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影响研究成果

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影响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方强调,定居点问题为巴以和谈的主要障碍,拒绝在以方完全冻结约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之前恢复和谈。1.严重侵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以色列当局侵占东耶路撒冷并修建犹太定居点,严重损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在东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定期拆除没有许可证的房屋。其中,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是3︰1。

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影响研究成果

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建设犹太定居点使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解决变得更为棘手、复杂而敏感,对巴以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是巴以和谈中无法绕开的一个难点,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都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耶路撒冷。以方为了独占耶路撒冷,在东耶路撒冷推行定居点建设计划。巴方坚决反对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认为以色列在196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进行的任何新的建设项目招标活动都不合法,要求以色列全面停止定居点建设活动。巴方强调,定居点问题为巴以和谈的主要障碍,拒绝在以方完全冻结约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之前恢复和谈。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则经常将定居点作为优先打击目标。

1.严重侵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

以色列当局侵占东耶路撒冷并修建犹太定居点,严重损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

“六·五”战争之后,以色列当局在原本属于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安置犹太移民,改变耶路撒冷的人口结构。以色列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手段占有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资源:[66]没收国有土地,即那些登记在约旦名下的巴勒斯坦土地;[67]那些离开耶路撒冷、加沙、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③低价从巴勒斯坦人手中购买或租用土地;④以用于军事目的为名,没收巴勒斯坦土地。①巴勒斯坦人的农田被征用、房屋被拆除,用来修建犹太定居点和道路,并禁止他们进入,从而严重侵犯了巴勒斯坦人的人权,以及土地、住房、福利和经济等基本权利。

在耶路撒冷市政规划建设方面,巴勒斯坦人遭受不平等待遇,致使其住房短缺和居住环境恶化。

耶路撒冷市政府在市政规划上限制巴勒斯坦社区的发展,如不制订巴勒斯坦社区的建筑计划,将巴勒斯坦土地储备划归为禁止施工的自然保护区。当局允许在巴勒斯坦居民区的建设比例一般在35%~75%,而在犹太社区则达到在75%~150%之间。[68]换言之,东耶路撒冷新开工的犹太住房往往数倍于阿拉伯人新建住房。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很难获得建造房屋的许可证,致使其住房严重短缺。这项政策导致了一种普遍现象,阿拉伯人不得不“擅自”建房。大量未经授权的和市政计划外的巴勒斯坦居民住房受到拆迁的永久威胁。在东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定期拆除没有许可证的房屋。据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一位前委员沙拉女士统计,1980~1994年,东耶路撒冷有300幢巴勒斯坦人建造的房屋被以色列推土机夷为平地。[69]

许多巴勒斯坦家庭既不能获准建盖新居,又无力负担租房的巨额费用,不得不另寻立足之地,栖身于约旦河西岸等其他地方。耶路撒冷,这个一向以巴勒斯坦人居多的城市,犹太人的数目首次超过了巴勒斯坦居民人数,即犹太居民16.4万人,巴勒斯坦居民15.55万人。其中,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是3︰1。[70]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尚不确定。按照以色列法律,住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放弃原有的约旦国籍,将自动获得以色列国籍;但大多数巴勒斯坦人拒绝接受以色列国籍(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承认以色列的占领),因此只拥有永久居住权。他们可以在以色列自由行动,但假如他们移出以色列(比如搬到巴勒斯坦地区),他们将失去这个权利,不得再移回。因此他们无法访问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亲友,即使那些亲友就住在几千米外的西岸。根据1996年以色列内政部做出的规定,西岸为境外地区,任何在西岸定居的耶路撒冷居民将被剥夺永久居住证,失去耶路撒冷户口[71]另一个有争议的事情是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前没有在人口普查中记录到的家庭成员的地位。假如他们要回到东耶路撒冷与他们的家庭团聚的话,他们必须得到以色列内政部的批准。巴勒斯坦人抱怨说以色列当局任意拒绝申请,因为他们想限制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当局说他们对待巴勒斯坦人是公正的。这些争议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权组织经常批评的地方。

