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昆带你学古诗文!高中语文必备!

夏昆带你学古诗文!高中语文必备!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条只有鸟能飞越的通道,勉强将蜀地与外界相连,不过这条道路过于艰险,只能说聊胜于无罢了。秦惠王派兵尾随其后,找到了入蜀的道路。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这个传说,也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紧接着,李白开始具体描写蜀道之高之难:山之高峻,似乎可以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运行;谷之深之险,只看见激浪排空、水势激折。

夏昆带你学古诗文!高中语文必备!

我曾经在数十次演讲中对数千人提过两个同样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能说出唐代所有皇帝的名字?听讲的有家长、学生,也有老师、作家和学者,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事实上,即使有人回答出来了我也不知道对错,因为我也说不出唐代所有皇帝的名字。第二个问题则没有一个人给出否定的答案,这个问题是谁不知道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杜牧……在座的即使是小学生,也没有一个人说不知道。这个问题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些我们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千年之后的名声也许还不如一个生前穷困潦倒的诗人。

在所有语言中,诗歌都是其中最精粹、最美丽、最华贵的那部分。如果语言是一顶皇冠,那么诗歌一定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中文如此,其他语言也如此。正因为这样,每个民族最引以为傲的人中,一定有诗人,而他们的地位往往会超过宰相、将军,甚至国王、皇帝。比如,英国人肯定以莎士比亚、雪莱、拜伦为骄傲,德国人一定以歌德席勒为骄傲,俄罗斯人一定以普希金为骄傲,印度人一定以泰戈尔为骄傲……而我们中国人,一定会以我们灿若星辰的众多诗人为骄傲。在这些璀璨的星辰中,李白一定是最明亮的那一颗星。

李白从小迁居现在的四川江油。平心而论,他写蜀地的作品并不是太多,但是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蜀道难》千年来几乎已经成为蜀地山川名片式诗篇。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李白似乎从来就不缺想象力。诗歌的想象力不仅包括描写和抒情的想象力,还包括对语言差遣组织的想象力,因此一个伟大的诗人一定是能够打乱语言本身的秩序并将其重新组合,并在重新组合中发掘出语言的别样之美的人。《蜀道难》的开篇就不同凡响,一连用了三个感叹词,但是如果把这三个感叹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则会觉得非常滑稽:哎呀!嗨呀!哦呀!但是诗歌里三个叹词连用,则像是诗人仰望峻极的高山,大张开嘴,一股气从胸膛呼出来,伸开双臂,大呼:“天哪!地哪!神仙啊!怎么这么高啊!”这个开头经常让我想起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它连续以钢琴的三个下行乐句斩钉截铁地开始,乐队齐奏如山鸣谷应,我们透过回响似乎可以看见入云的峰顶,崚嶒的山岩,深峻的溪谷,奔流的河川。三个乐句之后,铿锵的琴声,似一只巨手将大幕徐徐拉开,壮美的景色一一出现在我们眼前。

鉴赏作品之美的一个方法就是将自己设想成作者的同班同学,你们同时接到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写一篇同样的作品。这时不妨先合上书,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写《蜀道难》会怎么写。这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悬测读书法”。自古以来,蜀地被崇山峻岭阻隔,不管是出蜀还是入蜀,走陆路都要面对高不可攀的秦岭。即便是今天有了动车、汽车、飞机,要翻越秦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出行最多只能靠畜力甚至步行的古代。所以,如果我们写《蜀道难》,首先会写什么呢?一定是写蜀道的高。

而李白是怎么写蜀道之高的呢?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写蜀道之高,而是宕开一笔,先从传说中遥远的上古时代写起。传说中的蜀王蚕丛和鱼凫在创建蜀国的时候,面对这高峻的大山,该是怎样一种茫然复杂的心情呢!这样诗歌不但有了空间上的开阔感,更有了时间上的纵深感。紧接着李白用一个天文数字“四万八千岁”夸张地写出了自古蜀地与中原隔绝之久,更证明了翻越蜀道之艰难。当然蜀地也不是完全与外界隔绝:“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一条只有鸟能飞越的通道,勉强将蜀地与外界相连,不过这条道路过于艰险,只能说聊胜于无罢了。

