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侗族服饰款型—服饰民俗中的湖南侗族男女装

湖南侗族服饰款型—服饰民俗中的湖南侗族男女装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湖南省境内的侗族为整个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衣便成为侗族非常有特色的男子盛装。侗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分两种款式:一种对襟窄裤式,一种右衽短衣宽裤式。侗族女装①侗族女盛装湖南南北侗族服饰各具特色。侗族女便装按款式主要有交领式、对襟式和大襟衣三种。

湖南侗族服饰款型—服饰民俗中的湖南侗族男女装

(1)湖南侗族的起源

侗族在湖南省主要分布于怀化市的新晃、通道、芷江靖州和邵阳市的城步绥宁等县,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省侗族总人口数约85.50 万。侗族自称为“干”,即住在“峒”里的人的意思。侗族人还以“金佬”“绞”“金坦”等互称。侗族人也以服装颜色分为“干帕”(蓝侗)、“干巴”(白侗);或以居住地域称为“三宝侗”“天府侗”等。就湖南省侗族而言,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烂泥冲及芷江侗族自治县的大部分侗族自称“金坦”,而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河流域等地的侗族则自称“金绞”。[3]

侗族是先秦百越的后裔,秦时以其居地统称为“黔中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现今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湖南省境内的侗族为整个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侗族的族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来自骆越地区,也有民间流传的来自江西、广西梧州,等等。

侗族根据侗语方言语域分为北部侗族方言区(简称“北侗”)和南部侗族方言区(简称“南侗”),以贵州锦屏的启蒙镇(婆洞)为界。启蒙镇以南为“南侗”,在贵州主要集中在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在湖南主要集中在通道、靖州等地;在广西主要集中在三江、龙胜等地。启蒙镇以北为“北侗”,在贵州主要集中在锦屏、大同、剑河、天柱、三穗等地;在湖南主要集中在新晃、芷江等地。

(2)侗族男装

①侗族男盛装

图2-1 通道芋头芦笙

侗族男盛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芦笙衣(图2-1)[4]。芦笙衣又称“百鸟卉衣”“百鸟衣”。芦笙衣是古代侗族族群首领穿的服装,后来演变为在祭祀、庆典中演奏芦笙的专用表演服。芦笙衣便成为侗族非常有特色的男子盛装。侗族村寨每逢重大节日举行欢庆活动时,芦笙队员们都会穿着芦笙衣进行芦笙表演。芦笙衣款式和形制很有特色,款式上留有远古时期侗族先民遗风,飘带裙以树叶、皮毛、草藤串结而成,有挑织精美图纹。芦笙衣的外面穿用侗布制作的马甲,衣的形制有左衽式、右衽式、对襟式和包裙式等。衣服上满饰日月星辰、龙凤鱼蛇等图案,背襟多绣“双龙抢宝”图案,花纹、叶龙、花龙和太阳是常见的题材。下身是侗锦和侗绣缝制的双层花带裙子,衣服的下摆处有一圈绣花的小花带,花带有十二条左右,绕腰一周,花带上挂着许多羽毛,并用珠串相连。当男子吹着芦笙载歌载舞时,芦笙衣的羽尾飘起,让人惊艳不已。

②侗族男便装

侗族男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改土归流之前,侗族男子都着裙装,后来逐步演化成着裤装:上衣对襟,直领窄袖,包头帕。侗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分两种款式:一种对襟窄裤式,一种右衽短衣宽裤式。对襟窄裤式是侗族男装的普遍款式,直领、对襟、窄袖、布扣,随着年龄不同,扣子的数量和口袋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侗族青壮年的服装一般有九至十一粒扣子,两个上衣口袋;侗族老年人的服装一般有五至七粒扣子,三个上衣口袋。裤子一般是宽裆窄筒,老年人穿的要宽松些,裤筒也宽一些,扎绑腿,穿草鞋。一些偏僻的侗族地区还保留了更为传统的右衽短衣宽裤式款式,上衣一般无领右衽,有五粒扣子,钉铜扣或布扣,没有口袋,下装为宽裆宽筒便裤。过去,侗族人冬天不穿棉衣,叠穿多层单衣以御寒。侗族冬装用上等莨布制作,款式为对襟窄袖,衣扣排列整齐,依次敞开,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到穿了几件衣服。同苗族一样,侗族人将单衣一层一层地往身上穿,穿得越多越显得家庭富有,越显得家里的女主人勤快能干,多的可以穿十几件。