近年来,阿拉伯人居住区的房屋、道路建设也有所发展,但无法满足阿拉伯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与附近那些规划合理、服务完善、开阔整洁的犹太定居点反差强烈。巴勒斯坦社区的越来越拥挤,交通混乱,住房空间狭小,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甚至没有足够的教室以满足其人口发展。在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儿童是主体,法律规定和以色列的孩子一样他们也享有12年的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截至2009年,东耶路撒冷至少短缺1000间教室。大约有一半的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自费的私立学校进行教育,还有约5500名儿童因此而没有学校可供就读。根据以色列公民权利协会的报告: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社区基础设施匮乏,几乎没有邮政服务,卫生条件差,如主要污水管道仅有70千米,垃圾沿街堆积,道路坑坑洼洼,缺少人行道和照明设施等。[72]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整个耶路撒冷的社会分化,“在统一40年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他们在现实上存在的差别面前表明,耶路撒冷其实还是个分裂的城市。”[73]

2012年2月13日,联合国适足居住问题特别报告员拉奎尔·罗尔尼克(Raquel Rolnik)在结束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为期两周的访问之后,发表声明揭示了以色列政府在其国内以及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实施的住房政策。声明称,从加利利、内盖夫到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当局都推行一种排斥、歧视和驱逐阿拉伯人后裔和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开发政策,实施旨在使整个地区犹太化的战略,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尤其严重。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一方面,以色列通过种种手段,限制巴勒斯坦人合法修建房屋,由于发放的许可证远远无法满足巴勒斯坦人的住房需求,很多人只能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建房,结果被以色列当局强行拆除房屋并遭到驱逐;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却在加紧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导致巴勒斯坦人能够获得的土地和资源不断减少,这种做法明确违反了国际法。她指出,由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长期存在冲突,以色列在安全方面的顾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实施的土地和住房政策,但这种歧视性的政策不仅不会有助于和平,反而起到了加剧冲突的作用。她敦促以色列当局尽快对其土地和住房政策进行改革。[74]

2015年3月30日,面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和压力,以色列内政部区域计划和建设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在东耶路撒冷新建2200套阿拉伯人住宅的计划。该项目包括居民住宅、学校、商业中心和停车场等,面积为25万平方米,仍处于规划阶段,距离真正动工尚需时日。[75]这是自1967年吞并东耶路撒冷后,以色列最大规模的一次为阿拉伯人修建住宅。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这一阿拉伯人住宅区计划遭到右翼党派和犹太人定居者的强烈反对,导致该计划提出后遭冻结两年多,直到2015年在耶路撒冷地区法院下令解冻后才进入审批程序。

2.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对巴以和谈的影响

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直接影响着巴以关系以及中东地区的稳定,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兴建定居点违反了国际法以及安理会有关决议,强烈要求以色列停止这一行为,力主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建设犹太定居点是以色列的单边行为,对中东和平进程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巴以和谈的主要障碍之一。

1993年初,以色列解除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在挪威的主持下,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谈会议,其结果是9月13日在美国白宫草坪上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临时自治安排准则宣言》。该协议规定以色列先期归还巴勒斯坦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巴勒斯坦人实施为期5年的自治,这是“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奥斯陆协议讨论了在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下未来巴勒斯坦国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条件。以色列工党政府向巴方提出建立巴勒斯坦国的3个条件:与以结盟、以占约旦河西岸18%的土地、保持耶路撒冷现状(主权归以)。[76]奥斯陆等协议规定,在最终地位谈判前,双方均不得单方面改变耶路撒冷和定居点的现状,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77]

协议签署后,巴方指责以色列试图改变耶路撒冷的人文、社会和地缘结构,强烈要求以色列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则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在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上态度强硬。

1996年5月底,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当选总理。他推行关于和平进程的三不政策——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讨论耶路撒冷问题和不从戈兰高地撤军。

