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工业化也导致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动。同美国一样,加拿大没有固有的封建主和资产阶级,但同欧美一样,工业革命却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对孪生兄弟,在他们的推动下,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变革。
资产阶级与市政改革 在新法兰西以及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加拿大已经产生了资产阶级。最初的商业资产阶级来自宗主国,是鳕鱼贸易、毛皮贸易和木材贸易商人。到18世纪,产生了本土资产者,即“中间人”(直译为“深入林中者”、“包运船户”)。他们是那些居住在蒙特利尔富人区以麦吉尔等人为代表的本土商人资产者。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革命中或之后,这些商人资产者逐渐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属于这样的阶级转换的实例,确实不在少数。1895年后致力于草原铁路建设的威廉姆·麦肯齐(William Mackenzie,1849—1923年)原先就是木材贸易商。他将木材贸易中赚来的钱先后投资于经营磨坊和木材加工厂,后来又转向铁路投资。1891年他在多伦多参与创立斯尔特铁路公司,1899年又投资成立布拉斯康工业公司,到1915年修成跨越东部沿海3省的哈利法克斯—维多利亚铁路。
除商业资产者转而投资制造业和铁路建设等外,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工匠和师傅中,也产生了加拿大第一批企业主(如奶酪和农机等企业主)。在工业革命初期,农机制造业者或奶酪业者大都从旧时工匠、作坊主甚至牧场主转变而来。例如,坐落在汽车制造中心奥沙瓦的麦克劳克林通用汽车分公司,就起源于早期麦克劳克林家族(Mclaughlin family)的马车制造业。1907年,这个家族的老二创立了最早的加拿大汽车公司,后又在1918年与美国通用公司融合,成立通用汽车分公司。加拿大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约翰·莫尔森(John Molson,1763—1836年)是1782年从英国移民到加拿大,4年后在蒙特利尔购买了一个酿酒小作坊,不久开始创办自己的家族企业。最初,他们用酒厂赚来的资金经营蒙特利尔到魁北克城的汽船航运,然后与新法兰西时期创立的殖民地第一家铸铁工厂莫里斯铸造厂合作,生产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第一批轮船,在三河城铸模,在蒙特利尔组装。这个家族也向其他行业包括金融业扩展,并参股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一条23英里的圣劳伦铁路建设。
此外,还有像发明电话的贝尔这样的发明家或工程师转变而来的企业家,贝尔既是美国也是加拿大的企业家,在两国拥有工厂和家产。
加拿大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历史反映了加拿大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他们完全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有多少新兴工业就有多少这样的产业资产者。“工业化在社会关系方面引起的变革,就是从制造业、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中的技术、管理职业中涌现出经理、董事之类的人物,同银行家、厂主、律师和工程师等一起,构成住在城里的工业化社会的贵族新财阀”。当然,还有与他们相辅相成乃至对立的工人阶级。
到20世纪初,加拿大的资产者新贵(haute bourgeoisie)往往追求贵族气派,但是为了自身利益,也希望经济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在加拿大自治领工业化社会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中产生了相当多的改革家。他们意识到工业和城市的无序带来的恶果,关心工业社会初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希望治理解决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强烈呼吁改革市政和改善生产与生活环境。于是,他们领导了最早的市政改革。企业主和经理们知道,没有足够的下水道、卫生系统、合适的住房、公园和学校,城市永远也不会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健康劳工队伍。因此,他们常常领头为工人的劳动安全或卫生健康呐喊,要求城市政客制定措施改进公共设施,整治卖淫嫖娼以及非法销售酒精饮料等社会恶习。为了根除市政腐败,他们甚至还提出将城市铁路和发电厂等少数私有企业置于公共控制的激进主张。
