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下属对领导决策提出意见并不一定会非常顺畅。这就需要下属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尺度和方法,力争使自己的意见能够纳入领导决策视野。
一般来说,处于主要决策者地位的领导者会从全局角度来做出决策。外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可能看出一些问题并提出意见,但要注意分寸,把握决策规律。首先,每一项改变都意味着对原有决策的否定,决策者心理上有个接受的过程;其次,改变很可能意味着投入增加,实施成本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再次,领导者通常事务很多,能分配在某一事物上深入细致思考的时间与精力也比较有限;最后,改变有时后果难以估计,维持现状成为最佳选择。基于上述诸多原因,领导者在决策中不采纳下属看似合理的建议也属正常,这就需要下属具有较高的劝谏技巧。战国末期,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始终站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劝谏,紧紧抓住秦王的心。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在该句中所针对的对象,吏也!逐客令是秦王所下,正常人如果谏言会直接说秦王之错也,但是李斯却巧妙地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不仅措辞委婉,而且十分注意谏言的语言策略。同样是直谏因为不同的语言策略产生很大的反差,从古至今有无数少人因未注意到这个细节而“忤逆”了上司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掉了脑袋。
如果下属对某项决策有意见,向领导提出后不予采纳,可把大的意见分解成一些小的意见,根据情况先提出最关键、最急需改正的,以后再逐渐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尤其是对年轻下属来说,人微言轻,有时提出的意见不一定能被领导听进去。年轻下属不能仅仅服从安排,在关键时候要显示自己的独特性,如果能够切中要害,其意见可能会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下属在执行现行政策过程中,发现有些政策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明显不合理,或者不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而且自己都想不通时的处理技巧。首先,既然是现行政策,在不带来明显危害的情况下还是遵照执行;其次,如果按该政策执行起来明显会造成重大危害,要暂停执行,并紧急向上级汇报,同时具体说明不可行的问题或后果是什么;再次,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这些情况,到一定时候整理出来向上级进行汇报,为上级修改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最后,如果有必要,向政策执行对象进行解释说明。
领导决策方案本身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相关政策制约而无法执行时的处理技巧。此时下属要适当进行提醒,领导者如果知道该政策规定,一般会考虑如何修改决策或规避政策;一些业务性非常强的领域,领导也不一定具体了解相关政策,如果领导者不了解,下属要同领导者从政策角度进行劝说以及更为细致的沟通。提醒与沟通过程中都需考虑到策略,不要让人形成领导者不懂行等不良印象。这是基于美国女学者玛丽·福列特(Mary Folltee)的动态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处理冲突有三种方法:压制、妥协和整合。后者是处理冲突的唯一积极的方式,可以通过先“暴露”出真正的冲突所在,然后把双方的需求分解后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下属提建议时,尽量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做问答题。下属要带着方法和建议去见领导,如果真的没有就回去想。一敲门进来就是请示不行,下属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法和意见。下属提出意见不仅仅提一个,最好能提出多个方案供领导者挑选。本着凡事要有依据的原则,下属要随时准备汇报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及自己的倾向,理想的状态是领导者只需要听取后在各种方案里选择一个,拿笔勾选即可。
下属在执行决策中遇到自己难以克服的难题时的处理技巧。对于一般领导者而言,很多决策工作主要是将上级政策转化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实施行动。如果下属在工作中遇到导致暂时完不成任务的巨大难题,首先寻找困难原因,然后请示汇报,听取上级意见。如果上级坚持要继续做,他应该为你提供继续做下去的解决指导或方案;如果上级态度暧昧,可先放一放,冷处理一下,等有机会再克服;如果上级执意要求继续执行,但又不给出具体有效的指导,这时可继续与上级沟通,基本态度是诉苦但不抱怨。
有些组织层级较多,经常会出现上级领导和再上级领导对某事意见有分歧,并且有时会都给同一名下属下达不同指令,导致该下属无所适从。这时,最理想的情况是两位领导先统一意见,下属好操作。如果两位不同层级的领导意见不统一,下属主要应听直接领导的,对决策的建议可以反馈给直接领导。至于再上级领导的意见,下属可跟直接领导汇报,从正式组织层级上来看自己主要根据直接领导的决策行事。不过,虽然越级汇报是忌讳,越级指挥也不宜,但是越级沟通则是被允许的,前两者是正式的,需要按照组织管理程序,后者是非正式的,不用遵循程序。若没有后者,组织信息流动就会缓慢而低效。
【案例阅读】滑铁卢的一分钟:“格鲁希困境”
维也纳会议正在举行之时,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的牢笼中闯出,占领了里昂,赶走了国王,军队改旗易帜,他重回巴黎,住进了杜伊勒里王宫。那些刚刚还在互相抱怨和争吵的大臣们现在需要再次联合起来,彻底击败这个篡权者。9.3万英荷联军在英国威灵顿将军的率领下,从北边进攻法国;11.7万普鲁士士兵在布吕歇尔元帅的统领下支援威灵顿的部队,从另一个方向挺进法国;规模更大的奥地利与俄国军团也正在集结中。