1997年3月18日,以色列哈尔霍马工程启动,表明其对耶路撒冷地位不容谈判的态度,巴以和平进程陷入了新一轮危机。[78]这一地区在巴以关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巴以双方的纠纷也很激烈。此举随即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强烈抗议,一些巴激进组织趁机号召对以开展圣战,巴以矛盾再度激化。

1999年11月8日,巴以在拉马拉正式开始最终地位谈判,主要涉及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以首席代表重申了巴拉克总理所坚持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不再回到1967年的边界以及不允许难民返回以色列等立场。[79]巴拉克在竞选时就曾表示:在结束最终地位谈判之前,以色列将停建新的犹太定居点,同时也不损害现存犹太定居点的利益。[80]由于双方分歧严重,谈判时断时续。但事实上,为了进一步确保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有利地位,巴拉克政府依然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陆续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2000年7月,巴以美首脑在戴维营会谈。历时15天的三方会谈中,耶路撒冷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但由于巴以双方在最终地位问题上的分歧,谈判最终陷入僵局。9月,巴拉克总理第一次打破禁忌,公开表示如果以巴达成和平协议,耶路撒冷可同时作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首都。

2001年3月,沙龙总理上台后,巴以双方同意举行为期4个月的间接谈判,但由于以内政部随后宣布批准在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聚居区新建1600套房屋,巴以间接和谈的启动一度陷入困境。沙龙多次表示,耶路撒冷将继续是以色列“永久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巴方强调,坚决拒绝在以方不完全冻结定居点建设的前提下重启和谈。[81]

2002年6月,美国、欧洲、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勾勒出了一个和平“路线图”原则,包括巴勒斯坦国的独立。2003年4月30日,该路线图正式公布,要求以色列拆除2001年5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停止一切扩建定居点的活动。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7年11月27日,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等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2月12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上宣布重启中断了近7年的和谈。然而和谈气氛十分紧张,巴方代表强烈抗议以方的东耶路撒冷建设项目,以方代表则全力指责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袭击。

重启和谈后,以色列政府虽然有所控制,但是仍继续推动定居点修建,强调保证定居点的“自然增长”。以方虽然拆除了加沙的定居点,强调要拆除约旦河西岸的非法定居点,但仍不时违背承诺,推出新的定居点计划。2008年9月21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发表报告称,自重启和谈以来,以方共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新建4486套住宅。[82]以方不仅没有停止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反而在逐步实施“大耶路撒冷”计划。根据以色列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

2008年9月26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表示,以色列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的行为是巴以双方在和谈中面临的主要阻碍。他认为,以色列停止扩张定居点是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巴以和谈的基础,但这一目标一直未能实现。2008年年底,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巴以和谈再度中断。

2009年11月,内塔尼亚胡总理宣布,以色列政府决定在10个月内不再批准新的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建设项目,以期恢复与巴勒斯坦和平谈判。但暂停范围不包括此前已经批准的约3000套定居点房屋建设,也不包括存在争议的东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还强调,暂停决定是“一次性的、暂时的”,无论与巴勒斯坦达成何种和平协议,均不会放弃对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谷地区的控制,同时保持耶路撒冷完整。从战略上看,以色列对定居点修建实行适度控制政策:一方面,强调不修建新的定居点,但要保证现有定居点因人口增加、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扩建,坚称必须保证定居点的“自然增长”和定居者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调整策略,从现实安全和未来考虑,“保大弃小”,集中建设大型成规模的定居点,放弃小而分散的定居点。

2010年9月2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在华盛顿重启中断了20个月的直接谈判。由于以方拒绝延长9月底到期的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限建令,而巴方坚持要在以色列停建定居点的情况下才重返谈判桌,只持续了两轮的直接谈判便陷入僵局。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领土交换原则上是一致的,以色列人已经确认了。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点作为交换条件的可能让给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为1∶1,而以色列人则给得少。2012年4月,阿巴斯致函内塔尼亚胡,提议重启和谈,敦促以色列必须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并要求以色列接受“绿线”作为两国边界的方案。在内塔尼亚胡的回信中,尽管他像以前一样宣称巴勒斯坦应该解除武装,但他首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拥有自己国家的权利,并声称其新政府将创造时机重启和谈。

