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谈到,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名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很显赫。他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可是晚唐有个诗人却不吃这一套,写了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对”的诗,这位诗人是谁呢?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坏的传统:明明是男人把事情搞砸的,却经常甩锅给女人,甚至因此创造出了“红颜祸水”这个恶俗的成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些君王丢掉江山,根本原因明明是君主们荒淫无耻,后人却总是想方设法地把板子打在女人身上。比如陈后主亡国后人都说是张丽华的错,汉成帝无能被认为是赵飞燕的错,北齐后主亡国说是宠妃冯小怜的错。因此鲁迅先生才讽刺说: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正传》
由此可见,阿Q被吴妈所害,大概也是确凿无疑的了。
因此,皇帝没有把国家治理好,同时又有喜欢的女人,那么这个女人基本上就是命中注定的背锅侠。从妲己、褒姒到张丽华无不如此。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例外,准确地说,是一首诗改变了历史评价,使这个女人成了唯一的例外。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个女人就是杨贵妃。
杨贵妃几乎符合红颜祸水的所有条件:长得美丽,君王宠爱,干涉朝政,国家几乎灭亡……要是放在其他朝代,杨贵妃挨的骂一定比张丽华多,《霓裳羽衣曲》一定会成为加强版的《玉树后庭花》,在后代人的诗文里不断作为亡国之音来引用。可奇怪的是,杨贵妃在后世得到的骂名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多,这都归功于《长恨歌》。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天才笔法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虽然也涉及唐玄宗因此而荒废朝政: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诗中也写了因杨贵妃一人得宠而家族鸡犬升天的盛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诗中还写了因为唐玄宗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事实: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不过白居易更着力描述的是杨贵妃被杀的惨状,以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哀伤和思念: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读到这里,相信即使是心肠硬的人,也会在心中忍不住为杨玉环洒一把同情之泪。
更精彩的是,白居易在后半部分虚构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描写唐玄宗派道士到处去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但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中国古代号称九州,一直有传说在九州之外还有另外的九州。这里的海上仙山算是对此种说法的一种支持。于是道士登上了这仙山,果然见到了杨贵妃,杨贵妃把钿合金钗交给道士作为信物,并且托他转达了坚贞的誓言: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整首诗简直就是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在灿烂的旋律里结束最后的华章。这时候多情善感者恐怕已经不知不觉涌出了热泪,被这伟大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至于红颜祸水之类的话当然就丢在脑后了。由此可见文学威力之大,白居易就凭这首诗成功地将杨玉环拉出了“红颜祸水”的行列,连带把唐玄宗也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痴情男子,赚取了后人不少眼泪。所以有人曾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其实是救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唐玄宗的子孙对白居易也是怀有感恩之心的。白居易去世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唐宣宗亲自为他写悼念诗,其中有一联就是: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当然也有后人对《长恨歌》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清代袁枚就说: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www.xing528.com)
意思是说杜甫《石壕吏》里老夫妻的离别,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更凄惨。可惜袁枚的名气远比不上白居易,所以他的意见也就被人忽略了。
不过袁枚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事实上,白居易之后不久的晚唐,李商隐也以杨贵妃的题材写了两首《马嵬》,专门与白居易“作对”。
这两首《马嵬》一首是七绝,一首是七律。我们先来看第一首七绝:
马嵬二首(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进行批评之外,也对他们的悲剧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的话,李商隐的这首《马嵬》简直没有任何同情,只有尖锐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开始。当时的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地理位置上属于河北。河北简称“冀”,“冀马”指的就是叛乱的军队,河北在战国时属燕国,“燕犀”指的是燕地制造的铠甲。第一句的意思就是叛军从河北出发,向中原杀过来。这句诗很显然化用了《长恨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似乎也是李商隐在宣布:我这首诗就是在跟白居易过不去!而叛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在马嵬坡时御林军发生哗变,逼着唐玄宗同意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过了几年唐玄宗也去世了。所以说“自埋红粉自成灰”。第三句、第四句尤其辛辣:君王不是说杨玉环的美色倾城倾国吗?为什么不让贵妃去给叛军看一眼,使他们全部“倾倒”投降呢?为什么还要仓皇逃跑经过马嵬坡呢?