“市政平民主义”的最大成就是推进安大略水电系统的公有制运动。这个运动的领袖是由香烟盒制造商转而从政的亚当·拜克。他联合商人、企业家、劳工领袖、教会人士甚至鼓吹公共所有制的宣传者,提出将电力这样由私人垄断的行业转归政府经营管理。1905年,亚当·拜克加入安大略省保守党政府,公有制运动取得了胜利,5年后公共所有制变成了现实。被排挤出电力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曾指责“安大略水电”实行社会主义,但是大多数选民拥护这种变革,因为这种变革能够更好地保证廉价电力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方便居民的生活。这一时期工人阶级还不具备这样的力量,甚至取得选举权还有一段路要走。
无产阶级与工人运动 大体上,加拿大无产阶级也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与工业资产阶级同时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在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衣料和食品等行业特别是纺织等涉及人们生活的产业中开始,而这些企业大多集中于圣劳伦斯河或渥太华河河谷的众多小城镇里。加拿大最早的工人阶级就产生在这些小城镇企业里。1881年,安大略47%的棉纺工人为小城镇棉纺厂所雇佣,例如,1876年在安大略与魁北克交界的康沃尔建立的加拿大棉纺公司,是自治领最大的纺纱厂,雇佣350名工人,1887年分为两个公司,工人增加到1 200人。工人大都是来自周边教区的农民。到19世纪50年代林地开垦完毕后,黎塞留河岸3个教区的农民,一般将农场交给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多数进入城镇谋生,其中绝大多数当了工人。
19世纪70—90年代,衣料和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钢铁和冶金工人集中在多伦多或汉密尔顿。那时,汉密尔顿是铸铁、机器制造和缝纫机生产中心。与早期纺织行业的工人相类似,这些行业的工人起源也大体一样,一般要经历19世纪50年代以前在多伦多和汉密尔顿等地各类工匠组织中当学徒和帮工的过程,受到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此后,这些帮工和学徒甚至也有不少工匠师傅流入工人阶级的队伍。他们都是工业化后工人阶级的先辈。
1860年多伦多古德翰暨沃茨酿酒公司
在19世纪9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开始后,无产阶级队伍又不断得到来自英美或欧洲等一批批移民的补充。他们有的在移居加拿大以前在祖居国就是工人,但是大部分是祖居国农业革命中破产的自耕农民中除去进城镇当工人的剩余部分,破产后来到殖民地当了工人。作为殖民地,加拿大单凭自身的破产劳动者是满足不了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只能依赖海外移民补充。由移民补充产业大军,是加拿大工业化道路与英国或西欧工业化又一不同之处。
同英国的工人阶级一样,加拿大工人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于工业革命初期,即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当时,已经有了工会,只是早期的工会仍残留着旧时行会的特征。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现代生产关系及剥削制度的工厂尚未产生,1859年建立的安大略翻砂行业工会是加拿大现代无产者组织的开端。参加工会者多为手艺能经受住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考验的印刷工和司机等工匠师傅,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无产阶级。斗争手段也仅局限于争取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工资和缩短工时,或提供集体庇护,等等。处于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关系转折时期的工人,也像其他许多阶级一样分为阶层,有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劳工之分,因而还不能够团结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直至19世纪70年代,工人逐步开始组织加入以安大略省为基地的行业工会,1872年还举行了争取9小时工作日的罢工。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过程中,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19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行业工会劳动骑士团(Knights of Labor)进入安大略之后,出现了容纳包括小商贩在内所有行业劳动者参加的工会。工人斗争不仅为了增加工资和缩短工时,还争取工会得到官方承认。1886年抗议多伦多电车公司的罢工斗争,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斗争,而且取得了胜利。公司总裁、参议员弗兰克·斯密斯威胁工会会员将不被雇佣,引起了这次罢工斗争。在这次罢工斗争之后,工人加入工会的权利最终得到承认。