拿破仑知道,他必须在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联合成为一支欧洲盟军以前就将他们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行动迅速。1815年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大军的先头部队越过边界,进入比利时。16日,他们在林尼与普鲁士军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撤退。现在,拿破仑准备向威灵顿的部队进攻。他不允许自己喘息,也不允许对方喘息,因为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给对方增添力量。
17日,拿破仑率领全军到达四臂村高地前。威灵顿,这个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对手已在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拿破仑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他把这支追击部队交给了格鲁希元帅。格鲁希,气度中庸,老实可靠,兢兢业业。他从戎20年,参加过从西班牙到俄国、从尼德兰到意大利的各种战役。他是缓慢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的。不能说他没有成绩,却无特殊的贡献。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他不是青云直上登坐最高军衔的职位,而是经过20年战争的煎熬,水到渠成。(www.xing528.com)
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
6月18日上午11时,炮手们接到命令:用榴弹炮轰击山头上的身穿红衣的英国士兵,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时刻开始了。此后整个下午,拿破仑军团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一次比一次残酷,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他们几次冲进被炮弹炸毁的村庄,又几次被击退出来,内伊元帅把全部骑兵投入了战斗。于是,一万名殊死一战的盔甲骑兵和步骑兵踩烂了英军的方阵,砍死了英军的炮手,冲破了英军的最初几道防线。虽然他们自己再次被迫撤退,但英军的战斗力已濒于殆尽。山头上像箍桶似的严密防线开始松散了。当受到重大伤亡的法军骑兵被炮火击退下来时,拿破仑的最后预备队——老近卫军正步履艰难地向山头进攻。欧洲的命运全系在能否攻占这一山头上。双方的军队都已疲惫不堪,双方的统帅都焦虑不安。双方都知道,谁先得到增援,谁就是胜利者。威灵顿等待着布吕歇尔;拿破仑盼望着格鲁希。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计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在开始时始终没有找到任何普军。正当格鲁希元帅在一户农民家里急急忙忙进早餐时,他脚底下的地面突然微微震动起来。所有的人都悉心细听,从远处一再传来沉闷的、渐渐消失的声音:这是大炮的声音,是远处炮兵正在开炮的声音,不过并不太远,至多只有三小时的路程。格鲁希征求意见,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第二个发言的军官也赞同说:“赶紧向开炮的方向转移,只是要快!”所有的人都毫不怀疑,皇帝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一次重大的战役已经开始。可是格鲁希却拿不定主意。他习惯于唯命是从,他胆小怕事地死抱着写在纸上的条文——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热拉尔只能尽最后的努力,他恳切地请求:至少能让他率领自己的一师部队和若干骑兵到那战场上去。他说他能保证及时赶到。处于两难困境中的格鲁希考虑了一下,他只考虑了一秒钟,便使劲地摇了摇手。他说,把这样一支小部队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他的任务是追击普军,而不是其他。军官们闷闷不乐地沉默了。而决定性的一秒钟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消逝了,它一去不复返,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最后的决定性的增援部队就该到达了,威灵顿知道布吕歇尔就在附近,而拿破仑则希望格鲁希也在附近。现在双方都已没有后备部队了,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会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普军的大批人马突然毫无阻挡地、浩浩荡荡地从树林里穿出来。仅仅几分钟的工夫,法军这支有着赫赫军威的部队变成了一股被人驱赶的抱头鼠窜、惊慌失措的人流。头昏目眩的拿破仑逃到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
摘自[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节和调整。
案例启示:
在滑铁卢战役中,如果格鲁希真的及时回去增援拿破仑了,那么世界历史可能会因此而改写。但这只能说是后人的看法。对于当时身处其中的格鲁希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表面上面临两种选择的格鲁希事实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就是他已经做出的选择:不折不扣地执行拿破仑的命令,追击普军,即“格鲁希困境”。
主观上,这与格鲁希跟随拿破仑20年来养成的性格有关,那就是:服从命令,绝不产生半点儿差错。客观上,格鲁希也会这样做。当拿破仑把三分之一的兵力交到格鲁希手上去追击普军时,他给格鲁希的明确规定是:必须随时与主力部队保持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不管情况如何,他格鲁希都无权做最终决定,做出最终决定的仍然是拿破仑自己。作为军人,绝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这是死罪。皇帝给他的命令是追击逃兵,擅自违抗命令肯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格鲁希当时的选择并不是真的“糊里糊涂”的选择,而是在内心里经过认真分析后的选择。这种分析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提升地位和避免失去生命的权衡,他理性地选择了后者。
[1]追随者(follower)不限组织层级积极主动参与和接受领导决策。与追随者相接近的下属(subordinate)又称被领导者,则是根据组织层级接受领导决策。本书有时使用“追随者”,有时也根据内容情境使用“下属”“下级”,三者基本同义。
[2]邵景均:《怎样做好官》,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