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广西、贵州的侗锦—中国最好的服饰民俗

湖南、广西、贵州的侗锦—中国最好的服饰民俗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清代,侗锦已远近闻名,其中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等地的侗锦为最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侗锦的传承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衰落,仍然生机勃勃。2008 年,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加强,侗锦正逐步走出国门,享誉国内外。在一代代妇女的传承和创作中,侗族织锦艺术日臻完美。

湖南、广西、贵州的侗锦—中国最好的服饰民俗

贵州黎平县的侗族地区流传着一首《盘古歌》,歌中唱道:“请静听我唱首盘古歌,回忆往事都有根源,……我们祖先原来是猿人,树叶置作衣……要代、玉美置棉布,去那树皮才穿上好衣服,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他教缝,我们穿的棉布开始都是他种,棉苗独根秧在地中央,结棉桃用口袋去装,早晨压籽晚上纺纱,拉起来柔软盖整个地方,上织布机梭子两边摆,做成许许多多衣裳,穿上棉布服装特别感到温暖,剪根包头帕包头感到特别暖和。”[3]歌曲表达了侗族人民对本民族侗锦工艺起源的认识。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研究湖南侗锦的发展源头,我们只有通过在侗族地区流传的故事、传说进行考证,或是从侗族地区零星出土的文物进行推断。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族百越的时代。《百越民族史》中记载,1979 年在江西贵溪发掘的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人墓穴中,就有各种织布机的配件,其中的夹布棍、挑经刀、打纬刀等,与现今侗族地区正在使用的织布机配件极其类似。侗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罗谷纱”的记载,在古代东方民族中,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南蛮”“好五色衣服”。这里的“南蛮”是中国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侗族先民。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也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这里的“僚人”主要是指以壮侗语系先民为主体的南方少数民族。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时,靖州等地纺织的斑细布、白练布、白绢等均负盛名,有的成为朝中贡品。这说明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织品和服饰的色彩搭配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根据庄子逍遥游》所说,百越人有“断发文身”之俗。[4]“文身”原是在皮肤上刺图案,目的是使蛟龙害怕,以防水患,种棉织布后,逐渐发展为在衣服上织绣纹饰,这种古老的习俗,不断刺激着百越织绣艺术的发展。今天的越裔民族(如侗、黎、壮、布依族),大多保留了古越的纺织工艺,并且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织绣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瑰宝。

明清时期,侗锦进入发展繁荣时期。这期间,侗族的传统文化日趋发展成熟,侗族妇女编织的侗锦构图精美、图案纹样繁多、色彩艳丽、工艺精细巧妙、品质优良,受到人们的赞誉。在明初,浙江上虞顾亮滴五开卫(今黎平)作《侗锦歌》云:“郎锦鱼鳞文,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茵,郎锦裁侬被;茵被自两端,终身不相离。”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黔记》中称赞“侗女肤妍工剌锦”。到了清代,侗锦已远近闻名,其中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等地的侗锦为最好。康熙年间胡奉衡在《黎平竹枝词》中写道“峒锦矜夸产古州”“松火夜偕诸女伴,纺成峒布纳官租”。乾隆年间,张应铭有诗赞美侗锦云:“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可见,侗族织绣品在唐宋时就已有名气,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侗锦的传承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衰落,仍然生机勃勃。2008 年,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不仅民族传统与生活习俗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侗锦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和保护传承好侗锦文化,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即使今天,侗锦仍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加强,侗锦正逐步走出国门,享誉国内外。正如《侗族礼俗歌》所唱的:“青布、蓝布拼成方块花,红绒黄绒连成‘百岁块’,纯质的白银塑出群仙图。绣出的人群能把歌堂踩,绣出的百鸟能歌唱,绣出的黄狗把尾摆,绣出的蜘蛛会牵丝,绣出的杜鹃把花开。”在一代代妇女的传承和创作中,侗族织锦艺术日臻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