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古代称“巧”“针巧”,常用于服饰及生活用品中,制作者基本为女性,因此也是“女红”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湖南少数民族服饰中,苗族的破线绣、侗族的打籽绣等都广为人知,因此刺绣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艺术。一些地方的绣品世代相传,不仅是刺绣作品的传承,也是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传统刺绣不仅是传统文化精神得以体现和诸多文化样式延伸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以“艳”为美的刺绣艺术,将绚丽多姿的色彩进行搭配并通过刺绣工艺体现在服饰上,美轮美奂。刺绣纹样在布料上形成的装饰图纹,本身就是一代又一代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服饰成为情感的栖居地。刺绣图纹以装饰的形式语境把对族群历史与文化的追忆、民俗与自然的情怀装饰在服饰的不同领域。
①历史与文化
刺绣在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品中普遍存在,在节庆、仪礼等民俗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是少数民族在千百年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苗族刺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一种,因苗族漫长的迁徙历史让苗绣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迁徙途中不断抗争、融合、认同,形成了苗族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意识。地域辽阔的湖南地区,溪流纵横,河流密布,崇山峻岭,各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遗韵浓郁淳朴。境内主要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属深山,长期闭塞,文化传承方式多是口头授受,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姿,是因为服饰的刺绣纹样也是传承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即,湖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服装不管是服装款式,还是服饰配件,都运用刺绣进行装饰和点缀。
对于没有文字的湖南少数民族来说,服饰就是一部史书,而服饰上的刺绣装饰纹样就是记录他们民族生活方式、习俗文化、语言形态的文字。刺绣携带着民族生存繁衍的密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印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质和审美偏好,并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湖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频繁、支系繁多、分布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文化特色浓郁、灿烂夺目。文化体系庞大,内涵深厚,包括建筑、生产、饮食、服饰、刺绣、银饰、手工艺、礼仪交际、婚嫁、民歌、舞蹈、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节日、社会管理、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等,形成了自己浪漫、朴实、热烈的风格,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而又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很多专家学者就湖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而服饰上具有文字功能的刺绣装饰图纹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②民俗与情感
刺绣装饰图纹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每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其独特的来历或传说,每个纹样都深含民俗民风等意识形态理念和民族生产生活的展示及民族情感的表达。图案纹样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物质世界进行艺术化和主观化模仿与改造的产物。纵观诸多民族服饰刺绣,多数都是对物象的意象化和抽象的表达,经过解析、重构后的装饰纹样,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精神需求和渴望。刺绣装饰纹样内涵丰富且变化万千,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艺术表象与文化内涵。苗绣中使用的主图案通常有四种类型,包括传统纹样、文字纹样、自然纹样及创新性强的新纹样。
传统纹样是指基于湖南少数民族历史传统和习俗所创作的背孩带刺绣纹样。传统纹样的产生来自创作者对于本民族传统、习俗、宗教、典故、神话传说等一系列苗族文化元素在刺绣艺术层面的再创造。苗族刺绣中的传统图纹主要有蝴蝶妈妈、苗龙、鱼、牛、蝙蝠等。湘西苗族服饰刺绣中的动物纹样是苗族部落氏族标识的神化表现,体现出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思想,是苗族氏族部落图腾的象征。
