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元制本土化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双元制本土化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25所示:表2-25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续表)本课程体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通过校企双元、产教融合,消化吸收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体系,按照“1+X”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接EGS的教学大纲,构建以能力、价值观引领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双元制本土化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电子技术

德国工种: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

3年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历的应届毕业学生。

(1)熟知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与检测工艺流程;

(2)掌握电子产品设计的工艺、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等知识,具备电子产品原理图和印制板图的设计能力;

(3)掌握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应用所学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

(4)具备编制电子产品硬件电路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的能力;

(5)熟知电子测试的技术和方法,能熟练操作电子测试仪器、仪表、工具对常见电路故障进行检测、调试和维修;

(6)掌握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和应用方法,会使用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开发和设计简单智能电子系统;

(7)熟知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具有企业精益生产理念;

(8)具备专业英语的初级应用能力,能读懂本专业的英语技术资料;

(9)具备熟练运行、维护和管理常见电子设备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

(11)具备获取信息、制订完善工作计划、单独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12)具备团队协作、沟通和岗位迁移适应能力

(13)具有对电子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敏感度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1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

(15)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行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电子技术岗位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研发助理、产品测试与维修、设备维护和管理、工程项目方案设计等方面,经过2到3年的企业培养后,可升迁至能独立承担智能电子产品应用与开发任务的研发工程师,以及售前讲解、售中安装调试、售后维护等工作的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岗位群。本方案在认真解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流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专业人才毕业后的岗位任务,设计培训目标岗位,重点满足产品检测、产品开发、设备维护和售后服务等重点技术岗位的用人需求。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25所示:

表2-25 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续表)

课程体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通过校企双元、产教融合,消化吸收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EGS)职业标准体系,按照“1+X”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接EGS的教学大纲,构建以能力、价值观引领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EGS是具有德国职业标准的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种,主要实现的是根据用户要求制作电子部件、仪器和系统并且维护。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种学习能力,剖析EGS学习领域,构建专业能力、行动能力、方法学习能力和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能力建设目标,结合本土化外资企业电子行业中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双元制”教学课程体系。

采用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学校)、实训课程(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实践课程(企业),成立由高校教师培训师和企业岗位技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分阶段实施企业、学校及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三站交替,通过设置理实一体化、实训和实践等多元化课程,实现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效衔接,人才培养准确对接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第一阶段,在学校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之间进行互通培养,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与培训中心技能培训交替互动、有机衔接;人才培养第二阶段,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双元制”合作企业与学生签订学徒录用协议,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学徒岗位之间进行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岗位职业能力实践的互通培养、工学交替,实现理论知识水平、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第三阶段,学生开始在企业学徒岗位上进行定岗实习,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向岗位职业能力的转化。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有效参与第二、三阶段的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转型升级需求,动态调整和定制学生在培训中心和企业学徒岗位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动态定制式”人才培养,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一种校企合作双元协同培养的可持续动力。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如图2-5所示:

图2-5 电子技术专业“双元制”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

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26所示。

表2-26 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注:每周按3∶2排课,即3天集中排课,2天集中实训或赴企业生产实习。

电子技术专业培训计划如表2-27所示,培训实施计划如表2-28所示:

表2-27 电子技术专业培训计划

(续表)

表2-28 电子技术专业培训实施计划

以双元制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据课程体系,遵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对接EGS学习领域,改造已有的实验实训室,并新建无线通信和嵌入式专业实训室,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配备需要的基本设备、工具和仪器,并且以发挥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环境,是实施线上课程资源快速调用和组织线下教学的重要场所。

培训中心以开展技术技能项目培训为目标,保证生产标准能够得到持续执行,应按照项目培训操作的实际需要配置设备。

培训中心主要分为产品设计区、产品加工区、产品检测区和智能控制区,每个区内应配备项目培训必需的设备、工具和仪器仪表等,以支撑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培训环境建设,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任务连续实施为准则,开发教学和培训情景,通过情景化设计构建硬件条件和学习要求高度契合的培训空间。

逐步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培训管理和运行体系,依据岗位生产和技术应用标准制定数字化培训体系,依据学生技术技能培训特点和理论认知差异构建智能化个性培训体系,将过程管理、培训和资格认证融合一体,构建全过程服务性智能化培训模式。

电子技术专业培训设备如表2-29所示:

表2-29 电子技术专业培训设备

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中德培训中心培训师组成的项目培训团队和由德资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岗位技能指导团队来组织实施。

根据培训要完成的培训任务,对课程教学团队师资进行整合、提升与补充。一方面通过派专业教师下到企业锻炼,在生产中深入了解培训模块中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方法,提高双元制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中心培训师,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岗位流程和岗位要求,实现企业现场实战培养的目标。

由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理论课的教学,项目培训团队负责行业核心培训课程,技能指导团队负责企业专项岗位技能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适应培养要求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电子技术专业师资能力体系如表2-30所示:

表2-30 电子技术专业师资能力体系

在学制三年期间,由考试委员会对学徒实施两次阶段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培养1.5年后执行“考试1”,培养3年后执行“考试2”。主要考核形式有理论卷考、技术技能操作和专业对话,其中技术技能操作过程中,考官将通过对学徒制订的实施计划、执行的生产标准和规范、问题发现和解决以及技术总结等工作环节,对学徒行动能力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判断。学徒如果两次考试均达标,考试委员会将给其颁发电子技术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考试结构如表2-31所示:

表2-31 电子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结构

以考核专业综合能力为导向制定考试内容。

“考试1”重点执行专业基础技术考核,根据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系统生产的相关工作任务,学徒自主制订计划、工艺、技术要求和目标,按计划执行操作生产过程,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使用专业知识分析、操作工具和设备实施生产以及总结判断技术标准执行的程序。

“考试2”重点执行生产岗位相关任务考核,根据电子产品生产岗位的任务,学徒能够自主制订生产计划、工艺技术和生产目标,按要求操作设备和工具完成生产任务,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使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能,在行动过程中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选派专业教师,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和培训师成为考官,组建考试委员会,每次考试临时组织考官小组对学徒实施职业资格考试。

考试委员会主要职能主要为试卷命题或认定、考试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试题评分、成绩评定、证书颁发等。

为保证第三方认证的权威性,规定参与学徒培养的相关企业和学校所选派的考官不得监考自己的学徒。

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平台,成立政府、行会、企业和学院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会负责对专业的目标定位、管理体制、办学规模、财务运转、招生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审议和决策工作。董事会下设教学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培训委员会进行相关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董事会管理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邀请专业领域和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人员参加,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现代学徒管理体系,制定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选拔工作标准,包含双元制项目认识教育,学生适合度综合测评,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协议文本,学徒管理工作制度和学生诉求响应机制,建立培训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现场培训管理体系等制度,使得学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在规范、安全、有序下进行;监督培训中心把企业生产现场5S管理、TPM、安全规范的要求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和载体,要求培养体系融合学校管理的柔性、教育性和企业管理的刚性、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对象在“学生-学徒-员工”之间意识、身份和能力的自然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