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 辛弃疾的安抚使任命及重要性

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 辛弃疾的安抚使任命及重要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众所周知,辛弃疾重新被起用是因为韩侂胄执政,而且韩侂胄一心锐意北伐。刘裕即位后统一了中国南方,结束了长久以来动乱的局面,被后人称为“南朝第一帝”。盲目效仿,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位高权重者如果犯这种错误,则可能带来更深重的灾难。

夏昆带你学语文.高中卷 - 辛弃疾的安抚使任命及重要性

回到南宋辛弃疾,一心不忘锐意恢复。宋孝宗即位之后,朝廷有北伐之志,辛弃疾连上《九议》《应问》等奏章,并著《美芹十论》,论南北形势、双方人才,坚信金国必亡。可是,他的观点并不为当政者所喜。不久,南宋又与金国讲和,恢复之梦又变成泡影。

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当时各地多受兵灾,井邑残破,辛弃疾上任之后,均徭薄赋,招纳流民,与民休息,每到一处,皆有善政。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北伐之梦、恢复之志。可是,他越是锐意恢复,就越被人视为眼中钉:他训练军队需要经费,有人说他贪污公款;他严明军纪,有人告发他杀人如草芥。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遭到弹劾,此后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江西家中度过。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辛弃疾的被排挤闲置,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的悲剧,因为它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北伐的机会,也距离最后的灭亡越来越近了。

眼看年华一天天老去而复国之梦遥不可期,辛弃疾只好借酒浇愁,在酒醉的时候,借着幽微的油灯光看着和自己一样被闲置已久的宝剑,梦中回到抗金的沙场,梦想自己骑着的卢一样的快马,在沙场纵横驰骋,大败敌军,恢复山河,成为一代名将。可是,梦醒之后,他面对残酷的现实,瞥见镜中的白发,更深痛的悲凉涌上心头,无法抑制,更无法与人言说。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随着年龄越来越老,他越来越明白世事的艰难。年轻时他敢说敢做,对酒当歌,慷慨豪迈,可是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年老之后,他被闲置在家中,胸中的愤懑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但是却无法再像年轻时一样慷慨激昂,使酒骂座。更多的时候是话到嘴边,却莫名其妙地变了样子,金刚怒目变成了不痛不痒,一腔热血,自己将其倒进了沟渠。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终于,在他被闲置二十多年之后,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似乎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韩侂胄。

韩侂胄出身世家,是北宋名臣宰相韩琦曾孙,母亲是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他娶了吴皇后的侄女为妻,他的侄孙女是宋宁宗的恭淑皇后,是真正的皇亲国戚。宋宁宗的时候,韩侂胄担任宰相。他一上任,就一反先前南宋偏安江南的作风,极力主张北伐抗金,他任内追封岳飞为鄂王,并追夺了秦桧官爵。

为了给北伐造势,韩侂胄起用了一大批因为主张北伐而被贬谪的官员,其中就包括辛弃疾。辛弃疾先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后来又任镇江知府。被闲置多年,终于走马上任的辛弃疾照理说心里应该是十分兴奋的:等待了这么久的时间,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了。从这个角度说,韩侂胄对辛弃疾是有知遇之恩的,对即将开始的北伐,辛弃疾也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镇江又叫京口,是一座历史名城。三国的时候,这里属于吴国。京口有三山,即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北固山上有甘露寺,据说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代的时候,诗人王湾曾经写过《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www.xing528.com)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在这里写过千古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是,王湾和王安石的时代,镇江还是内地的一个风景秀丽的普通城市。而在南宋,这里已经成了宋金对峙的前线。所以,当辛弃疾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时,想起的就不是王湾和王安石的名句,而是在这里曾经涌现过的历史上的英雄们。

前面说过,辛弃疾的词用典很多,因此要读懂他的词,读通典故是首要任务。而这首词使用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关于孙权的。

孙权继承了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功业,在周瑜、张昭、鲁肃等大臣的辅佐下建立了吴国,吴国的实力不仅超过了刘备的蜀汉,甚至跟当时最强大的曹魏也能抗衡。曹操就曾经不无羡慕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正因为有孙权这样的旷世豪杰,吴国才可以“坐断江南战未休”。可是,这首词第一句却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里的“无觅”很值得玩味。众所周知,辛弃疾重新被起用是因为韩侂胄执政,而且韩侂胄一心锐意北伐。可是辛弃疾此词第一句却说“现在的江山找不到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岂不是连韩侂胄在他眼里都不算英雄!辛弃疾竟然第一句就表达了自己对“恩人”的怀疑甚至否定?!

