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从传统文化中无法创造性地转化出宪政文化,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培育只能采取批判性重建的策略,那么,就必然涉及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 诚然,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对宪政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培育构成了阻碍作用,但这并不能因此就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也曾泽被过众多异邦民族,中华文明还被美国文化学家亨廷顿认为是世界文化圈中的重要一极。只是到了近现代,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中才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但这也并不能表明中华文明因此就只能彻底抛弃。事实上这也决计是不可能的。庞朴先生说: “如果想否定传统,可能就等于否定这个民族; 要让这个民族消亡,至少让这个民族的文化消亡。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事实的。好多古老民族的文化化为乌有,慢慢地那个民族也就没有了。我们不想让中华民族没有了,就不能提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24]
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对宪政文化的舶入存在抵制的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的宪政建设又无法在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否则,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会导致对中华民族的否定。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到既要在中国培育宪政文化,防止传统文化对宪法的权力重构,又要保存固有传统文化的精粹? 在批判性重建宪政文化时,又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怎样的策略? 由于从传统文化中无法创造性地转化出宪政文化,那么,该如何对待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而凝结成的传统文化?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 从总体上和根本精神上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悬置”起来。这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而被整合到中国社会的新文化中去。[25]但是,必须注意,这一文化的整合,只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到以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精神之中,而不能是相反,把工业文明的某些文化因素整合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总体之中,[26]否则,我们又会落入到洋务运动中所倡导的“中体西用”之类旧模式的俗套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当首先在尊重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宪政价值元素之基础上,再来开掘传统文化资源,而不是相反。否则,宪法的权力重构现象又会一再重演,宪政也会最终失败。这是近现代中国近百年立宪史的一记沉痛教训。
[1] 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2]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3]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5] 周昌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6] 周昌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7] 《公孙龙子·白马论》。
[8] 周昌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58页。
[9] 参见何信全: 《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10] 参见何信全: 《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11] Isaiah Berlin,Four Essays on Liber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pp.122-134.
[12] 参见何信全: 《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www.xing528.com)
[13] 参见何信全: 《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14] 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15] 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16] 周积明: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载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7] 韦政通: 《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18] 周积明: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载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9] 梁启超: 《变法通义·论不变法之害》,载《饮冰室合集》文集。
[20]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1—72页。
[21] 周叶中: 《宪政中国研究》 (下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2] 周叶中: 《宪政中国研究》 (下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3] 吴增基: 《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南开学报》2004年第4期。
[24]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25] 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页。
[26] 衣俊卿: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