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堂琅铜洗,中国历史名城诗文集朱提琅洗特色,贡献冶铜史

堂琅铜洗,中国历史名城诗文集朱提琅洗特色,贡献冶铜史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朱提堂琅铜洗为洗脸盆状,口沿有唇外侈,鼓腹,平底,腹有弦纹,器内底部铸有花纹图案,中夹一行铭文。这段时间,是朱提、堂琅地区冶铜业最兴旺的时期,由于铜洗产量高,质量好,遍销全国,受到中原人民的欢迎。堂琅铜洗是会泽各族人民对云南物质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冶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面对这先进的冶铜技术及悠久的冶铜历史,作为一个古堂琅的子孙,是应引以为骄傲自豪的。

公元25年,刘秀在西汉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汉王朝,在西南夷的郡县设置上,东汉仍维持西汉所置的犍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只是把益州的六个县划分出来,加上新设的哀牢、博南两县,设置永昌郡;把犍为郡中的朱提和汉阳划分出来,设立犍为属国。在此之前,堂琅县已并入朱提县。故东汉时期,堂琅县属犍为属国之朱提郡管辖。

在历史上,朱提郡之堂琅县以资源丰富著称于世,《华阳国志·南中志》称:“堂琅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琅附子。”《续汉书·郡国志》说:“朱提山出铜、银。”东汉时期,由于封建王朝在朱提地区安置屯戍,兴办农田水利,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中原的大量汉族工匠进入朱提和堂琅,与当地土著工匠的技艺结合,利用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冶炼、锻造青铜器皿,制造了铜洗、釜、鍪,其中,尤以盥洗器皿——朱提堂琅洗闻名遐迩。

朱提堂琅铜洗为洗脸盆状,口沿有唇外侈,鼓腹,平底,腹有弦纹,器内底部铸有花纹图案,中夹一行铭文。花纹有双鱼纹、鱼鹭纹和羊纹,有洁白如鹭、吉祥如意、富贵有余之意;铭文或单独存在,或夹在双鱼、鱼鹭纹中,说明铸造年代及产地,如“建初元年堂狼造”即东汉建初元年(76年)堂琅县制造。又如“永初元年堂狼朱提造”“汉安二年朱提堂狼造”“建宁四年堂琅”,均铸有时间和地点,有的冠以“朱提”,有的只铸有“堂狼”,有的铜洗还在铭文末下方缀一“工”或“牢”字,如“汉安元年堂狼造作工”,“永初元年堂狼造作牢”,乃夸示所制器物工巧牢实,颇有做广告的意味。

传世和出土的朱提堂琅洗有纪年的有50多件,最早的为1965年于昭通干河村发现的“建初元年堂狼造”,时间是公元76年;最晚的一洗为金石书著录的“建宁四年堂狼”,为公元171年;可以看出,其铸造年代大抵是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中叶的100多年时间。这段时间,是朱提、堂琅地区冶铜业最兴旺的时期,由于铜洗产量高,质量好,遍销全国,受到中原人民的欢迎。铭文中所铸的朱提、堂琅,是指今昭通、会泽、东川、巧家、镇雄、鲁甸一带。《云南史料丛刊·朱提堂狼洗目》收集到的47件铜洗名目,铸有“堂狼”的共30件,铸有“朱提”而无“堂狼”的只有17件,不难看出,朱提堂琅洗的主要产地还是在今会泽、东川。历史上,东川府铜矿在全国从藏量和产量都一直占有显赫的地位,被称为“铜都”,东汉时期的堂琅铜洗也无疑地说明了这一点。(www.xing528.com)

在冶金史上,堂琅铜洗继承和发展了薄壁件铸造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铜洗的铭文为篆书,古雅质朴,方整沉毅,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这对我们研究云南书法艺术及探讨中原文化技术对云南的影响都有很大价值。三国两晋时期,朱提堂琅在冶金方面还有一项伟大的创造,即白铜。白铜是铜与镍的合金,公元3世纪,白铜就出现在盛产铜的堂琅,后来传入波斯,又经波斯传入欧州。直到18世纪,才由瑞典人克朗斯塔特首次提炼出镍。白铜冶炼技术的发明始于堂琅,早于欧州15世纪。

1991年4月,会泽首次在城郊水城村发掘两座汉墓,出土了几件铜洗、铜釜及数百枚五铢钱。其中的一件铜釜,还可配上铜甑,设计精巧合理。这次发掘,对于研究汉代堂琅冶铜工艺及会泽当时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佐证了会泽即汉代铜洗所指的“堂狼”之地。

堂琅铜洗是会泽各族人民对云南物质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冶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面对这先进的冶铜技术及悠久的冶铜历史,作为一个古堂琅的子孙,是应引以为骄傲自豪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