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鸿文:夏昆带你学骚赋与楚辞发展

西汉鸿文:夏昆带你学骚赋与楚辞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的楚辞继承了《诗经》“赋”的技巧并进行发展,形成了“骚赋”;到汉代的时候出现了“赋”这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登上至尊高位的秦始皇继续用严刑峻法统治国家,他焚书坑儒,收缴兵器,破坏六国城市,削弱天下民众。虽然有人说这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但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陈胜文化程度低大概也是无疑的。

西汉鸿文:夏昆带你学骚赋与楚辞发展

过秦论”的意思是讨论秦王朝的过失。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议论文,目的是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为当下的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这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往往是后来朝代很重要的任务,其目的也是避免重蹈覆辙,以求长治久安。古往今来,探讨秦朝灭亡原因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这篇史论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也是最别致的一篇。

学过文言文的同学都知道,一般我们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篇幅都会增加。原因有两个:第一,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白话文多用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第二,古人写文章大多会有意识地尽量做到精简,毕竟在竹简上写字比在纸上写字、电脑上打字要麻烦得多。可是,如果我们试着意译《过秦论》前面几句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白话文译文会比古文“精简”得多。

原文:(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想吞并天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这篇文章贾谊使用了“赋”的写法。

“赋”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三个组成部分“风”“雅”“颂”与三种主要表达方法“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其中“赋”主要指的是铺陈描写。屈原楚辞继承了《诗经》“赋”的技巧并进行发展,形成了“骚赋”;到汉代的时候出现了“赋”这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散文的性质,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铺陈排比,因此赋作大多显得气势澎湃,撼人心魄。《过秦论》讨论秦朝的过失,却从秦国的崛起写起,描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增强的过程。而前文的“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描写出了秦孝公企图统一天下的野心。紧接着,秦国紧锣密鼓地进行自己的统一战略:在内立法度,鼓励耕织;在外用连横策略让诸侯自相残杀,而后秦国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对中原的威胁日益增大。

第二段写秦孝公之后的几位国君继续执行既定的国家战略,四面出击,在各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秦国原来只是偏安西隅的蕞尔小国,一直为中原大国轻视,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力量越来越强,对中原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诸侯们终于坐不住了,开始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在这一段中,贾谊一口气列出了一连串人名,其中不少是我们熟知的。

养士: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

谋士:宁越、徐尚、苏秦……

策士:齐明、周最、陈轸……

将军:吴起孙膑廉颇……

这些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顶尖的人物,论求贤若渴不亚于曹操、刘备,论智商谋略不亚于韩信司马懿,论言辞口辩不亚于孔融诸葛亮,论带兵打仗不亚于关羽张飞……这样的人才,有一两个就足以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何况这么多绝顶人才济济一堂?可是,当九国诸侯在这些人才的辅助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国人大大方方“开关延敌”,九国之师却“逡巡而不敢进”。人才的众多、声势的浩大与战力的羸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秦国成为虎狼,九国成为犬羊,秦国人“追亡逐北”,九国诸侯“从散约败”,天下大势已经逐渐清晰。

文章前两段浓墨重彩的描写,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大家都知道,这个高潮是为后面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高潮做准备,但是高潮与高潮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因此贾谊巧妙地利用“享国之日浅”的孝文王和庄襄王做了一个短暂的歇息,为后文真正的高潮蓄势。

仿佛嘹亮的号角声响起,仿佛庄严的大幕拉开,真正的主角秦始皇终于登场。他继承先辈国君的功业,使用严酷的法令统治国人,在他的率领下,秦国似乎没有费力就解决了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六国,名存实亡的天子当然也只好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如此,他还派遣雄兵,征伐天下,第一次征服了前辈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崇山峻岭之中,易守难攻的百越之地被收入囊中,百越的君主成为阶下囚;《诗经》时代就成为中原主要边患的匈奴在蒙恬军队的攻打之下也狼狈逃窜,不敢南下骚扰。登上至尊高位的秦始皇继续用严刑峻法统治国家,他焚书坑儒,收缴兵器,破坏六国城市,削弱天下民众。在秦始皇的心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为了防备他们的进攻,他把秦国原来的土地作为自己的都城,以华山为城墙,以黄河为护城河,有了这样坚固的防守,秦始皇相信自己的国家江山永固,万年不倒。所以他称自己为“始皇帝”,继位者为“二世”,他相信皇位能这样延续传递以至于无穷。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去世不久后,自己苦心经营的帝国就土崩瓦解了,世代相传以至于无穷的梦想也成为笑谈。

历史往往喜欢跟人开玩笑,它像一个精明狡猾的赌徒,经常会让拿着一手好牌的人输得倾家荡产,而让握着一手烂牌的人绝地逆袭、大获全胜。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二十多位国君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使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功业。有欧洲人曾经说:秦国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就像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国家打败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统一欧洲一样不可思议。比利时、荷兰等小国固然不能统一欧洲,可是秦国却做到了统一中国。