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进入加拿大后,工人运动形成了全国规模。在世纪之交,加拿大工人加入工会已超过2万人,但60%是参加美国劳工联合会的下属组织。1902年,美国劳联的附属组织控制加拿大行业劳工联合代表大会以后,只有极少数工人加入独立的加拿大工会组织和魁北克天主教工会,更多的工人仍然游离于工会之外。造成美国人控制加拿大工会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参加美国工会的工人返回加拿大,美国资本和企业进入加拿大办厂,工人要争取得到与边界以南工人相同的地位,等等。在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比较频繁,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几次著名的大罢工斗争,分别是魁北克河谷棉纺工人、布雷顿角和温哥华岛的煤矿工人、大干线铁路工人、贝尔电话公司的接线员举行的罢工斗争。为了对付这样的罢工斗争,当局往往要动用军队才能够迫使工人恢复工作。(www.xing528.com)
为了解决工人运动问题,联邦政府1900年设立了劳动部,1907年制定了第一部劳工立法,是对1906年阿尔伯塔省一次煤矿工人大罢工造成冬煤短缺作出的反应。在20世纪头10年中,虽然劳工队伍飞速壮大,但工会力量依然相对较弱,因而工人工资多由雇主单方面确定,也无法对改善工作条件施加影响。劳雷尔政府劳工部副部长威廉·莱昂·麦肯齐·金制定了《工业争端调查法案》(Industrial Disputes Investigation Act),规定了一套协调程序,以实现工业和平为目的帮助工会获得承认,但是也限制了为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而举行的罢工。1910年出台《兼并调查法》(Combines Investigation Act),但是对阻止日益增多的商业合并效果并不大。这些措施表明,罢工也使联邦政府认识到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来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员军人增加了就业压力,加剧了劳动人民的不满和骚动。尽管战时工资增加,但是通货膨胀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变化。战前的失业和战时的罢工限制,使工人决心在1919年春天让政府知道自己的要求和力量。从温哥华到哈利法克斯都有罢工,中心城市还举行总罢工,以5月15日—6月25日的温尼伯(Winnipeg)大罢工规模最大。为了响应温尼伯工会劳工理事会的号召,温尼伯全市举行总罢工,还成立了罢工委员会,威胁要效法俄国革命。这次总罢工的起因是声援金属制品工会。联邦、省和市三级政府都认定罢工威胁到了现存秩序,便执行“骚乱法”,动用警察和军队镇压了罢工,工会领导人被抓进监狱。
1919年6月21日温尼伯大罢工
温尼伯大罢工意义重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决心改变政治现状。尽管受到了限制,但是不久就将工人议员送入了联邦和省的两级议会。加拿大大部分城市都有社会组织,从革命马克思主义到主张渐进改革的基督教主义,不一而足,但是加拿大工人阶级很少对激进社会变革作出积极反应,只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矿工斗争、比较激进的世界产联(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以及西部矿工联盟(Western Federation of Miners)产生了影响。行业劳工联合会也辩论政治问题,然而没有付诸行动, 一般只向联邦政府提交申诉书。这是因为工资稍高的熟练工人主导了工会运动,他们脱离了非熟练工人,缺少斗争性。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使加拿大工人运动发生了转折,非熟练劳工运动开始采取行动,各地都有有组织的工人尤其是非熟练工人举行罢工。1931年,当局囚禁了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随后又企图将共产党领袖蒂姆·布克(Tim Buck,1891—1973年)终身监禁在金斯敦感化院。但是,这遏止不住工人运动,从东到西,工人罢工不断。其中,布雷顿角煤田的冲突最为激烈而持久。萨斯喀彻温省伊斯泰万煤矿罢工斗争导致1931年的流血事件,皇家骑警开了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矿坑、魁北克省的纺织厂以及新不伦瑞克省伐木营和锯木厂内的斗争同样十分激烈。规模最大的斗争发生在新兴的汽车行业,以美国为基地的产业工人协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领袖约翰·刘易斯(John Llewellyn Lewis,1880—1969年)1937年在安大略奥沙瓦通用汽车分厂试图组织非熟练工人“静坐”,而安大略省总理米歇尔·赫伯恩(Mitchell Frederick Hepburn,1896—1953年)在商界领袖的支持下,决心将产业工人协会驱逐出安大略省。当产业工人协会分会、汽车工人联合会为了使工会获得承认、征集通用汽车工人签名而号召罢工时,赫伯恩请求渥太华动用皇家骑警镇压,但是遭到拒绝。于是,他自己组织了一支警察队伍“米歇尔之子”,准备进行镇压。后来,由于通用汽车公司主张妥协,双方签订协议,罢工以工会取得胜利而结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虽然罢工斗争频繁,但是成就不大,工会依然没有得到承认,也没有取得谈判权。到19世纪30年代,工会组织一度停止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战时生产后,才重新活跃起来。1945年后,工人加入工会人数翻番,主要是因为女工人数增加,并很快争取到了新的劳动立法和集体谈判权。
