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服饰民俗:历史封建社会中的服装色彩规定与民间染色经验

中华服饰民俗:历史封建社会中的服装色彩规定与民间染色经验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服饰多姿多彩,在古代封建社会,服装的颜色除了有装饰功能之外还有显示身份等级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色彩的要求各有不同。宋中兴年间规定了“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的官服色彩,各级不得僭越。苗族妇女经过长期实践,在用各类植物染色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又称为赤色,红色在民间印染中使用最为普遍。采用靛叶制作,过程烦琐。

中华服饰民俗:历史封建社会中的服装色彩规定与民间染色经验

中华服饰多姿多彩,在古代封建社会服装的颜色除了有装饰功能之外还有显示身份等级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色彩的要求各有不同。商周时期,不同服装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阶级,黑色代表奴隶,朱红、鹅黄等鲜艳颜色是专门为贵族织造衣服的,赭色、褐色是平民多用的颜色。到了隋唐,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色,平民着装更有严格规定,各个等级官员的服饰也需严格按照颜色划分。宋中兴年间规定了“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的官服色彩,各级不得僭越。多种颜色的汇聚形成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绚丽华服。明代的《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记载了57 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雪宦绣谱》一书中出现的颜色名称多达704 种。明清时期,我国在染料制作和染色上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湖南少数民族喜欢在蓝色上面加上红色或者黄色,各种颜色相辅相成,简约华美

苗族有自己独特的可以用来染布的植物。苗族妇女经过长期实践,在用各类植物染色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中原染布用的植物,例如茜草栀子、槐等功能相似,但是大多数染料还是苗族特有的,染色手法也不同。中国古代的染色原材料大都以天然矿物或植物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颜色。

红色。又称为赤色,红色在民间印染中使用最为普遍。起初红色用赤铁矿进行染色,但其固色性较差,后来换用一种红泥巴,价廉易得但是固色时间短。有很多植物原料可以用来做成红色染料,例如高粱籽粒的壳儿,熬制出来的红色比较淡;猫爪刺和茜草的根,熬煮都可以得到红色染液。此外,自周朝起,民间还用椿树皮、茵草等野生植物制作红色染料。将它们切成段放入水里,用小火慢煮,熬到锅里的水变为红色时,捞出椿皮草渣,再把织布放进锅里,翻搅织物使它受色均匀即可。如要深色,则浸泡时间加长或反复浸染多次就可以。

蓝色。采用靛叶制作,过程烦琐。先用靛叶制作“靛精”,然后把“靛精”放入染缸制作染液。当染液呈现深绿色时,放入石灰和适量的糯米酒。染的时候,浸泡的次数越多,蓝色越深;浸泡的次数越少,蓝色越浅(月蓝)。染完之后把布料放在通风处进行氧化,再用醋固色。

青蓝色。又称蒸青。先准备一盆新鲜猪血,加入冰块,然后把用靛叶染蓝的布放里面浸泡,拿出后用火蒸干,再将布浸入靛蓝染液进行二次上色。多数上色手法都为煮或浸染,为了固色,在染的过程中都会加入碱性物质,例如石灰水、桐籽壳灰或草木灰水。染液的酸碱度pH值以9 到10 为宜,染匠们一般直接上手摸一下,感觉打滑就可以了。添加媒染制剂是使植物染料的色素在棉纱上固着并显色,因许多植物染料本身就含有媒染因子,不同的媒染剂可显出不同的颜色。通常使用的媒染剂有铝、铁、铜、锌等,属金属盐类。实际上民间的所谓媒染剂比较简单,来源自然,明矾是铝媒染剂,而铁锈加醋就成了铁媒染剂,等等。染色后的织物纱线大多数还需露天放置2~3 天稳固颜色。蚕丝的染法与棉布大同小异,但往往需反复次数更多,还需加明矾固色定性。

黑色。关于黑色历代都有说法,秦始皇崇尚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为黑;魏晋时也崇尚黑,因此当时建康(今南京)以染黑而著称,但在其他一些朝代,如东晋和唐代则以黑色为低下,穿黑衣即“皂衣”者为平民百姓。把蓓子磨成粉放进水里熬制,加入少量碱,放布的时候加入明矾就会变成黑色。(www.xing528.com)

褐色。使用的原料为杮子。褐色染料的提炼既可以使用未成熟的柿子,将果皮和果肉榨汁后,直接涂在布料上,再经过石灰的染制后,可以得到深褐色;也可以直接提取茎叶,用文火慢煮,把其中所含的色素煮出,再与铁离子化合物反应得到赭色或咖啡色。

白色(漂白)。漂白的原理很简单,将布料放进加有碱性物质的水中浸泡或煮沸,例如石灰、牛粪等。多次拍打或在染液里反复浸泡,直到漂白。

玫瑰红色。使用的植物为苋菜,苋菜根部汁水多,在锅里熬煮可变为玫瑰红色。

紫色。紫色在我国古代代表着雍容华贵。用紫草提取紫色染料的方法,我国南北方都有。紫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富含紫色物质,主要从其根部、茎部提取染料。

黄色。野生植物黄栀子是一种小灌木,果实放在锅里煮烂可以煮出明亮的黄色。也可用一种叫黄荆条的小灌木皮,煮染成黄色。除了黄栀子,民间使用较多的还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俗称酸酐,取其根熬水煮成黄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