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地区民族及其文化影响

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地区民族及其文化影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居住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族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分散的部落又重新组合,结为永久性的联盟,成为最初的民族。僰族为“羌之别种”,是西南地区吸收汉文化最早的民族,故称“夷中最仁”者。秦、汉时期,“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集团,《华阳国志》说:“夷人大种曰昆”,昆即“昆明”族。

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地区民族及其文化影响

秦、汉时期,随着“五尺道”(由今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一条宽五尺的古道)的开凿和郡县的设置,四川的铁器及内地的物资沿着川滇古道运进滇东北的昭通一带。中原先进的文化及技术的传入,促进了云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当时,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在《史记》和《汉书》中被称为“西南夷”。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居住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族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分散的部落又重新组合,结为永久性的联盟,成为最初的民族。当时的西南夷就有二十多个部落,其分散布局以滇池为中心,在滇中和滇东北地区有滇、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这些部落的名称,有的是族名,有的是地名,有的甚至是“国”名。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司马迁,随军到达西南夷。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南地区氏族部落的分布与社会生活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其后,根据他实际考察的结果写成了《西南夷列传》,为我们后人了解秦汉时期会泽的民族部落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据《西南夷列传》记,当时居住在会泽境内的民族主要有两种,其“魋集,耕田、有邑聚”的“靡莫之属”就是会泽境内的僰族;“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民族就是会泽境内的昆明族(民族称谓,不作地名讲)。

僰族为“羌之别种”,是西南地区吸收汉文化最早的民族,故称“夷中最仁”者。秦、汉修“五尺道”,从四川宜宾经滇东北直抵滇中地区,沿途都有僰人居住。《华阳国志·蜀志》载:“会无县(今会理),路通宁州,渡泸(金沙江)得堂琅县,故濮(濮古读作僰)人邑也”,可见当时僰族普遍居住在会泽地区,他们于平坝地区以氏族形成村社,“皆同姓相扶”,生产方式较为先进,从事农耕,已能灌溉种稻。与会泽毗邻的昭通,僰人修了“千顷池”,引水种稻,“其民好学,滨犍多为土人,为宁州冠冕”。(www.xing528.com)

秦、汉时期,“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集团,《华阳国志》说:“夷人大种曰昆”,昆即“昆明”族。他们多分布于金沙江以南,滇池以西,“地方数千里”,当时会泽的昆明族和其他地方的昆明族一样,活动于山区和半山区,从事游牧生活,无固定居住的地方,随畜迁徙,食肉衣皮,生产生活方式较为落后,还没形成较大的氏族统治,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

历史上把这种山居的昆明族和居住平坝地区的僰族称做“上方夷”和“下方夷”,这种垂直分布状态的部落结构,形成了西南地区固有的民族特色。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战乱,僰族大量迁徙,成了今后的白族,昆明族则成为了会泽的主要民族,即后来的彝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