2013年7月底,在美国的多次斡旋下,中断了3年的直接和谈得以重启。但自双方恢复直接对话以来,巴以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未能履行协议,尤其是以方陆续推出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扩建2000多套定居点住房的计划,严重阻碍了巴以和谈。4月24日,以色列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敌视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内部和解协议为由,宣布中止本轮和谈。内塔尼亚胡表示,定居点的命运是可以谈判的议题,但谈判不应该预设任何前提条件。

3.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对以色列的影响

以色列建国后,积极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是其基本国策之一。为了安置犹太移民,缓解住房压力,在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则成为历届政府的最佳选择。历届政府无论各党派政见纷争多么尖锐,但都采取经济、军事等措施修建定居点,鼓励个人和企业到定居点发展。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犹太定居点已成规模,2013年定居点人数已超过50万,对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等方面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具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甚至左右以色列政坛。在该问题上,以色列政府往往要受到右翼势力的冲击。右翼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对于东耶路撒冷定居点十分支持,态度强硬,并对政府的决策构成一定的压力。每当巴以恢复和谈时,右翼势力唯恐政府要以定居点作为谈判代价,进而导致“大以色列”的计划破碎,甚至丧失东耶路撒冷,从而对政府进行施压。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20多万定居者大多反对以色列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做出让步,而且活动能力非常强。东耶路撒冷的定居者拥有党派和全球犹太基金的支持,历届政府均受其影响,从而不断批准扩建定居点的计划以满足其人口增长。

东耶路撒冷定居点问题是以色列大选的重要话题。1996年的以色列选举,内塔尼亚胡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其竞选口号是:“佩雷斯将会分裂耶路撒冷,而我将会在耶路撒冷进行建设。”[83]当选总理后,“内塔尼亚胡质疑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反对对耶路撒冷进行任何形式的分裂,并批准设立更多定居点”[84]。1997年1月,《希伯伦撤军协议》签署后不久,以色列决定重启在东耶路撒冷附近的哈尔霍马工程,后内塔尼亚胡政府受到强大的国际压力做出了妥协,放慢了犹太定居点修建活动的步伐,只是缓慢进行一些道路施工和平整土地等“非住宅建设”[85]。《怀伊协议》签订后,以色列议会否决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预算案,致使议会解散,提前大选。

巴拉克政府上台后表示,在结束最终地位谈判前,以色列将停止建设任何新的犹太定居点。2000年5月17日,议会预读通过了利库德集团提出的“耶路撒冷定界”议案。该议案规定,“耶路撒冷市目前的市界必须保持现状”,任何改变市界和移交权力的决定都必须在议会获得绝对多数支持后方可生效。随后,巴拉克政府陆续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但在戴维营会谈后,由于巴拉克对于耶路撒冷问题的让步,惹恼了包括利库德集团在内的右翼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政府的预算案在议会难以通过,进而导致不信任投票和巴拉克的辞职。

2012年12月,内塔尼亚胡政府再次批准了在拉马什络莫犹太定居点兴建1500套住宅的计划。该计划已搁置两年,内塔尼亚胡总理选择在这个时间恢复扩建计划,意在获取右翼和定居者的支持,谋求在2013年初大选的获胜。因此,以色列左翼人士指出,每次大选前利库德集团都宣布扩建定居点,为赢得选票不惜跨越红线而遭受国际社会谴责,牺牲国家利益来获得大选优势。[86]

