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多是中老年人操作。一般是织白布做坯布,染色后做衣服。织布机有一个单人床那么宽大,一般放在家中的阁楼上或主妇卧室采光比较好的地方。织布机的种类较多,各地织机的结构稍有差别,主要以平织机(图1-2)和斜织机(图1-3)为主,一些地方也有卧织机。平织机主要纺平布和方格布,斜织机可以织锦和织平布。平织机的主干骨架与地面平行,呈长方形,高约一尺六寸,长约四尺七寸,宽约一尺六寸。斜织机的主干骨架前高后低,机身与地面约成25 度角,经轴架在前立架间,用卷布轴来收缩纱线,织布时一长一短的两块踏板(杆)在脚踏的重力作用下分别带动综丝进行纺织。卧织机属于一种踏板织机,利用织机的踏板将一层开口的综丝控制住,再搭配竹扦搭,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固牢靠。
图1-2 平织机
图1-3 斜织机(www.xing528.com)
织布机作为织布的生产工具,在过去每户人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侗族自从祖先开始穿棉织品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织布机。侗族织布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侗族古歌《当初歌》唱道:
这首歌所阐述的意思是:人类最初没有衣裳穿,是“萨样”——侗族的祖母神缔造了棉纱和衣裳。托“萨样”的福,人类告别了以树叶蔽身、草叶遮体的历史。歌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棉纱、棉布最初产生的时间,但说明了置棉置布的人是当初的“萨样”。[10]据考证,侗族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会种植葛麻,会使用织布机。虽然纺织工序复杂,但每当农闲时,随便钻进一家老妇人的农舍都可以看到纺车在飞快地转。织布对妇女们要求较高,心灵手巧才能织出好布。侗家俗语说:“Banl weex ongl lainaengc jaenl yav,Miegs weex ongl lail naengc beenl jal。”[11]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看男人耕的田就知道他是不是会干活,看女人织的布边缘整不整齐就知道她能不能干。所以侗家的姑娘都非常用心地学习纺线、织布,讲究精益求精,个个都是织布能手。在过去,小伙子娶媳妇,除了看姑娘是否会干农活之外,会不会纺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标准。姑娘纺线、织布不仅关系着一家人能否自给自足、抵御寒冬,也是小伙子在外炫耀媳妇能干的“面子”,遇到家中日子过得拮据时,还能靠着纺织技术贴补家用。勤快能干、心灵手巧的姑娘在寨子里很受欢迎。因此,家中的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由母亲手把手地教纺线、织布,每当农闲时家家户户都会传出织布机的声音。小姐妹们在一起聚会时会讨论纺织技巧,互相比较谁家的线纺得更细,谁家的布织得更密。婚嫁迎娶时,姑娘们会把她们织的布、绣的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见纺织在当地女性心中的重要性。
纺布时,先要确定好所织布的长度,根据布长来理线,然后在一定的距离插上木杆,确定两头位置。将缠线盘上的棉纱前端抽出来,将线头逐列排好,在两头木杆之间来回拉,直到将所需的纱全部排列好为止。接着理顺好纱线,将纱线有序地相互交叉套挂在织机的“齿”上,然后与织布机上之前拆下来的旧布头连接,以纱的头端为起点,将纱线全部卷起来,并压入卷架的卡槽里作为纱头,安放竹筘的木架上悬吊臂端,借木架的自重用手来回摆动以推纬、打纬、紧纬。将穿好的棕、筘分隔之后,把经纱卷在经轴上机后,拿一个木头的长柄卡在卷轴的角上以控制车转动吐经,一只手转动卷布,另一只手扯着经纱,操作时双脚踩着两块踩板,使两根上下所扣的经线各往上下拉开,张大梭子来回的路线,于是一手忙着织布,一手麻溜接布,接着把挂在木架子上的竹筘拉下来紧纱。如此,根据穿梭情况的需要,左踩右放,右踩左放,灵活运用,两组经纱跟着一起张开,相互交替;两手更是如飞如舞,轻巧自如,有条不紊,得心应手。此外,在织布过程中除了上述操作,还有很多细节。其中为了保持布面宽窄一致,用一适当的篾片呈弧形绷紧布面,每织上一节布将之跟着前移。当不便于操作的时候,抽出布卷上木梢子转动布卷,将此节布卷入布卷里。为了便于穿梭,每当放过来一节经纱都用涂了蜡的蜡杆上一次蜡。梭槽内的经纱管上面的棉纱用完之后,予以更换。而备用的经纱管上面的棉纱全部用完之后,另行缠绕。织平布一天大概可以织三至五米,除了织白坯布,湘西一带的苗族老人还喜欢织花布。要织花布,则需要将浆好的纱线直接染色再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