在取得天下后,秦始皇将皇权铸造成了一个巨大而坚固的保险柜,用全部的武力严加看守,他相信用手里所有的好牌一定能够保证江山永固。可是,一个满手烂牌的戍卒却不可思议地翻盘了,成了这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王朝的掘墓人,这个人就是陈胜

贾谊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不厌其烦地把陈胜的“牌力”与秦始皇和六国的“牌力”进行了对比。

陈胜出身贫贱:“瓮牖绳枢之子”。他别说跟始皇帝比,就是跟六国诸侯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

陈胜职业低贱:“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他根本无法与前面提到的政治家、军事家们相提并论。

陈胜智商不高:连“中人”都算不上。虽然有人说这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但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陈胜文化程度低大概也是无疑的。

陈胜品德不高:比不上孔子墨子。他不可能成为万世师表。

陈胜没钱:比不上陶朱公那样富可敌国。而打仗是需要烧钱的。

陈胜士兵不精:只是些“疲弊之卒”。乌合之众肯定不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只会成为特种部队的“下饭菜”。

陈胜兵力薄弱: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只有九百人,完全不是一支正规军的对手。

陈胜军队装备低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秦始皇兵马俑给我们展示了秦军战阵之威武、装备之精良,在当时整个世界都算是最强大的。(www.xing528.com)

陈胜军队后勤补给为零:仓促起事的部队,没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为依靠,后勤基本靠自带。

如果说秦始皇集所有好牌于一手,那陈胜手里就可以说集烂牌之大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竟然奇迹般地一呼百应,老百姓“赢粮而景从”,虽然陈胜自己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但是随他而起的山东豪俊却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灭亡了庞大的秦王朝。

所有人看到这里都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最弱小的反而击败了最强大的?

为什么最低贱的反而消灭了最高贵的?

为什么所有战争法则在这个战场上全部失效?

为什么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所有理论全部无用?

其实,聪明过人的贾谊早已为文章留了一条后路,开了一扇后门,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这扇后门,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曾经提到过。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所说的“得道”,其实就是得人心。

贾谊在《过秦论》中篇里说:秦国统一天下,其实是顺乎民心的。为什么?因为周朝到战国时期力量趋于微弱,五霸也不再存在。所以各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现在秦国统一天下,大家都希望从此不再有战争,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如果此时秦始皇能够抓住机会,安抚百姓,秦朝是很有可能长治久安的。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可是秦始皇不明白这一点,他仍然延续了秦国的那一套暴政,残酷统治人民,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将民众视为寇仇,这也就定下了秦朝残暴的基调。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但是秦朝并非只有这一次机会。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天下人都对新的君主充满了期待。饱受寒冷之苦的人,给他件短衣他都会感恩戴德;饱受饥饿之苦的人,给他糟糠吃他都心满意足。天下不宁,这正是新皇帝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可是秦二世没有这样做。他比起始皇帝来更加残暴不仁,继续兴造阿房宫,实行严刑峻法,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吏治败坏,几乎暴君犯的所有错误和罪行,他都犯了。所以陈胜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贵族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仍得到了天下万民的响应,这是因为老百姓已经被逼到了生死关头。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秦二世死后,子婴即位。即便这时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如果子婴能够达到下等君主的水平,能够有中等的大臣辅佐,虽然肯定保不住崤山以东的土地,但是保住函谷关以内的土地还是有希望的。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但是,从秦国到秦朝的残暴统治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惯性,子婴最后也没能走出这种政治惯性的控制,再加上天下已然大乱,最后,本以为可传万世的秦王朝只传了三代就“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阿房宫成为瓦砾,咸阳城变成废墟,而雄伟的万里长城也成了巨大的墓碑,它记载着秦王朝艰难兴盛和瞬间败亡的故事。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三代秦朝国君到死也没明白,政权真正的稳固,靠的不是长枪大戟,更不是监狱刑具,而是人心。正如孟子所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人心才能“得道”,才能天下顺之。

怎样才能得人心呢?贾谊的结论是实行“仁义”。

在《过秦论》的最后,贾谊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朝建立初期,可以说国家凋敝到了极点。经过两百多年的战国纷争,又经过灭秦战争,之后又是四年的楚汉战争,连年的战争造成了无数人民的死亡和无法计算的财富损失。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帝居然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车,将相上朝有的只能乘坐牛车,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凄惨。如果西汉皇帝还跟秦朝皇帝一样残暴不仁、横征暴敛,恐怕汉朝的寿命会比秦朝还短。

贾谊站在大汉帝国长治久安的立场,用《过秦论》来论述仁政的重要性,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他们的确也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厉行节俭,轻徭薄赋,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久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以喘息的机会,也逐渐完成了汉王朝早期的财富积累。到汉武帝的时候,据《史记》记载:当时太仓的粮食堆积太多,以至于有些都霉烂了;仓库里的钱也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也朽坏了;民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当时百姓聚会都骑马,如果自己的马不好,都不好意思参加聚会。“文景之治”不仅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更使国力逐渐增强,为后来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出击匈奴提供了保障。

这一切,贾谊的《过秦论》应该是有一份功劳的。

前面说过,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过秦论》就成了不朽名篇。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代学者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鲁迅先生评价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则用了十二个字:“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