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刺绣是绣针将彩线(丝、绒、线)以设计的花样为准,按照一定的图形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刺绣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南刺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1]
湖南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辽阔的地域,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呈现出支系众多、纷繁多姿的局面。湖南刺绣技艺与各个民族文化交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苗族服装自古有“无装不彩”的美誉,苗族刺绣有平绣、破线绣、辫绣等,无论衣袖、裤边、下摆还是围裙都绣有精美的图案。土家族刺绣与苗族刺绣区别不大,主要用在童帽上。侗族的刺绣以辫绣、绕绣为主,用在孩子的背扇和围腰上。瑶族刺绣类似苗族刺绣,主要用在童帽和枕头上。不同的地域文化赋予了湖南地区刺绣艺术千姿百态、斑斓厚重的特性。刺绣记录着各民族的历史与变迁,用不同种类的绣法描绘出了一幅幅细致精美的历史画卷。(www.xing528.com)
据研究,湘西苗族的服饰刺绣习俗源自南蛮的文身习俗。《汉书》载南蛮“断发文身,以示与龙蛇同类,免其伤害”。东汉的《风俗通义》中记载,上古时期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帝喾的女儿“辛女”下嫁盘瓠,“织积木皮,梁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远古时期苗族人在野外劳作时容易受到猛兽毒虫的攻击,于是妇女们在头、胸、手、脚等部位文身,表示自己和蛇类是同类,免遭它们的毒害,后来通过刺绣、编织等手段,将这些图案从皮肤上转移到服装上。随着苗绣的兴起,剪纸应运而生,形成了与刺绣相伴发展的姊妹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