文字纹样,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在图案纹样创作中使用文字元素,用直白的文字直接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由于苗族并未形成本民族的文字体系,且苗文化作为古代中华文化的次级文化体系,受汉文化的影响出现汉字纹样。主要的文字纹样有“福”“禄”“寿”“喜”“田”“万”等字纹,经过夸张、复合、简化等手法形成独具民族风味的构图。
自然纹样基本来自自然界的所见,是苗绣创作者以自然界中存在的、自身生活中常接触的客观对象为创作标的,进行艺术化加工而产生的图案纹样。自然纹样在背孩带苗绣图案中有着大量运用,一些常见的表达对孩童喜爱和祝福之情的自然物件常成为自然纹样的创作素材。主要包括花叶纹样和果实纹样,将其绣于苗族姑娘的衣、裤、围裙等衣饰上,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创新纹样是指基于现代苗族全新面貌和全新刺绣理念而产生的新的图案纹样。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创作来源的植物纹样,常与动物纹样进行组合,主要用于衣襟、围裙、袖口等处,动静辉映,富有灵性。经过构图组合,将动植物神化、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思想和感情。苗绣中对这些花草瓜果的描绘有着充沛的生命张力,蕴含着苗族人们热爱自然、彰显生命的思想,更是苗族原始文化的一种体现。
③自然与憧憬
湖南少数民族古老而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和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了敬畏与愿望表达的自然崇拜观念,这种崇拜观念体现了湖南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湖南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奋斗过程中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以及与自然抗争,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无论是同全国各民族文化相比较,还是在国内外民族文化体系里,湖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文化都独具特色,作为刺绣装饰图纹展示在服饰上风情多样。湖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较多,如铅、锌、锰等,动植物资源丰富,林木丰富,有多种珍稀木材,生活是创作的基石,对于湖南少数民族服饰来说,生活场景更是他们的灵感来源地,人民通过对生活当中的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了解和深刻认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刺绣图纹装饰等手法,对有关的形象(人物、劳作场景等)进行提炼和整合,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把它们融入服饰。(www.xing528.com)
(2)刺绣装饰形式语境
①搭配银饰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装饰符号是这些民族的人民在生活中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释观念而创造的一种装饰符号语言。譬如苗族是少数民族中最爱银饰的一个民族,对于湘西的苗族来讲,不论是重大的节日庆典或者家族喜事,他们都会着盛装戴银饰以显尊重。苗族银饰造型夸张,纹样独特别致,此外苗族人民的银饰审美价值趋向于追求器型夸张、体积较大以及数量多。苗族银饰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本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刺绣与银饰搭配,在湖南少数民族服饰中是经典的搭配,纵观湖南少数民族服饰,不管是盛装还是便装都有刺绣与银饰的搭配。柔软的刺绣与银白金属的搭配,一柔一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刺绣在服饰中的突出地位,主要是由其丰富的色彩决定的,另外,丝质的光泽和金属的强烈对比也比较吸引人的目光。银饰作为湖南少数民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与刺绣混搭在服饰上不仅使湖南少数民族服饰光亮夺目,而且彰显着一个地区不同民族在装饰文化上的精神价值。
②搭配织锦
湖南少数民族刺绣装饰其丰富的形式语境是由多样的装饰符号浸润的,从形象符号到色彩符号,蕴含着一个地区不同民族的装饰历史。将织锦艺术的研究深入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民俗、历史和时代特征之中,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对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刺绣和织锦图纹搭配装饰服饰的过程中,湖南少数民族妇女会根据图案的形状和想要的效果来确定工艺方法,灵活地采用一种或两种主要的刺绣针法,适当地辅以其他针法,或根据图形特点采用不同编织手法,制成一幅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装饰品。织锦艺术的肌理效果不但增加了服饰装饰的层次感和厚重感,而且会根据物品的实用特点进行装饰,使肌理效果为装饰的物品增色,从而不影响物品的实用功能。例如将其应用在服饰上时,较为复杂的绣法或针法会集中在领口、袖口和腰围等部位,既突出了装饰的重点又保证了服饰的实用性。
③搭配蜡染装饰