农场主运动 在19世纪90年代草原大规模开发初期,来自乌克兰的移民开始进行反抗斗争。1902—1905年,东正教教徒杜豪伯人(Doukhobors,即乌克兰人和东欧移民)两次采取行动,反抗英裔加拿大人对东欧移民的歧视,不过,还不是真正的农民运动,更像种族斗争。杜豪伯人是这一时期到加拿大建立新家园的无数新种族之一。他们的到来是西夫顿移民政策的后果,他重视东欧农民对加快草原开发的作用而大规模吸引东欧移民。由于民族偏见,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反对西夫顿“创建一个多种语言的国家”的行动,而杜豪伯人就是最早引起他们反对的少数种族。1898年,在托尔斯陶伊伯爵和多伦多大学教授詹姆斯·迈尔支持下,7 400名杜豪伯人与加拿大自治领政府达成一个协议,政府在萨斯喀彻温省约克顿附近划出4万英亩(1.6万公顷)土地给杜豪伯人,建立单独移民区,条件是自愿拒绝服兵役。可是,1902年发生一场冲突,导致激进派组织“自由之子”举行牛车进军温尼伯、寻求“命定领地”的反抗运动。“自由之子”领袖皮特·维尔然(“尊贵皮特”)是从西伯利亚流放地来到加拿大不久的杜豪伯人。反抗运动起因是西部英裔加拿大人对他们的敌视。随着草原居住耕地的日益减少,英裔加拿大人的敌对情绪也与日俱增,他们垂涎杜豪伯人居住区的大片所有地。1905年因宗教冲突,最终使杜豪伯人将近一半的土地被没收。此后,杜豪伯人在皮特·维尔然的带领下,迁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库特内地区,寻找到另一大片土地,再建东欧移民定居区。
约翰·刘易斯
不过,真正的农民运动起步于西部。草原开发完成以后,农场主成长起来,约在20世纪头10年,农场主的斗争不断发生。高关税和太平洋铁路的高运费是中央加拿大靠牺牲西部利益发财致富的手段,尤其是铁路公司、工业公司和大银行操纵西部商业命脉,引起了农场主的不满和反抗。为了安抚西部地区,1917年自治领联邦政府设立谷物监管局,监督管理谷物配售和定价,以稳定战时的谷物市场,但是战后谷物价格更不稳定。自1917年之后,先知先觉的农场主开始进行零星的反抗。在这一时期,代表西部农场主利益的是加入保守党博登领导的联邦联合政府的托马斯·克里勒(Thomas Alexander Crerar,1876—1975年)。他来自小麦省份马尼托巴,很早便成立了谷物种植公司,以维护西部农场主的利益。此后,西部农场主的斗争逐渐增强,并且得到中央加拿大地区小农场主的呼应和支持。不过,从整体上看,早期的农场主斗争极为分散,而且大多是为了地方利益,形成不了统一的强大运动。斗争团体成立得快,消失得也快。
拉犁的杜豪伯妇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谷物需求突然减少,价格急跌,进一步激起农场主的不满。1918年,东西部农场主联合成立了加拿大农业协会(Cana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e),要求实行“新国家政策”,以取消保护关税,改征商业利润税、实行公用事业公有制,以及加快进行政治改革。全国加拿大农业协会的成立意义重大,表明在小麦经济繁荣中壮大起来的农场主政党意识增强,提出了本阶层政治权利的要求。1919年,在独立工人党一些党员的帮助下,安大略省组建了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个农场主省政权。阿尔伯塔省紧随其后,萨斯喀彻温省和马尼托巴省的农场主也有效地控制了本省政权,准备进一步挑战渥太华全国政权。在当年大选中,各省农场主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首次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标志着农场主斗争的历史性跨越。
有了这样的激进左派组织,自然会产生农场主的大规模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贝内特内阁对大萧条给西部小麦经济带来的破坏,除设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劳动营的解救办法外,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将农场主和工人丢给私人或公共救济机构解救,致使西部持续几年发生政治动荡。破产的农业移民“偷乘火车”,即搭乘载货火车车厢,在国内四处游荡,寻求工作、食物或救济,结果引起了农场主组织领导的大规模反抗斗争。1935年年初,还发生了受共产党支持的救济营工人同盟(Relief Camp Worker's Unions)1 800多人参加的进军示威,抗议渥太华政府救援不力。当进军示威民众7月1日到达里贾纳时,皇家骑警进行镇压,以致酿成骚乱,一名警察被打死,数人受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