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媒体的作用不光是体现在教师的“教”上,更主要是应用到学生的“学”上面,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主动地利用媒体进行学习。
1.智慧课堂:数字技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数字技术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数字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例如“翻转课堂”就是典型的有效学习。教师在课前录制教学短视频,提前布置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在线与老师或同学研讨商量,并把以前学生在家独自做的作业,搬到教室里面来进行,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来互动与讨论。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学习知识。这种形式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学习状态得以激发,在智慧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的成倍提高。
2.智慧课堂:学生共享数字环境下的学习资源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最常见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时间有限,所学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在课堂上查询所学知识,并且根据提供的学习资源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智慧桌面等媒体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归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校建设的学习资源查询系统,学校将教师的备课、学科学习的相关素材通过学校的资源系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地查阅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源用于学习,并且不受是否在校的限制。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更为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供了便利,学生学会网上查询,提高了自身搜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设施,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便利。
3.智慧课堂:数字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网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下,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中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www.xing528.com)
4.智慧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天性
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其过程甚至比结果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智慧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因为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探究是学生的天性。学生的这种浓烈的求知欲望,恰好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动力。在智慧课堂上,教师要把每位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要让每位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研究者,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充分运用媒体技术,切实体验到探究所带来的快乐。例如学校建设的“3D”打印教室就是为学生提供创造事物的乐趣,让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实时打印出自己的个性化作品,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智慧课堂:营建学生心智空间
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绝不是教学形式的变化与学习环境的变化,而是学生心智的发展。开智,指的是心智的觉醒、智慧的萌发。教师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数学题,也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则,拾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爱护了一棵小树,而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背后的东西,那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们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教育者刻意寻求的一种时机,一种激发兴趣和调动探求的手段。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能启发他们顿悟出来;当学生心理出现矛盾时,教师能用巧妙的方法疏通;当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并授之以渔,这就是智慧的成长。
智慧型课堂要求我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让课堂呈现创新的活力。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但也要防止“盲目创新”“随意自主”和“形式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不要严密的控制,也不能自流地放纵。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