(3)侗族女装(www.xing528.com)

①侗族女盛装

湖南南北侗族服饰各具特色。分布在芷江、会同、新晃一带的北侗,由于交通较为便利,生产力水平较高,长期与汉族杂居,服饰受汉族影响较深,大部分妇女不穿裙装穿裤装,裤子颜色以蓝色、黑色为主,服饰款型简洁,上衣为蓝色右衽大襟衣,右衽有花边装饰,着长裤,包头帕,系围腰,捆腰带,常戴环形大耳环。北部侗族的服装一般无刺绣装饰,盛装与便装的区别不大,盛装只是在便装的基础上佩戴一些银饰作为修饰,有的地方加上挂了银饰的红腰带用以区别便装。分布在通道、靖州一带的南部侗族地区因为地处深山内陆,交通欠发达,因此保留了古老的侗族传统裙衣服饰(图2-2)。这一带的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精美,衣襟和衣袖都绣有十分精致的马尾绣。图案大多以祥龙瑞凤为主,以各种纹样为辅,例如水云纹和花草纹,下身穿百褶裙,脚踩翘头花鞋,头戴银冠,脖颈戴银项圈,项圈、耳环、手环、腰带等各式各样的银饰令人眼前一亮。侗族女装的传统下装原本是长筒裙而不是百褶裙,由于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进入了山区生活,长筒裙窄而长,不利于在山区行走及劳作,因而侗族妇女吸取了其他民族的下装优点,用百褶裙替代了长筒裙。

图2-2 侗族四十八塞女盛装

②侗族女便装

侗族女便装较为简单,大多穿深黑色百褶裙,由于侗族生活的地方炎热潮湿,穿短裙不穿绑腿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穿上绑腿又容易闷热,因而一些地区的侗族妇女在穿短裙的同时还会穿长裤。这体现了侗族妇女的衣着习俗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的。侗族女便装按款式主要有交领式、对襟式和大襟衣三种。

交领式。上衣无领,左衽无扣,只在左侧腰间用一条布带相系,衣长过臀,常系胸襟,颈部吊银链。下装婚前穿裤,婚后穿细褶裙,扎裹腿,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渐改为穿长裤。甘溪、坪阳、坪坦、黄土一带的妇女服装就属于侗族比较古老的宽松型交领式左衽款,保留了百越古族遗风。

对襟式。上衣直领,无扣无带,常以一方围裙系于腰部,过去衣长及膝,后来逐渐改短,衣袖瘦长窄紧,内配紧身绣花胸兜,胸兜用带子系住,下装一般是百褶裙或长裤,裙长至膝,扎绑腿或裹布套,足穿船形鞋或绣花勾鞋。春冬季时,外面套一件琵琶襟或右衽衣,绾扁髻或盘髻,用木梳固定于头后,如出嫁、赶坡会或逢节日时会着盛装,戴上项链、项圈、手镯、银耳环及银梳等全套银饰。对襟式主要流行于坪坦、高铺一带,这一带原属广西三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归属于湖南,所以这一带妇女的着装习惯仍与三江保持一样。20 世纪早中期,通道一带侗族女子的盛装,上衣为琵琶襟,领襟及袖口为其重点装饰部位,镶绣彩色布边及织锦边,并绣饰有双龙抢宝、花草、蝴蝶等纹样,马尾绣工艺,配色和谐俏丽,下为百褶裙,百褶裙不过膝,裹绑腿。

大襟衣。衣长齐臀,无领或矮领,大多为蓝色或深蓝色上衣,并以白色绒布条镶边,冬季时,穿三到四层外套夹衣,围腰裙。夹衣由三种自制的不同面料做成,一是用浅蓝色侗布做里料的“夹衣”;二是以侗织棉绒布料做里料的“棉绒衣”;三是以现代机织的棉绒面料做里料的“洋绒衣”[5]。独坡、播阳及团头、地阳坪一带女装多为右衽大襟衣。新中国成立之前,中青年妇女穿裤装,老年妇女大部分穿裙子,扎绑腿。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改为穿裤装,不扎绑腿。右衽大襟衣是通道境内最为普遍的款式,虽然款型基本一致,但每一个地区又略有区别。

(4)侗族童装

童装是侗族服装中的精华。侗族擅长织锦,儿童的衣、裤、帽、鞋、背袋常常用侗锦做成。侗族儿童围圆形坎肩,穿马褂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