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辩论的时候就像一位饱经沙场的老将,开局看似很散漫,但是早已布置好埋伏。一旦“敌人”进入包围圈,孟子就会毫不留情地步步紧逼,直到逼得“敌人”缴械投降。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兵祸接连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孟子对此深恶痛绝。而这些战争狂人却经常一本正经地向他请教国富民强之道,这更让孟子感到愤怒。因此他总是把君王们引入自己的包围圈,然后四面合围,步步紧逼,让君王们发现自己的矛盾和荒谬。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毫不客气地追问:“大王发动战争,给国家带来灾祸,与诸侯结怨,你心里喜欢这样做吗?”
这无异于质问齐宣王是不是心理变态。齐宣王当然否认:“哪里是这样!我只是想追求我最大的欲望罢了。”
孟子故作不解,继续追问:“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
齐宣王此时笑而不言。
孟子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说:“是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绫罗绸缎不够穿吗?是美女不够多吗?是音乐不够听吗?是下人不够使唤吗?”
齐宣王一一否认。孟子见时机成熟,揭开谜底:“大王原来是想开疆拓土,一统天下。这可是非常危险的!就如缘木求鱼。”
这句话又把齐宣王的兴趣勾了起来:“有这么夸张吗?”
包围已经形成,对手已经没有反攻之力,孟子接着便洋洋洒洒地进行了一大篇演讲,最后得出结论:“要想使国家富强,不能通过战争,而必须施行仁政。”(www.xing528.com)
孟子的步步紧逼有时候能让对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他们只好缴械投降。
有一次孟子问齐宣王:“大王的一个臣子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到楚国去游历。等到他回来时,发现朋友让他的老婆、孩子挨饿受冻,这种人怎么处理呢?”
齐宣王毫不犹豫地说:“这种不守信的人应该废弃!”
孟子接着问:“大王的执法官不能管理好手下,该如何处置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紧接着又问:“国君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该如何处置呢?”
这个问题太毒辣了,齐宣王根本没有料到“敌人”会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冲出来,一下子乱了阵脚,只好打哈哈:“那个啥,今天天气很好哦!”
这就是著名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由来。
不过在《孟子》里,齐宣王的表现算是不错的了。虽然他经常被孟子驳得哑口无言,但是勉强还能撑几个回合,很多时候也能认真听取孟子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