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戏的历史沿革与服饰民俗

苗戏的历史沿革与服饰民俗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戏的历史沿革苗戏,苗语叫“初贵怒”。在这途中,苗族的先民为了躲避压迫、灾难以及希望族群的延续产生了“吃猪”祭祀蚩尤、祈求蚩尤庇护的仪式。苗戏的服饰苗戏中,苗族祖先蚩尤的服装和装饰最有意思,保存了很多的远古信息。在花垣石潭镇石金河坛班表演的苗戏中,祖先蚩尤的装扮,既有蚩尤的特征,同时更接近方相氏“红衣朱裳,持戈扬盾,黄金四目”的典型形象。在苗戏中还有一个被保留的剧目叫作《大赶伤亡》。

苗戏的历史沿革与服饰民俗

(1)苗戏的历史沿革

苗戏,苗语叫“初贵怒”。自从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战败于涿鹿之后,苗族人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从宽阔的黄河平原迁徙到了如今中国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这途中,苗族的先民为了躲避压迫、灾难以及希望族群的延续产生了“吃猪”祭祀蚩尤、祈求蚩尤庇护的仪式。早期的“吃猪”仪式已经具备了戏剧的五大要素,可以视为原始戏剧的萌芽。到了后来,出于驱邪的需要,苗族的祭师把吃猪中坐猪的原始戏剧行为演化成了由苗族祭师自己来扮演祖先蚩尤以驱邪逐疫的仪式剧,它的故事情节比之前增加了很多,比如“恰相”中的“请师”“藏身”“敬鬼”“哄鬼”等。它的表演动作也已经由原来十分简单的动作吸收结合了汉族戏剧里的唱、做、念、打、舞。从原来的只有一个演员变成了帮师、掌坛师等多个演员。剧里的主角蚩尤通过戴法帽、穿法衣、请师附身、隐藏魂魄等法事行为化身而成,同时还有配角众帮师,观众们除了看客和现场的参与者之外,甚至还有法师的祖师们和阴间的祖师们等特殊的观众。同时还拥有了村头路口和寨中庭院等简单看剧场地。这样的戏剧之所以成为仪式剧,是因为比坐猪这样简单而原始的戏剧表演更加程式化和戏剧化。可以说,这样的仪式剧形式更加符合戏剧定义的基本要求与内涵。拥有了戏剧最基本的四个元素:演员、故事、舞台和观众。

(2)苗戏的服饰

苗戏中,苗族祖先蚩尤的服装和装饰最有意思,保存了很多的远古信息。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www.xing528.com)

每个地方表演蚩尤的形象略有不同。在花垣董马库乡的石寿贵坛班的苗戏表演中,在人物登场之前,掌坛的法师需要为扮演祖先蚩尤的帮师装扮,满脸用锅灰涂黑来表示蚩尤铜头铁额;在其头顶戴上火塘里煮饭用的铁三脚架来代表头顶上长的长角;在耳边扎上两束短且粗的稻草来表示蚩尤两鬓如剑戟;蚩尤长有双翼的形象,则用蓑衣或树叶披在背上来表示,还用卷曲的树叶和棕树壳来表示老虎卷曲的皮毛。在花垣石潭镇石金河坛班表演的苗戏中,祖先蚩尤的装扮,既有蚩尤的特征,同时更接近方相氏“红衣朱裳,持戈扬盾,黄金四目”的典型形象。蚩尤表演者用锅灰把满脸涂黑;身上穿着一袭红法衣,左手握着一把长刀;一般头戴冠扎或红领巾来表示头长长角,有条件的才用铁三脚架。

在苗戏中还有一个被保留的剧目叫作《大赶伤亡》。表演时其场面颇为壮观,参演的祭师需要至少五个,供品得摆上猪、羊、鸡,而且表演的程序比一般的复杂得多。苗族坛师要驱赶的是一个比普通的厉鬼厉害十倍百倍的肩膀长五个头的五鬼。所以蚩尤的装扮必然不得含糊,坛师需要身着法衣;头戴蚩尤帽,脸戴蚩尤面具,左手握长刀,右手持蚩尤棒,全脸涂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