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作品。或称《刘知远》。永嘉书会才人作。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列为“宋元旧篇”。现存明代富春堂刊本《刘知远白兔记》、汲古阁刊本《白兔记》和明代成化刊本《刘知远还乡白兔记》,都经过明人的修改。其中成化本比较接近早期演出本,文人润色的痕迹较少。《白兔记》是在宋元时期《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成化本全剧不分出,汲古阁本分32出。内容叙述五代时刘知远家境贫寒,为李文奎家佣工。李断定他日后必然发迹,便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屡受李三娘的兄嫂李洪一夫妇欺压,被迫离家投军,又在岳节度使家入赘,后因军功升为九州安抚使。李三娘在家受兄嫂虐待,在磨房生下“咬脐郎”,托人送到军中抚养。16年后,咬脐郎出外打猎,追踪白兔,在井边与母亲相会,全家才得团圆。
《白兔记》取材于历史人物刘知远的故事,但具有相当浓郁的民间传说色彩。作品着重描写李三娘不幸的遭遇和坚强的性格,她勇敢地承受苦难,矢志不二。李三娘的形象赢得观众广泛的同情。刘知远的艺术形象是比较复杂的,作品反映了他少年时期坎坷屈辱的生涯,对他重婚岳府、负心忘旧的行为也有所讽刺。刘知远发迹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动乱时代的社会背景。剧中表现的“发迹变泰”,反映了当时一些人的生活愿望,至于某些“蛇钻七窍”之类的宿命思想,则是不足取的。《白兔记》在艺术上富有民间文艺的特色。作品文字质朴,刻画人物、编排情节生动自然。剧中的一些艺术描写,如刘知远看瓜,李洪一夫妇定计用两头尖的水桶、钻眼水缸虐待李三娘等情节,散发出古代农村生活气息。(www.xing528.com)
数百年来,《白兔记》一直在民间流传。明清以来,《白兔记》是经常演出的剧目。它的许多精彩场面,如《瓜园分别》、《磨房产子》、《窦公送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曾被不少戏曲选本收录。清代戏曲班社有所谓“江湖十八本”,《白兔记》即是其中之一。昆曲、川剧、湘剧、苏剧等许多剧种至今尚能演出单折或全本。全本又名《红袍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