蜀地和中原连接与五丁开山的故事有关。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惠王想征服蜀国,苦于无路可通,突然知道蜀王好色,于是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壮士们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条大蛇钻进石缝,他们抓住蛇尾想把蛇拖出来,结果竟然把山拖垮了,于是入蜀的道路也通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蜀王贪财(蜀王好色贪财的坏毛病都占全了),于是秦惠王把一头石牛放在边境,扬言说石牛会拉金子。于是,蜀王就派壮士去把石牛拖回来。秦惠王派兵尾随其后,找到了入蜀的道路。所以古代蜀地通往外界的道路也被称为“金牛道”,现在成都城区最北的一个区就叫“金牛区”。

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是也以此说明了古代出入蜀地之难。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这个传说,也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紧接着,李白开始具体描写蜀道之高之难:山之高峻,似乎可以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运行;谷之深之险,只看见激浪排空、水势激折。即便是善飞的黄鹤也只能望洋兴叹,即便是善攀的猿猴也只能惆怅却步。要问蜀道哪一段最难,当然属曲折往复的青泥岭,百步之间竟能萦绕山岭转九个弯。走在山道上,举手似乎就能触摸到星辰,面对这无法攀援的高峻,只好坐下来用手抚摸着胸口发出一声长叹。

前面说过,鉴赏作品的一种方法是设想与作者写同题作文。我曾经设想如果我来写《蜀道难》,大概也就写到这里为止了——路的艰险主要表现在高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想不到,李白却能想到:还有气势上的艰险。

假如我们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把音量全部关闭,吓人的程度会大打折扣。如果你把那些恐怖的音乐和音效替换成《米老鼠唐老鸭》的配乐,可能再恐怖的电影也会成为搞笑片。恐怖片的氛围很大一部分其实是音乐、音效等营造出来的。蜀道的艰险也是如此。

出蜀的人不想再回去,入蜀的人不想再出来,原因都是畏惧蜀道的艰难。除了高峻,一路上的恐怖氛围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山中的鸟鸣本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在李白笔下却显得悲凉甚至恐怖;蜀道的艰险不仅意味着身体的折磨,更意味着心理的巨大冲击,足以让你面无人色:峰顶距离苍天只有咫尺之遥,枯松倒挂绝壁,像鬼手一样恐怖骇人;颤巍巍地走在摇摇晃晃的栈道上,旁边就是奔流直下的飞瀑,水声就像雷声,响彻千山万壑,让人魂飞魄散。李白作为蜀人对此已是苦不堪言,所以他无法理解那些外面的人,蜀地有什么好,为什么要历经这样的艰险来这里啊!

至此,李白已经写出了蜀道的两层艰险:高峻之险和气氛之险。前者折磨的是人的肉体,后者折磨的是人的精神。但是,这还没完。

《蜀道难》最妙的地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肉体到精神再到灵魂,写出了世上最险的东西——人心。

中唐刘禹锡有一首写三峡的《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高终有峰顶,水深终有河岸,山水虽险,终可丈量,终可回避。但是人心之险恶却无法度量,更无法躲闪。蜀道之险使蜀地长期与中原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而在天下一家之后,也仍然有人借蜀道之险搞割据分裂,破坏国家统一东汉末年刘璋就曾在此割据,后来刘备又建立蜀汉;西晋的时候,流民李特、李雄父子在这里建立成汉政权;五代十国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前蜀和后蜀。在李白的时代,当时的地方长官章仇兼琼(复姓章仇,名兼琼)就企图分裂割据蜀地,自立为王。而这种行为无疑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在李白看来,这种人心阴险的危害远远大于山岭之艰险、氛围之恐怖,而这种险才是最应该注意、最需要提防的。

李白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走出了蜀地。因此回头西望,遥望隐隐群山,只好以一声长叹表达自己复杂的感情,也作为这首诗的结束。

《蜀道难》是李白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而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来却有争论。(www.xing528.com)

1.这是李白的成名作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意思是说,李白刚从蜀地来到京城的时候,在旅馆居住。名臣贺知章听说了李白的大名,第一个去探访他。贺知章一见李白,就为他的外貌和风度震惊,之后让他把作品给自己看。李白就拿出了《蜀道难》。贺知章还没有读完就连连赞叹,称李白为谪仙,还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换酒喝,与李白大醉而归。

根据这个描述,李白写《蜀道难》的时间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公元725年到742年之间。

