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自律对领导决策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们并不总是对领导决策产生作用。任何领导者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因此与其让人担当,不如让制度担当更可靠。上面讲到对领导者来说,决策中要敢于担当,而对组织来说,要有容错纠错机制来为领导者决策保驾护航,增强领导者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的决策自信,提高决策水平。
如果制度没有激励性,人们行为就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口登陆,之后在海岸活动十几天,附近驻扎的清军居然没有一点反应。理由很简单,谁发现日军,谁就要去狙击,以此前的战役来看,谁去狙击谁就是送死。如果装聋作哑没看见,最多只是玩忽职守。两者孰轻孰重,清军将领心里清楚。同样,如果没有合理的容错机制,一旦犯错就处罚,就没有人愿意去承担。
对没有前人经验的大事难事的决策,组织上要能够容错,因为这类大事难事的不确定性很大,由于经验不足、意外事件、不确定性等诸多原因均可能导致决策失败。当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从未经过的,因此容易犯错。要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迫在眉睫。容错机制可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1.评价标准
对一位领导者决策的科学评价标准可参考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1)出发点,领导者该项决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从决策当时来看并无太大过错;(2)决策程序与方法,决策程序符合要求和规范,并且运用民主、科学的决策方法;(3)作为,领导者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努力的程度较大;(4)善后的工作,当发现出错之后,能够积极纠正,减少损失;(5)没有触犯底线,其相关行为没有触犯“三条线”——道德底线、法律红线、党纪高压线。如果领导者在决策中符合这几点,不应该因为决策失败对其进行处罚。
2.容错程序(www.xing528.com)
建立容错机制是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改革创新决策中可能产生错误的认定主体,根据事项本身特点,由本单位领导、上级单位、行业专家、群众代表或市场评价等多主体相结合。认定错误的部门和程序,一事一议和制定通用标准,评价原则和具体标准,这些也需要予以明确。总之,上述程序都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3.容错等级
在实际中,为确保某些决策工作的顺利进展,还可以分为一级容错机制、二级容错机制甚至三级容错机制等,根据不同容错等级划分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对于暂时无法完全执行到位的良好政策,可规定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对违规者化为三级容错,只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等而不具体处罚。
4.容错氛围
建立容错机制,还需要全社会范围内对决策风险的承认,对能够正常范围内的决策偏差能够容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不能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绑架,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时为了吸引公众吸引力而策划的新闻不一定全面,网络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极端和负面言论,对这些新老媒体的观点要有所鉴别,不可盲目跟风,必要时也要做出舆论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