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是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它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民族文化独特的载体。湖南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银饰,在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地区,群众对银饰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银饰的佩戴上也极为讲究。
苗族的银饰历史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苗族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与炎、黄二帝征战中原时穿着“铜头铁额”。《世本·作篇》中记载:“蚩尤以金作兵。”这里的“金”指的就是金属,即青铜器,因而蚩尤被人们认为是金属兵器的创始人,也说明了当时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曾在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和湖南辰溪、麻阳的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古铜矿开采。汉文献《新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东谢首领谢元深率各支首领进京朝贡:“东蛮酋谢元深入朝,冠乌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縢,著履。”这是对当时苗族服饰的描写。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描写苗族“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说明银器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苗族人民经过漫长的研究与实践,将苗族银饰的工艺逐渐完善,掌握了精湛的银饰制造工艺。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有苗族先民运金运银铸造撑天之柱和日月星城的场景。苗族的各种酒歌、嘎别福歌、情歌、故事与传说等,都与银饰息息相关。
在“隔山听见喊,走路却要大半天”的大山深处,当生活相对安稳康定、经济有所发展之时,湘西苗民们便用山货同汉族人换取银质钱币,再请老银匠、手工艺人给家里女子制作华美富贵的银饰。这是他们一种朴素的理财观念,也是为什么苗族银饰品种、款式如此齐全繁多、内涵又是极为丰富、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原因之一。从相关史料来看,苗族银饰是从明代开始大量出现并普及的,流行于清代,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社会背景来看,明代以前,苗族以佩戴铜饰为主,佩戴银饰的较少,饰品款式也相对简单。明代之后,苗族聚居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银币作为流通货币慢慢普及,大量白银的涌入为加工银饰提供了充足的材料。银饰佩戴在身上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以作为财物,方便携带。其二,从锻制技术上看,铜饰与银饰的制作技术大体相同,铜的冶炼工艺为后世金属银的冶炼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会制作铜饰的艺人,也较快就学会了银饰的制作工艺,加上吸收汉族发达的手工艺技术和苗家人对饰物本身的喜爱,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发展迅猛。
侗族自古以来也有以银为饰的习俗,一身银光闪闪的盛装令人羡慕不已。侗族妇女头戴银花冠、银簪子、银簪花、银梳、银钗,颈挂银项圈、银项链,手戴银镯、银钏、银戒指,耳吊银耳环,全身银饰有的重达十几斤甚至二三十斤。她们的银饰佩戴以多为美,以多为富,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示着荣华和富贵。(www.xing528.com)
土家族历来崇尚节俭,不喜奢华,相对于苗族、侗族,土家族的银饰相对简单。但土家族的姑娘也喜欢银耳环、银手镯、银簪子、银项链等。不仅女子喜欢,男子也一样喜欢,民国时期,湘西永顺、龙山一带的男子还保留着打耳洞,戴银耳环、银手镯的习俗。男子在年满十五岁时,家长会给他打一个银戒指戴在左手上以保平安,结婚时,男子的黑色礼帽上以银链子做装饰,有时帽檐上还要插两束银花。女子成婚时,精致的银镯子、银链子、银耳环、银发饰都是娘家精心准备多年的嫁妆。有时妈妈手中的老银手镯,还会给女儿、外孙女,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以做留念。
在瑶族的传统文化中,银器象征着光明正气。他们佩戴的银器主要集中在头冠和衣饰上,此外银链、牙鞘、银簪等银饰工艺水平也很高。江华、宁远等处的过山瑶喜欢做一块上面有精致图案的银牌镶在胸前;花瑶妇女也喜欢佩戴耳环、锁链、银铃,腰挂银牌,胸前也佩戴錾刻有各种花纹的银牌。
这些民族的银饰工艺品非常丰富,在造型设计和工艺制作上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水平。每当举行盛大的民族民俗节庆或宗教集会时,就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银饰展示会,各式各样或精巧、或古朴、或华丽的银饰点缀在人们的节日盛装上,千姿百态、熠熠生辉、相映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