2.这是李白牵挂房琯、杜甫而作

新唐书·严武传》卷一百二十九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难到成都,同时前任宰相房琯也在成都做官,两人都是李白的朋友。当时在蜀地掌权的是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为人傲慢,房琯虽然是前任宰相,严武却一点儿面子也不给他。严武对杜甫算是比较好的,但是杜甫为人也很狂放。按理说,严武让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对杜甫是有知遇之恩的。但是杜甫经常在面见这个上级的时候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古代是极其失礼的行为。严武可不是什么善茬。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严挺之纳了一房小妾,男人大都喜新厌旧,自然宠爱小妾而冷落了正妻——严武的母亲。没想到八岁的严武竟然将父亲的小妾杀了,父亲责问的时候他还义正词严地指责父亲说:“哪里有做大臣的宠爱小妾而忽视正妻的?”弄得他爹哑口无言。面对杜甫的狂放无礼,严武一忍再忍,而杜甫的狂放却没有一点儿收敛。有一次杜甫喝醉了之后竟然直接登上了严武的坐床,瞪着眼睛把严武看了半天说:“没想到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在古代,当面叫别人父亲的名字是极其无礼的行为,而貌似忠厚老实的杜甫居然犯了这个大忌。据说后来严武终于忍不住了,回房拿宝剑想要杀了杜甫。可是他的衣服被蚊帐钩子钩住了,暴怒之中怎么解也解不下来。手下见势不妙,飞速去报告严武的母亲,其母亲急忙过来劝解。严武是个孝子,听了母亲的劝解才打消了杀杜甫的念头。所以《新唐书》认为,李白写《蜀道难》是为了表达对房琯和杜甫的担忧。杜甫759年年末来到成都,如果这样看,《蜀道难》应该写在759年到762年之间。

3.这是李白写给唐玄宗的诗

也有人说李白这首诗是写给安史之乱中逃到蜀地的唐玄宗的,其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提醒唐玄宗:蜀地地势险要,须警惕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据险叛乱。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唐玄宗于次年逃到成都,根据这种说法,这首诗应该写于756年之后。

4.这是李白赠友人的诗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赠友人的诗。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的友人王炎从长安入蜀,李白写作这首诗提醒他不要在蜀地待太久,以免被小人陷害。

当然,还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诗,并没有那么多的幕后故事。

其实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诗从诞生开始就成了蜀道乃至于蜀地的名片。后世人一提起蜀道,首先想到的就是艰险和这首诗。

不过,李白可能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蜀道的艰险。

李白二十五岁辞别故乡、仗剑出游,走的是水路。他在《峨眉山月歌》里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行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由此可见,他是从清溪驿出发,经过大宁河小三峡,前往渝州(今重庆)。之后他从那里经奉节,穿过长江三峡,进入中原。而李白离开家乡之后直到去世,除了被流放夜郎走到过白帝城(当时属于巴蜀),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蜀地。

不过李白的朋友杜甫在759年来成都的时候走的是陆路,倒是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一把蜀道之险。杜甫在经过铁堂峡时写道:“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铁堂峡》)杜甫在经过寒硖时写道:“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寒硖》)

杜甫在翻越泥泞的泥功山时无奈长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泥功山》)

杜甫描写山高林密、阳光稀少时说:“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积草岭》)

杜甫描写蜀道高峻与艰险时说:“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木皮岭》)

和李白“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样,杜甫和家人也饱受蜀道艰险之折磨:“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飞仙阁》)可能也由于这个原因,杜甫离开成都的时候怎么也不愿意走陆路了,而是与李白二十五岁出蜀时一样,选择买舟东下,千里江陵一日还,不亦乐乎!看来,蜀道之难,一生中体验一次都太多了。

在本文结束之前再讲一个小笑话。中唐的时候,韦皋驻守成都,被封为南康郡王。文士陆畅很受韦皋赏识。陆畅对韦皋感恩戴德,于是模仿李白的《蜀道难》写了一篇《蜀道易》献给韦皋,以称颂他治理蜀地的成就。这篇《蜀道易》有没有得到韦皋的青睐史书上并没有说,但是陆畅因这件事被记入了史书。一千多年来,这个故事作为“七色彩虹马屁”的范本,成为无数人的笑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