其次,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对以色列经济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1967年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后,市区范围成倍扩大。耶路撒冷的市政边界在东部达到了马阿勒阿杜明犹太定居点的西侧,北部则深入到了拉马拉市南部,南部也到达了伯利恒北部。耶路撒冷市政边界内包括大约7万杜纳姆的西岸土地,其中有9%的面积是原本约旦东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剩下的则属于该区域的28个村庄。以色列在这些地区密集地进行犹太定居活动,以色列在该区域实施其国内法律,视同以色列国的一部分。定居者大约是19.1万人,约占耶路撒冷总人口的27%。以色列为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的市政建设管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享受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投入明显高于“绿线”内其他社区。

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是在“六·五”战争后以色列政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建造的。历届政府和政治人物都对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而其他传统的定居点,如基布兹和发展城镇则受到冷落。东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定居点无论是兴建的标准,还是获得的政府投入都相当可观。尽管在耶路撒冷的一些犹太定居点处于巴勒斯坦社区的包夹中,但由于其地处耶路撒冷的都市圈附近,使得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获得与以色列中部地区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匹配的薪资,并享受相应市政服务。政府耗巨资修建定居点与城市之间的公路,以便定居者出入便利,安居乐业。

对于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的投入还涉及很多方面,这些投入都比其他地方的犹太社区多得多。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者来到耶路撒冷定居点移民,耶路撒冷市市政府提供特殊补贴给那些希望移民到此的定居者。[87]东耶路撒冷的移民团体不仅能够得到大量的国家住房建设补助,国家还为东耶路撒冷居民提供私人安全服务。平均2000个定居者每年的保护成本就高达3800万新谢克尔,这些费用从住房部的预算中支出。一些地区还能获得额外的安全预算,如2008年1月14日,议会财政委员会会议就通过一个额外的预算,拨付1500万新谢克尔专门用于在阿布迪和橄榄山新移民的保护。

进入21世纪,以色列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东耶路撒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改造进程,其目的是缩短东、西耶路撒冷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显示出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享有“主权”以及绝不放弃的决心。

2001年8月14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和财政部部长沙洛姆应耶路撒冷市市长奥尔默特的请求,同意拨款6400万谢克尔(约合1520万美元)用于改进东耶路撒冷的基础设施。奥尔默特1997年就任耶路撒冷市市长以来,曾一度调整对东耶路撒冷投资薄弱的传统歧视政策,投入1.96亿谢克尔(约4670万美元)满足当地的基本需求。[88]1999年巴拉克总理执政后,开始与巴勒斯坦方面就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遂冻结了对东耶路撒冷的资金投入。因此,沙龙政府的这一决定是近两年半以来,第一次决定向阿拉伯人聚居的东耶路撒冷拨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将主要用于修建公路、人行道、排水设备、供水管道、照明系统以及校舍等。耶路撒冷市政部门已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就如何支配这笔款项提出建议。财政部还同意成立跨部门委员会,研究如何通过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改变多年来对东耶路撒冷实施歧视政策在那里造成的落后局面。

21日,在以色列年度预算外投资到位后,由沙龙总理提议、内阁特别会议批准投资2亿新谢克尔(约合4760万美元),用于改善东耶路撒冷路撒冷的交通、建筑、住房、旅游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政府也很重视耶路撒冷周围的犹太定居点的发展,诸如吉弗艾特泽埃夫和马阿勒阿杜明等大型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为耶路撒冷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89]2003年,政府投入3000万新谢克尔用于改善马阿勒阿杜明和吉弗艾特泽埃夫的供水系统。[90]

第三,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与当地阿拉伯人围绕财产、土地、水资源等纠纷激增,甚至引发流血冲突。渗透到巴勒斯坦领土内部的孤立的定居点往往成为巴勒斯坦激进分子袭击的目标,与此同时,犹太定居者也往往采取极端报复手段,报复巴勒斯坦人。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0年,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居民被打死242人,同期以定居点居民打死巴勒斯坦平民47人。

鉴于此,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政府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米、全长约700千米的安全隔离墙。原计划总共预算需要约10亿美元。隔离墙在耶路撒冷周围形成屏障,一旦建成,长将会达到167.3千米,包括E1和马阿勒阿杜明地区。2008年整个工程已经完成大约50%。隔离墙在耶路撒冷地区现在占据了228.2平方千米的土地,这是几乎3.9%的西岸土地。

