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量不一各族女子广泛使用,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重量不一各族女子广泛使用,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头簪可分为头部、中间段、尾部三部分。头簪重量为三、五、七两不等,在各少数民族女子中普遍使用,题材以花、鸟、蝶为主,或单独或成束,繁简疏密造型略为不同。头簪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既有用錾刻技术簪出的各种花草、太阳图纹,也有用拉丝技艺制成的各种花形、心形形状,上面还嵌有圆形银珠。

(1)头簪

湖南各少数民族的头簪形态各异,头簪的样式非常多,各个民族的头簪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头簪为不同形状的条形体,但它的基本结构相似。头簪可分为头部、中间段、尾部三部分。头部呈四角宝塔状,基部与顶端互相连接中间段的为簪,中间段为棱柱体,尾部为棱锥形。头簪重量为三、五、七两不等,在各少数民族女子中普遍使用,题材以花、鸟、蝶为主,或单独或成束,繁简疏密造型略为不同。头簪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既有用錾刻技术簪出的各种花草、太阳图纹,也有用拉丝技艺制成的各种花形、心形形状,上面还嵌有圆形银珠(图5-4)。

图5-4 各种形态的头簪

(2)银梳

银梳系插在发髻上的银制梳子,形状同木梳,既用以梳理头发,又可以作装饰品,两边各用一根链子连着一根简易簪子。银梳被各少数民族妇女普遍使用,她们一般在头顶盘一个发髻,将银梳从后脑勺插入,再将两边的簪子插进发髻,这样既可以固定发髻又能固定银梳,使发髻和银梳不容易掉下来(图5-5)。还有一种银梳是带插花的银梳子(图5-6),这种银梳上嵌有许多花束,花束上有叶子和花形状的小碎银片。一般带插花的银梳子两头是没有带链子的簪子的,佩戴时只需要把梳子插在发髻上就行。侗族有“男人离不开刀,女人离不开梳”的俗语,就是对侗族妇女头不离梳的形象概括。侗族女子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头发,把辫子打理得整整齐齐,转于脑后,然后插上银梳方才出门下地。这样显得干净利索,充满活力。银梳子有的用纯银制作,有的兼用银木制作。银木梳子是用薄银片包扎木梳子,银片上有精致的花纹图案。

图5-5 银梳子

(www.xing528.com)

图5-6 带插花的银梳子

(3)耳环

耳环是少数民族妇女吊于耳朵上的一种银制装饰品,种类繁多,有“细圈耳环”“联吊耳环”“翡翠耳环”“滚耳环”“棱角耳环”“梅花耳环”“六棱形耳环”“银链苞耳环”“吊苞耳环”等,还可分为悬吊式、钩状式、环状式、圆圈状式等等。这些耳环都是妇女在结婚、喜庆、做客、集会等活动场合所戴的银饰品。这些耳环中最轻的约一钱,最重的达二两。有的女子从姑娘时就戴上一两余重的“长吊滚耳环”,昼夜不离,一直到老,因此许多老人的耳洞比较大。湘西苗族还有茄子形耳环,造型逼真。

少数民族女子酷爱耳环,几乎人人都有耳洞,她们往往从三四岁起就开始扎耳洞。一般是晚上干完农活,由妈妈或者奶奶将一根绣花针放在桐油灯上烤,进行高温消毒。扎耳洞之前会先揉搓耳朵,直到搓红,再将高温的绣花针直接穿破耳朵。因为没有麻药,过去在家里用绣花针穿耳还是比较痛的,穿完之后在耳朵上抹上桐油,再将一根细茶叶棍或红绳子穿过耳朵,使耳朵不再弥合,等到五六岁之时就可以开始戴“细圈耳环”了,到姑娘时又加戴一两来重的“联吊耳环”,待三十岁才改戴“滚耳环”或“翡翠耳环”。

白族的耳环造型十分讲究,有瓜子耳环、蛾眉豆耳环、茄子耳环、弯月形耳环、泡泡耳环、穗穗耳环、圈圈耳环等等。后来又出现了新型蚂蟥式金耳环,多为中老年妇人佩戴。[1]

土家族妇女也十分喜欢银耳环。据清《永顺府志》记载,土人男女“喜垂耳圈,两耳累然”,清《龙山县志》也记载妇女喜垂耳环,两耳之轮各饰之十饰”,民国初年《永顺县志》记载“男女耳留垂环,大者如镯,以多为胜”。土家族耳环与其他民族耳环有明显差别。湖南永顺县老司城发掘的土司夫人陪葬品中,有当时妇女的金簪、耳环、金花等首饰,耳环又粗又大,有的由几个圈圈连环套在一起。土家族男子也戴耳环,只是不如女子耳环那般大,材质为银,只戴左耳。在土家族一些地方留存着“穿耳好养活”的习俗,一些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由家里人扎上耳洞,戴上耳环,保佑身体平安。土家族儿童银饰比较丰富,童帽的造型各异,帽上都有各种银链、银牌、银铃作装饰。

(4)银童帽

由于银子在苗族人心中有辟邪驱鬼的功能,因此苗族也有给儿童的帽子镶上银饰的习俗。银子是钉在帽子上的,图案造型多为鱼、狮、蝶等,也有“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致,更是蕴含了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期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