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莱文1947年出生于美国,1969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艺术类专业,1973年毕业于该大学的美术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莱文取材于现代艺术史中的图像和物品,并对这些著名作品加以复制与挪用。从沃克·伊文思、阿尔佛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照片,到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杜尚(Marcel Duchamp)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再到抽象绘画,莱文通过对艺术作品大量地复制、挪用,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机械复制时代对于作品唯一性的解构与重组。
莱文的代表性作品《沃克·伊文思之后,1-22》,于1981年在地铁画廊的莱文个展上展出。这件作品是莱文从沃克·伊文思的摄影画册上复制下来的。沃克·伊文思作为美国农场安全局的摄影师,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拍摄了大量有关美国经济状况的照片,包括农民的居住、生活、家庭等状况。从他的照片,反映出当时美国农民贫苦的生存状态。莱文复制伊文思拍摄的农村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状况(图6-5)。
莱文通过这些照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品的原创性、著作权、艺术谱系等作品背后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原作、什么是复制的问题,同样在莱文的作品《库尔贝之后,1-18》(2009)被提出来。库尔贝这幅作品原题为《世界的起源》(1866),画面中展现的是一位女模特的躯体和阴部,库尔贝以比喻的手法呈现出他的思考。莱文使用这幅名画的复制品,将十八张明信片组合在一起。同样的,在《苦艾酒,1-12》(1995)作品中,莱文挪用了德加画于1876年的同名绘画作品《苦艾酒》。这幅画描绘了德加的画家朋友和一位女演员坐在一起的场景,而这幅作品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低俗的。经过一百多年后,莱文通过对原作的复制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幅画的社会含义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在《卡尔·布洛斯菲尔德之后,1-20》(1990)作品里,面对布洛斯菲尔德的植物照片,莱文通过这些植物和花朵的照片表现了自然性的一面,在文化与自然之间寻找二者的联系。(www.xing528.com)
这些原作本身是对植物的属性和结构所做的研究,则通过复制品提出“什么是自然”的问题。除复制著名的照片,莱文也利用现代艺术史里的绘画作品、雕塑和装置作品进行模仿。她没有直接仿制原作,而是通过描摹、模仿、挪用的方式,对现代艺术史里的作品重新组织。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复制摧毁了物件本体的神圣性,物品的唯一性不再被一人所拥有,通过复制也同样可以令其他的人感受其中的体验。
在我们这个时代,图像、视频、建筑、服饰等物品都可以被用来复制,我们的数字技术更是帮助人类达到了这样的复制高度。莱文的作品中,以重复为手段,加重了复制品多重重复的观点,她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在她的摄影、装置等类型的作品中,并以时代和社会背景的转换为依托,从时间的角度为观众提供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受众心理体验。
图6-5 沃克·伊文思之后 19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