如果习惯了白居易《长恨歌》的缠绵悱恻,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会让人很不舒服的。他们都那么惨了,你还在这里讽刺他们,似乎也太冷血了。可是这还没完,第二首诗更辛辣,更“冷血”: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第一句就把白居易营造的美好天堂打得粉碎:听人说海外还有九州、仙山、杨贵妃,那都是骗人的!下辈子你们能不能在一起,这个不好说,但是我肯定这辈子你们就这样完了。尽管说童话都是骗人的,可是李商隐残酷到根本不给我们讲童话、听童话的机会,一上来就把温情脉脉的念想敲得七零八落。
颔联则点出了当时唐玄宗带杨贵妃逃出宫殿后,他们的生死全部被禁卫军掌握的现实:现在你们听到的只有军队里打更的声音,再也听不到皇宫里装扮成公鸡的人为你们打鸣报晓了。这一联的“虎旅传宵柝”也暗示着军队正在准备兵变,杨玉环兄妹的末日也快到来了。
颈联两句更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辛辣讽刺:这一天,禁卫军全部拒绝前进,他们杀了杨国忠,要求交出杨玉环并处死她,唐玄宗虽然贵为天子,却也无法解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也许他们想起七夕的时候,两人笑话牛郎织女一年才相见一次,不如他们可以长相厮守,可是现在他们竟然要面临阴阳两隔,不知道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而尾联简直是对唐玄宗毫不留情的讥讽。唐玄宗李隆基712年即位,756年退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三年,十二年为一纪,他在位近四纪。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在位时间很长的皇帝之一,堪称“资深皇帝”。可就是这么一位资深皇帝,到头来却保不住自己最爱的女人,眼睁睁看着她从自己身边被抓走,惨死在荒郊野外。传说洛阳有个女子名字叫莫愁,长得非常漂亮,性情温和贤淑,嫁到卢家做媳妇,婚后夫妻恩爱,家庭幸福。而万圣之尊的唐玄宗竟然比不上一个平民百姓!
不难看出,李商隐这两首《马嵬》简直就是在故意跟白居易“作对”,白居易诗歌中的同情被他无情抛弃,白居易善意的虚构被他一刀戳穿,而且李商隐还十分善于在唐玄宗的伤口上撒盐,不仅戳穿幻想,还对唐玄宗极尽辛辣地嘲讽,甚至让人觉得李商隐太不厚道了。
也许,生活在晚唐的李商隐无论如何也厚道不起来。
大唐王朝,曾经光耀万邦,傲立于世。可是到了晚唐,往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强盛也早已成为回忆,李商隐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为什么如此伟大的王朝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白居易所在的中唐,王朝的败象还不是很明显,在唐宪宗的时候甚至还有过短暂的中兴,让很多人误以为大唐会重振雄风,寻回贞观、开元年间的繁盛。可惜这中兴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的大唐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三重痼疾的合力绞杀下,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晚唐的李商隐思考唐朝灭亡的原因,肯定会把根源寻到唐玄宗身上。所以李商隐的诗中没有白居易《长恨歌》中那样的同情,更没有给人希望的美化,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和严厉的批评。
也许因为李商隐身处帝国没落时期,除了上面的马嵬,他还写了大量的咏史诗,数量接近他所有作品的七分之一。这些诗歌借点评前代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兴衰成败的看法,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其中不乏佳篇佳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咏史二首》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北齐二首》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吴宫》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堤》
这些作品名为咏史,其实是为了讽今。李商隐写下这些诗篇的时候,他的心情大概用下面这首诗来概括是最合适不过的。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