子,返乡以后,表现出一种对世俗传统叛离的精神,他的所作所为,在晚清的会泽县城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他率先剪掉了辫子,剃一光头。当时,离辛亥革命还有三年,可以说他是云南最早剪掉辫子的人,一条辫子就是一个王朝的象征,表现了他彻底与那个王朝决裂的信心和勇气。这一举动,被当时的会泽人戏谑为“刘大和尚”。

其次,他把留学期间筹款购回的经纬仪、动植物标本和人体解剖模型陈列于县高等小学内。人体构造模型,地球是圆的理念,第一次出现于这个县城。

再次,他向传统的礼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首先倡导妇女不缠足,并从他家中的妇女做起,率先解小脚,留天足,带领两校学生,推倒了城隍庙的泥菩萨。(www.xing528.com)

克升先生的离经叛道,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势力,在涤荡着那个王朝最后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克升先生返乡后最大的举动,是翠屏小学的前身——爱国小学堂的创建。返乡后不久,他深感当时会泽县城于旧日考棚(现职业中学处)开办的公立学堂及公立女子小学堂已经不能适应新学制的要求,于是自筹经费,于家中(现卖鱼街处)的“迎晖堂”创办“爱国小学堂”,聘请管教1人,教员6人,开设7个班,共招收青年及儿童100人,并亲自兼任校长一职。

会泽的新式小学,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处于清朝末年的新式教育,从课程内容讲,增添了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些课程内容,以初等小学为例,所设置的课程为修身、读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乐歌体操。但这一改革,除了聘请不到适合这种教育的教师外,也拿不出一套适应这种教育的教材。于是,刚从日本留学而开办新式学校爱国小学堂的刘克升先生,不辱使命,即着手为自己的爱国小学堂编写教材《云南地志》。

《云南地志》分上、中、下三册,扉页印有“光绪戊申之季冬月出版”,即出版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全书共65页,4万余字,舆图23幅插入书中。全书除例言外,共有13个部分,分别为疆域、地势、山脉一、山脉二、水源一、水源二、天气、物产、人民、建置、区划、土司边防。“物产”一章,含矿产、植物、动物、工艺、商业。“人民”一章,有户口、种族、性情、风俗、语言五个部分。“建置”中有沿革、城池、兵制、财赋、学校、邮传、铁道等部分。“区划”分别介绍了云南20个府、厅、州、县的情况。“土司”一章,简介了云南、丽江大理东川等19个地方少数民族习俗及土司的情况。

《云南地志》系作者日本留学返乡后为自己创办的爱国小学堂编纂。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刘克升先生在留日期间,耳濡目染大和民族因明治维新而带来的强盛,深感自己祖国的内忧外患,所以他编纂的这本乡土教材,是作者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从全球的角度来审势云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体现出来的是那一时代留日学生的思想倾向。今天,当我们抚摸和翻阅这套宣纸石印的精美书籍时,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是这位学子热爱桑梓,热爱故土那份感情:

东川之石榴宝珠梨及蔗糖、橘柚,其珍味又兼江南、西蜀之美。顺宁之鸡血藤、普洱之鹿衔草,又为中国所无,嗟呼,吾滇物产,即以植物而论,亦可驰誉全球,寸土黄金,何忍弃之。

云南欲富,非矿不可,今民智未开,矿学尚未萌芽,而五府一州一厅之矿产,复送外人,过此以往,未识吾滇人之生活能换回否。

云南人性情豪侠,好勇善战至妇女亦能驰马操戈……承此民气,使得淬励扶持,进以国民教育,以之卫国保种,何遽日本之不如。

丰富的物产,中华的复兴使这位士子热血澎湃。

作为爱国小学堂的乡土教材《云南地志》,由于它鲜明的思想倾向和时代特点,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地理科目类的乡土教材的范畴,是我们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当时云南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研究这一批留日学生思想状况的珍贵史料。作为东风小学的师生,应对于有这样的创始人和这样高水平的教科书而感到自豪。它将成为这所学校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会泽教育乃至云南教育之林。

爱国小学堂在迎晖堂开办不久后,到宣统元年(1909年),由刘克升先生倡议,经楚、黔两省会馆同意,将其迁入南岳宫开办,并由楚黔两省出资,招收新生,当时有管教员2人,教员7人,设6个班,学生150名。到1912年,学堂改称为“私立楚黔中心小学校”。到1949年,钟屏镇第一中心小学并入该校,称“翠屏小学”。结束了“爱国小学堂”及“楚黔小学”的办学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