耶路撒冷的隔离墙兴建不久就因为预算问题停工,后来得到了特殊的2.5亿新谢克尔拨款才得以继续建设。在以色列2005年财政年度预算建议案中,财政部提道:“到2004年终,已经建成265千米的隔离墙,从泰若特·泽夫到艾尔卡纳以及环绕耶路撒冷的几段。建筑费用已经达到22亿新谢克尔,由2003~2004年财政预算进行支持,剩下部分的隔离墙计划由2005财年的预算予以支持。为了建筑新的隔离墙、交叉道口,保持上述地区现存生活方式,以及维护现存的隔离墙,总额13亿新谢克尔的国防预算已经在2005年的财政预算中拨付。”[91]隔离墙的建设工作远远还没有完工。然而,由于将“绿线”外的部分巴勒斯坦领土包括在隔离墙内的其建造成本已经明显上升。[92]加上隔离墙还要维护还要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立检查站,相应的预算只会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与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等最终地位谈判问题重合在一起,使耶路撒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重新划定耶路撒冷所辖范围,调整双方领地。[93]在耶路撒冷市政范围内,1948年之前犹太人在东耶路撒冷购得4.9平方千米的土地,以色列绝不会撤离这些地区所建的定居点。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区及其以东的阿拉伯村庄将会被交给巴勒斯坦方面。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耶路撒冷”有了形成的可能性,巴勒斯坦方面也能以此来成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老城,则可能由一个双方共同成立的共管委员会共同管理,老城的主权不做划分。通过这样的方案,巴勒斯坦最终获得的耶路撒冷可能是在犹太定居点包围下,和西岸地区仅仅维持单一通道的不规则土地。在巴以双方实力悬殊,但耶路撒冷问题又必须解决的前提下,双方采取这样的折中方案是符合各自利益的。然而,由于巴以双方力量对比长期严重失衡,解决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事实证明,以色列撤离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并不现实,这涉及大量的定居者、庞大的资金投入、强烈的党派冲突以及宗教情感的多重影响和压力。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即便达成了协议,也无法避免撤离过程中出现的意外。[94]

【注释】

[1]杨光等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0~200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年,第86页。

[2]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也曾建有犹太定居点,但在2005年的单边撤离行动中全部拆 除。

[3]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前引书,第183页。

[4]Edgar S.Marshall ed.,Israel: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New York: Nova Biomedical,2002,p.123.

[5]林广:《以色列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因素——以新城镇为例》,《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6]Gabriel Lipshitz,Country on the Move:Migration to and within Israel 1948-1995,Dordrecht:Kluv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p.53.

[7]林广:《以色列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因素——以新城镇为例》,《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8]Esther Goldberg,The Settlements in the West Bank and the Gaza Strip:A Status Report,The Center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1993,pp.13~15.

[9]Meron Benvenisti,The West Bank Date Bank Project:A Survey of Israel's Policies,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84,Chapter 4.

[10]The Jerusalem Post,June 21,1977,p.2;quoted W.Thomas Mallison and Sally V.Mallison,Palestin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London:Longman,1986,p.271.

[11]殷罡:《犹太定居点——巴以和平另一难题》,《世界知识》1997年第3期。

[12]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第345页。

[13]《巴勒斯坦问题与联合国》,http://www.un.org/chinese/peace/palestine/booklet/ ch11.pdf,2015-08-18。

[14]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Press Release about Israeli Settlements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y”,http://www.pcbs.gov.ps/Portals/_ pcbs/PressRelease/settlmt2011E.pdf,2012-02-08.

