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漂移的三个决策误区

目标漂移的三个决策误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漂移是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最初决策目标的现象。决策的目标不是分是非,而是求优劣,所以决策过程是一个寻求更好或更满意的过程。决策者如果私心作怪,会导致目标发生漂移。此时决策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很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目标。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决策目标,导致目标漂移。

目标漂移的三个决策误区

目标漂移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最初决策目标的现象。开决策会议时,大家意见不可能都一致,一旦发生分歧,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分辨谁对谁错,而这时人们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开动脑筋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诘难。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情绪化的反应,争论可能变成争吵。其实,决策本来就不是分辨是非的过程,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决策的目标不是分是非,而是求优劣,所以决策过程是一个寻求更好或更满意的过程。分是非容易把人们导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求优劣则可以有不同观点的共存互补。

决策者如果私心作怪,会导致目标发生漂移。此时决策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很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目标。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在纳粹德国一步步对外扩张期间,长期奉行“绥靖政策”,不仅不制止德国,还要辅助其向东扩张,其主要目的就是祸水东引,企图借德国之手对付苏联。受该思路遮蔽,英法当局对纳粹德国当时真实战略意图的严重误判,看不到希特勒在为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而进行大规模扩军备战。

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决策目标,导致目标漂移。此时领导者容易将团队引向自己所向往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符不符合大家的心愿。在忠义水浒传中,“呼保义”宋江的义其实只是手段,归根结底还是忠的,他本质上效忠皇帝,效忠体制。宋江领导众多梁山英雄走向招安的目标。这件事情宋江根本就不容兄弟们有异议,即便是很多人明确表示反对,宋江仍然是一意孤行,丝毫不考虑这些兄弟们的感受,结果必然导致梁山英雄群体的悲剧。

做领导要抓住主要矛盾,如果把次要问题当作主要矛盾,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带来决策误判。创业者如果看不到所在行业的本质,就无法抓住盈利点,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的“营销近视症”,人们不该不适当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或技术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消费需要)上,其结果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www.xing528.com)

组织的目标往往是多元的,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中国各单位有中秋节月饼的习惯,但是众口难调。有人抱怨年年发月饼,吃不完很容易浪费掉,还不如发钱来得实在。若不发月饼,就又有人会抱怨中秋节连月饼都不发,太没有人情味了。基于中秋月饼的特殊意义,有一个公司老总发现,“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就是“真”问题,必须把满足员工这种心理需要作为选择月饼发放方式的决策目标。公司改变了以往月饼发放的方式,通过邮寄将月饼送到员工家里,同时还附上公司的慰问信,结果效果很好,员工和他们的家人都很高兴。老总通过洞察员工的心理需要,瞄准了“真”问题,命中了“真”目标,恰当的选择月饼发放的方式,效果自然会好。

官员的职务发展去向与其政绩紧密关联,而其政绩的评价标准,又直接掌握在对其有任命权的上级领导和党委手里。这种“向上负责”的利益取向,容易导致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目标偏离地方或部门的远景发展规划和群众的长远利益,而将那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和短、平、快的项目作为优先目标。比如现实中有这样一个悖论案例:有甲乙两个邻县县长同时上任,甲县长重视水利,抓紧带领全县修缮水利工程,数月后高品质竣工,乙县则无动静。当洪水来临时,甲县固若金汤,乙县则四处汪洋抗洪抢险,记者云集,乙县滚动播发领导指示,县长频频在救灾一线出境,声名大噪、贡献卓著,不久后即获提升。甲县长恍然大悟,从此不修水利,盼下一次洪水。这个案例引人思考,在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用制度保证关注长久生态建设的好人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