蜡染染料的原料来源于植物蓝靛。古时苗族文字写在树皮或是羊皮上,民族长期的迁徙导致文字慢慢失传。苗族妇女们以蜡刀为笔,用蜡画的形式将迁徙路线、民族图腾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绘于布上穿在身上。湖南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与苗族人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在雨量丰沛、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种植自身需要的棉麻与蓝靛等制作原料,由此为蜡染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因此,至今我们都可以在湖南少数民族服饰上欣赏到蜡染古朴悠远的民族魅力。将民族刺绣与蜡染结合,在服饰上绘制出一幅幅新颖独特的民族画卷,服饰装饰因此而多彩。
蜡染与刺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图案,将两者进行糅和设计时,可以借用两者之间较好的图案构成图案元素,在不同图案之间进行综合运用,将图案进行纹样叠合,外加两个民间工艺独自的工艺方向,进行创新设计制作,有效地凸显出图案的立体感和层次变化。将蜡染的古朴与刺绣的饱和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有效增添艺术作品的画面层次感,也可有效地突出画面朴实与华丽相结合的艺术魅力,从而彰显出两者的艺术共性与特性之美。
(3)刺绣装饰艳丽与夺目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刺绣装饰艳丽是由刺绣材料——丝线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刺绣与银饰、织锦、蜡染搭配形成的服饰装饰色彩效应,和应运而生的视觉效应上的色彩优雅、璀璨、夺目,奇妙无比。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有着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作用。湖南少数民族人们在山间劳作时,通过对自然物象色彩的观察和体会,在心灵深处将感受的色彩符号转化为主观的情感符号,因情感的渗透,色彩视觉符号的张力增强了色彩符号的节奏和韵律感。湖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装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艳丽型,另一种是素雅型。盛装和便装都有色彩艳丽的刺绣装。在重大节日着盛装,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对吉祥喜庆氛围的烘托。盛装的色彩有红色系、蓝色系和绿色系等。红色系是以红色为衣饰纹样的主色调,次要部位搭配纯度低的黄色、蓝色、绿色和玫红色等;蓝色系以深蓝为主,搭配黑白色、绿色等纹饰;绿色系以绿色为主,搭配红色、黄色、黑色等。苗族男性的衣饰常以黑色为主,代表着沉稳而神秘。他们对服饰色彩符号的运用表现了少数民族传统的朴素审美观。湖南侗族、白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喜欢用自家手工纺织、染色的侗布或家织布做衣服面料。他们崇尚的装饰色彩以青色、蓝色、紫色、白色、黑色为主。侗布、家织布的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侗布需经过反复上浆捶打,在质感上层次丰富。不同的季节,侗族人民选用不同色系的服饰,深色系的墨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浅色系的白色多用于夏季,而紫色常在节日的盛装中出现。侗族女性的裙装选色较为讲究,一般不分季节,多以黑色为底,裙边搭配亮色,层次分明,色调舒适而静美,蕴含着侗族人民的色彩观念。
湖南少数民族刺绣是服饰色彩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十分讲究衣饰的装饰,女子和男子均有以刺绣、银饰、织锦、蜡染装饰服饰的喜好。由于银饰、织锦、蜡染装饰的介入,湖南少数民族服饰装饰色彩因此得以放大和扩张。譬如银饰用于装饰服饰时,银饰的璀璨和耀眼,成为少数民族服饰装饰的亮点。银饰不仅丰富了刺绣色彩的装饰效果,而且银饰金属色彩的融入使服饰显得高贵而雅致。湖南少数民族服饰装饰充分利用形式美法则,挖掘更具装饰性的民族元素,进行美感的再设计,展示湖南少数民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创造力。湖南少数民族人民将生活场景、田野劳作、神话传说、动植物等物象进行形象化或抽象化图纹处理,以织锦的形式装饰服饰相应部位,头巾、衣领、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围兜等处都有体现。织锦色彩的运用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色彩对比平和,色彩造型古朴,布局较饱满,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湖南少数民族还有以蜡染装饰服装的习惯,蓝靛作为染料,纯正且固色功能好,苗族蜡染在色彩搭配上多以蓝色为底显白花或者反之。在蜡染中也有彩色蜡染,多是红色与黄色的运用,红色的染料来源于茜草,黄色的染料则来源于栀子花或者槐花。蜡染图案有动物纹、植物纹与几何纹,图案的布局多为中心式构图、对称型构图,这些图纹赋予靛蓝服饰色彩效果和艺术效果,蓝色的宁静之美与刺绣色彩形成互补之美,使服饰靓丽于形,醉美于心。
湖南少数民族在刺绣装饰中擅长抽取纹样的局部或单个纹样,经过放大、缩小、扭曲处理后,以聚合发散的组合形式装饰在服装的背部、前胸位置,能够强化局部的视觉和色彩装饰效果。在进行刺绣装饰设计时,湖南少数民族人们通过斜裁、不规则分割等裁剪手法,使装饰纹样结构随着裁剪的部位不同而发生改变,并为装饰部位的内空间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为服饰色彩装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