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在杭州任期满了。那时,他的弟弟苏辙在山东任职,苏轼与弟弟一直兄弟情深,于是他申请调到山东任职,希望能与弟弟近一些。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苏轼被任命为密州太守。
可是,苏轼到密州任职之后,自己与苏辙都公事缠身,仍然无法相见。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苏轼对着一轮圆月,醉饮达旦,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林语堂先生说:“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东坡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演独角丑儿戏,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林语堂《苏东坡传》)离开京师,苏轼本是为避祸,远离天子脚下,善良的苏轼暂时离开了自己的祸患,却看到了更多的百姓灾难。而这种灾难给诗人带来的痛苦,甚至远甚于自己承受的灾难所带来的悲哀。
李白写过这样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举杯邀明月,但是仍然只能对影成三人。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永恒不变的犹豫。李白不例外,苏轼也不例外。诗人举杯问月,问的是永恒的时间背后永恒存在的秘密。这个秘密求仙访道者问过,帝王将相们问过,但是,这个问题却从未如今晚一样,显得如此深沉,如此凝重。陶渊明在官场失意之后,转向田园,李太白在赐金还乡后,试图求仙访道,一个采菊东篱,一个放鹿青崖。苏轼似乎也累了,如果能乘着月色,逆流而上,飞向云端,飞向月光之上,也许,永恒的存在就在那里。
可是,云卷云舒,月缺月圆,难道在那天际云端,真的能够找到永恒之所在吗?或者,只能如李商隐笔下的嫦娥一样,后悔盗取灵药,于是,必须承受这永恒的清冷和寂寞——“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回来吧,还是回来吧!
从无尽的浩渺中收回自己的目光和期待,从虚妄的逃避中收回自己的激愤和怨艾,回到这尘世中,何必为生命的不完美而遗憾!何必为幸福的不长久而感慨!如果生命只有完美,那么完美必将不成其为完美;如果幸福一定永恒,那么幸福也不再是幸福了。生命的魅力,也许正在其跌宕,正在其起伏,正在其狂喜后的低沉,正在其高歌后的落寞,正在其喧闹后的凄凉。(www.xing528.com)
于是,诗人谢绝了曼舞的飞天的邀请,谢绝了彩带和璎珞的诱惑,从虚无缥缈的空中,回到了熟悉而又坚实的大地。天地还是那片天地,但是,在月光与诗人智慧的共同洗礼下,天地也并非开初的那片天地了。觉解后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是,已不是开初的那段山水了。
九百多年后,有一位诗人相信在尘世中能获得幸福,相信面朝大海,也能春暖花开。可他自己并没能做到,那在海里盛开的鲜花成了遥远的绝唱。可是,苏轼做到了。这个执着而又潇洒的诗人直面人生的悲哀和苦痛,但又拒绝逃避离去,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红尘里,有锦帽貂裘随太守出猎的英武千骑,有夜半轩窗下梳妆的梦魂,有与他相知相伴的红颜知己,有不管他到何处都在默默牵挂他的无数友人,有太多的温暖和幸福,还有太多的牵挂和惦记。这牵挂和惦记并不会成为诗人生命的沉重包袱,压得他无法前行,而会成为动人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有着自己的重量,响在诗人的耳边,放在诗人的心上,从这个神秘的月夜开始,他的生命也变得沉甸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温馨、最有人情味的一句祝福。当第一个说出这句祝福的诗人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一千年的时候,这祝福还在被不同的口音甚至不同的语言重复着,在以后也必将被继续不断地重复。现在,再次听到这祝福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永恒,也许,苏轼就在那个月夜里,发现了这永恒的秘密——回到红尘,诗意栖居。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太守,近十年的外任生涯是苏轼生命中最安逸、平静的时光,可是,危险也在悄悄逼近他。
在苏轼写的谢恩奏章中,有一些对时政进行批评的句子,这引起了新党的忌恨,这些文人官僚又从苏轼以往的诗作中找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怨谤朝廷的句子,于是朝廷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轼逮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其实,苏轼的罪名只有一个,用他弟弟苏辙的话来说,就是“独以名太高”。很多人相信干掉了熊猫自己就能成为国宝,可是即便他们把熊猫都杀光了,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排名。战士终究是战士,而苍蝇始终不过是苍蝇。
让苏轼几乎魂飞魄散的“熏鱼事件”后来被证实是一场误会。当时苏迈为了照顾入狱的父亲,盘缠已经花光,只好出去借贷,他把给父亲送饭的任务暂时交给了一位朋友,但是又忘记告诉朋友自己与父亲的暗号。出于对文豪的尊敬,这位朋友竭尽所能地为苏轼准备饭菜,却不知这特意放进去的熏鱼却给苏轼带来了一场虚惊。
宋神宗根本不相信才华盖世的苏轼有造反之心,这多少使那些小人们的诬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皇帝下诏,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该地,不可签署公文。
这一年的除夕,苏轼终于走出待了四个多月的监狱。第二天,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与苏迈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去黄州的旅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