[15]1949年阿以停火线,即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巴以边界。由于在以色列地图上是 绿色的,故称“绿线”。

[16]杨光等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0~2001年)》,前引书,第88页。

[17][以]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1980)》,前引书, 第407页。

[18]杨光等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0~2001年)》,前引书,第89页。

[19][英]理查德·艾伦:《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和前途》,艾玮生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83页。

[20]该定居区位于伯利恒到希伯伦的道路上。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被摧毁, 1967年9月艾希科尔政府宣布重建该定居点。

[21]杨曼苏:《被占领土与定居点》(下),《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

[22]王连志:《耶城问题为何在此时凸显?》,《世界知识》1995年第12期。

[23]吴毅宏:《耶城犹太化与大耶路撒冷计划》,《世界知识》1995年第12期。

[24]李兴刚:《阿以冲突中的犹太定居点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25]凤凰网, 《阿盟要求以色列停止兴建并拆除犹太定居点》,http://news.ifeng.com/world/other/200801/0107_1396_354857.Shtml,2008-01-01.

[26]晓华、苏小坡:《约旦反对以色列增建定居点计划》,《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www.xing528.com)

[27]有些犹太定居点位于耶路撒冷市政范围之外,但属于“大耶路撒冷”,因而也被纳入耶路撒冷定居点。

[28]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Press Release about Israeli Settlements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y”,http://www.pcbs.gov.ps/Portals/_pcbs/PressRelease/settlmt2011E.pdf,2012-02-08.

[29]李兴刚:《阿以冲突中的犹太定居点问题研究》,前引书,第127页。

[30]马阿勒阿杜明是约旦河西岸地区犹太定居点,距离耶路撒冷7千米。1991年马阿勒阿杜明升格为市。2011年该市人口3.9万。

[31]http://www.un.org/chinese/peace/palestine/focus/settlements/settlements.htm,2015-08-18.

[32]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1982年国际形势年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第363页。

[33]新华社科威特1982年4月7日电。

[34]新华社拉巴特1982年9月10日电。

[35]Joost R.Hiltermann,“Soviet Immigration and Israel's Settlement Policy in East Jerusalem”,in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Vol.20,No.2,Winter,1991,p.79.

[36]U.S.Position on Settlements ,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History/ us76.html.

[37]孔颖:《美国对耶路撒冷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3年,第13页。

[38]Shlomo Slnim,Jerusalem in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1947~1997,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276.

[39]新华社华盛顿2005年4月4日电。

[40]新华网华盛顿2008年6月2日电。

[41]商裔:“哈尔霍马工程的背后”,《世界知识》1997年第07期。

[42]联合国第51届会议议程项目33和35,大会决议51/223,http://www.un.org/ chinese/aboutun/prinorgs/ga/51/a51r223.htm.

[43]法新社伊斯兰堡1997年3月23日电。

[44]路透社拉巴特1997年3月27日电。

[45]新华社开罗1997年3月29日电。

[46]美联社耶路撒冷1997年5月24日电。

[47]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议程项目5,大会决议ES-10/2,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N97/772/50/PDF/N9777250.pdf?OpenElement.

[48]http://www.un.org/chinese/peace/palestine/focus/settlements/settlements.htm,2015-08-18.

[49]Herb Keinon,“Diplomacy:Settlements,World Outrage and Election”,The Jerusalem Post,http://www.jpost.com/Features/FrontLines/Article.aspx?id=296809,2012-12-20.

[50]http://www.infzm.com/content/42315,2015-07-29.

[51]新华网:《阿盟宣布不会在以色列停建定居点之前恢复巴以和谈》,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11/content_13147694.htm,2010-03-11.

[52]新华网:《海合会谴责以色列批准在东耶路撒冷新建住房》,http://news.xinhua net.com/world/2010-03/11/content_13144865.htm,2010-03-11.

[53]中新网2011年12月20日电。

[54]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1-09/28/content_23514 138.htm。

[55]俄新网莫斯科2011年11月3日电。

[56]凤凰卫视:《美国不接受以色列定居点新计划——称其不合法》,http://news.if eng.com/world/special/zhongdongbianju/content-2/detail_2012_10/19/18376047_ 0.shtml,2012-10-19.