京口是历史名城,自古这里就涌现了不计其数的英雄,除了孙权,另一个英雄就是刘裕,他也是南朝刘宋的建立者。

刘裕小名叫寄奴,出生在京口。他出身贫寒,后来凭借战功成为名将,之后代东晋自立,建立了刘宋。刘裕即位后统一了中国南方,结束了长久以来动乱的局面,被后人称为“南朝第一帝”。他曾经两次北伐,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几百年后,辛弃疾登上北固亭,自然就想起了这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英雄固然人人景仰,可是英雄不是谁都当得了的。盲目效仿,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位高权重者如果犯这种错误,则可能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就是这样的人。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北伐,他不仅想效法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父亲,甚至想成为南朝的霍去病。霍去病是西汉名将,曾经带兵远征匈奴,大败敌军,后来在狼居胥山祭天,这就是“封狼居胥”的典故。可是刘义隆太高估自己了,他的草率北伐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反攻,他没打到狼居胥山,倒是让敌人打到瓜步山下,直逼扬州。

有人认为这个典故是在批评此前南宋失败的隆兴北伐,但是也未必不是表达了辛弃疾对这次开禧北伐的隐忧。辛弃疾不是个只会赤膊上阵的武夫,他曾经写过《九议》《美芹十论》,详细地论述了宋金的政治、军事、地理情况。兵者凶事,辛弃疾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清楚地知道,打仗不是靠一腔热血打打杀杀就能成功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准备,一切条件成熟之后,才能胸有成竹。而反观当时的南宋,真的做好北伐的准备了吗?

辛弃疾二十二岁带军南渡,投奔宋朝,到这时候已经过了四十多年了。在这四十多年里,南宋与金朝打打和和,但是战事一直发生在扬州一带。这说明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南宋一直处于守势,并不具备大举北伐的条件。

战争中最重要的是人心,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此时南宋的“人和”又如何呢?辛弃疾没有直接论述,而是截取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片段:元嘉北伐失败,拓跋焘在追击刘义隆的时候,在长江北岸建立了一座行宫,拓跋焘小名佛狸,因此这个地方被人们叫作佛狸祠。这个由北魏建立的建筑本来是屈辱的象征,但当时南朝的人民不但不觉得奇怪,反而在那里举办庙会,擂鼓祭神,引得无数乌鸦飞来吃祭品。百姓已经习惯和平,不想陷入战争,这让辛弃疾对这次北伐的结果更加忧心忡忡。

可是,这时候的韩侂胄如日中天,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韩侂胄当时的权势——有一次,韩侂胄带着一帮大臣郊游,走到一个山清水秀、屋舍俨然的乡村,韩侂胄长叹说:“要是再有点犬吠之声,这景致就完美了。”没走几步就传来犬吠之声。大家正想赞叹“此犬甚通人意”,仔细一看,原来是侍郎赵师泽藏在前方树丛中学狗叫!

赵师泽人品固然低下,但韩侂胄对他的行为甚为受用,可见韩侂胄也喜欢别人阿谀奉承,其心胸和境界都十分狭隘,这样的人显然不能与孙权和刘裕相比,让这样的人统率北伐,难道真的能成功吗?而北伐一旦失败,给国家和人民必将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一切让六十多岁的辛弃疾忧心忡忡。

而辛弃疾的忧愁不仅在于此,更在于他心里十分明白,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六十多岁的他再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战国赵国名将廉颇被仇人陷害而被免职,逃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任用他,派使者去魏国看看廉颇的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看到使者来了十分高兴,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可是使者回去之后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是吃饭还行。不过跟我坐了一会儿就跑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之后认为廉颇已经老了,就不再任用他。此时的辛弃疾明白,如果失去这次机会,谁还会像赵王问廉颇一样问自己“尚能饭否”呢?

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后来和辛弃疾担忧的一样,一开始宋军进展顺利,但是由于准备草率,战事很快就朝着对南宋不利的方向转变,多支部队溃败,这时候蜀地的吴曦又叛变投降,给北伐沉重一击。此时金军反攻,入侵淮南。金军提出必须斩杀韩侂胄,增加岁币才能议和。韩侂胄大怒,决定整兵再战,他任命已经六十八岁的辛弃疾接替主战大臣苏师旦,担任枢密院都承旨,协助北伐,可是辛弃疾还没有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

辛弃疾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看到开禧北伐最终的失败。

辛弃疾去世后一个月,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大臣史弥远等派人袭击去上朝的韩侂胄,杀死了他,之后又杀死了另一个主战大臣苏师旦,然后完全按照金朝的无礼要求,将韩侂胄和苏师旦的头割下献给金朝。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辛弃疾没有因病去世,他将要接替的正是苏师旦的枢密院都承旨的职位。换句话说,如果他还在世的话,肯定也在投降派的暗杀名单上。南宋派出使者议和,接受了金朝提出的所有条件,增加岁币三十万两,并且赔款三百万贯。金军从侵占的土地上撤回,南宋终于又以屈膝卖国的方式迎来了“和平”。

只不过,这“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七十多年后,南宋被蒙古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