[57]范小林:《国际观察:以色列面临空前外交压力》,新华网http://news.xinhua net.com/world/2012-12/04/c_113902077.htm,2015-07-28.

[58]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2-12/25/content_1164752.htm,2015-07-28。

[59]法新社伦敦2012年12月1日电。

[60]新华网耶路撒冷2012年12月3日电。

[61]欧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签有多个贸易协定,欧盟给予以色列关税优惠政策。

[62]联合国新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谴责以色列当局宣布新的定居点建设计划》,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0796,2015-07-29.

[63]中国新闻网:《以色列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定居点新建172套住宅》,http://news.ifeng.com/a/20140618/40790421_0.shtml,2015-07-29.

[64]新华网耶路撒冷2014年12月24日电。

[65]该条目内容来自联合国新闻:《人权专家:与以色列非法定居点有关联的企业应接受问责》,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0792,2015-07-29.

[66]吴毅宏:《耶城犹太化与大耶路撒冷计划》,《世界知识》1995年第12期。

[67]Na'ama Carmi,Oslo:Before And After:The Statu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B'Tselem,May 1999,p.7.

[68]East Jerusalem in Numbers May 2012,http://www.acri.org.il/en/2012/05/16/east -jerusalem-in-numbers,2012-05-16.

[69]吴毅宏:《耶路撒冷的现状》,《世界知识》1995年第12期。

[70]吴毅宏:《耶路撒冷的现状》,《世界知识》1995年第12期。

[71]马晓霖:《永远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初探》(续一),《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5期。

[72]The Association for Civil Rights in Israel,http://www.acri.org.il/pdf/east- jer2010.pdf.

[73]方平:《耶路撒冷分裂的世界》,《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0期。

[74]联合国新闻:《联合国人权专家:以色列歧视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裔的住房政策加剧以巴冲突》,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17203,2015-07 -29.

[75]范小林:《以色列批准在东耶路撒冷新建2200套阿拉伯人住宅》,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4/02/c_1114842570.htm,2015-07-28。

[76]朱应鹿:《对巴以冲突及其前景的几点思考》,《西亚非洲》2004年第4期。

[77]中国网:《背景资料: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及其涉及的主要问题》,http:// 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9/03/content_20853933.htm,2010-09-03.

[78]商裔:《哈尔霍马工程的背后》,《世界知识》1997年第8期。

[79]杨辉:《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前引书,第297页。

[80]Basic Guidelines of the 28th Government of Israel,Communicated by Israel Government Office,July,1999.

[81]新华网:《巴以直接和谈与间接和谈》,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0- 09/03/content_14122974.htm,2010-09-03.

[8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27/content_10121730.htm.

[83]Herb Keinon,“Diplomacy:Settlements,World Outrage and Election”,The Jerusalem Post,http://www.jpost.com/Features/FrontLines/Article.aspx?id=296809,2012-12-20.

[84][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前引书,第626~627页。

[85]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前引书,第346页。

[86]陈克勤:《以色列定居点问题再起波澜》,《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4日。

[87]“Interview with Shmuel Eyal,Manager of the Immigrant Absorption Project of the City of Jerusalem”,in West Jerusalem,September 23,1990,p.34.

[88]钟翠花、蒋国鹏:《显示对东耶‘主权’以色列政府拨巨款改进基础设施》,新华网耶路撒冷2001年8月14日电。

[89]“EU Heads of Mission Report on Israeli Settlement Activity in East Jerusalem,15 De- cember 2008(excerpts)”,in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Vol.38,No.3,2009,p.337.

[90]Bassok Moti,“A Pipeline that Bypasses Equality”,in Haaretz,September 26,2003.

[91]Ministry of Finance,Budget Highlights 2005,Jerusalem,2004,p.64.

[92]李兴刚:《阿以冲突中的犹太定居点问题研究》,前引书,第272页。

[93]殷罡:《耶路撒冷——双赢解决方案》,《世界知识》2000年第16期。

[94]杨光等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0~2001年)》,前引书,第1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